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艾灸祛病養生的這8大機理和3個階段,才是灸法奇妙的真諦

由 掌門談養生 發表于 運動2021-09-26
簡介正常的機體,氣血在經絡中周流不息,循序執行,如果由於風、寒、暑、溼、燥、火等外因的侵襲,人體或區域性氣血凝滯,經絡受阻,即可出現腫脹疼痛等症狀和一系列功能障礙,此時,灸治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調和氣血,疏通經絡,平衡機能的作用,臨床上可用於瘡

陰挺病時間長了有什麼影響

千百年來,傳統醫學之理論和臨床實踐,始終貫徹著“治未病”的養生思想。早在《內經》:“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後世醫籍,也常能看到防重於治之記載。

艾灸祛病養生的這8大機理和3個階段,才是灸法奇妙的真諦

灸法養生,不但簡便易行,為人們所喜愛,更主要的是效果卓著。《內經》有云:“灸則強食生肉”;“陰陽皆虛,火自當之”;“陷下則灸之”。宋竇材《扁鵲心書》:“人至晚年陽氣衰,故手足不能溫,下元虛憊,動作艱難,蓋人有一息氣在,則不死,氣者陽所生也。故陽氣盡則心死。人於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關、中脘……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年壽矣”。

艾灸,中醫針灸療法中的灸法,點燃用艾葉製成的艾炷、艾條為主,燻烤人體的穴位以達到保健治病的一種自然療法。艾灸是中醫學中的一種防病治病、養生延壽的簡單易行而又切實有效的方法。灸法在我國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其治療效果已為無數臨床實踐所證實。現階段認為灸療作用機制與以下8個方面有關:

一、區域性刺激

灸療是一種在人體基本特定部位透過艾火刺激以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治療方法,其機制首先與區域性火的溫熱刺激有關。正是這種溫熱刺激,使區域性面板充血,毛細血管擴張,增強區域性的血液迴圈與淋巴迴圈,緩解和消除平滑肌痙攣,使區域性的面板組織代謝能力加強,促進炎症、粘連、滲出物、血腫等病理產物消散吸收;還可引起大腦皮質抑制性物質的擴散,降低神經系統的興奮性,發揮鎮靜、鎮痛作用;同時溫熱作用還能促進藥物的吸收。

艾灸祛病養生的這8大機理和3個階段,才是灸法奇妙的真諦

二、經絡調節

經絡學說是祖國醫學重要內容,也是灸療的理論基礎。人是一個整體,五臟六腑、四肢百骸是互相協調的,這種相互協調關係,主要是靠經絡的調節作用實現的。現代研究表明經絡腧穴具有三大特點:

1、經絡腧穴對藥物具有外敏性即用同樣艾灸方法選擇一定的腧穴與一般的體表點,其作用是明顯不同的。

2、經絡腧穴對藥物作用的放大性經絡並不是一個簡單的體表循行路線,而是多層次、多功能、多形態的調控系統。在穴位上施灸時,影響其多層次的生理功能,在這種迴圈感應過程中,它們之間產生相互激發、相互協同、作用疊加的結果,導致了生理上的放大效應。

3、經絡腧穴對藥物的儲存性腧穴具有儲存藥物的作用,藥物的理化作用較長時間停留在腧穴或釋放到全身,產生整體調節作用,使疾病得以治癒。

艾灸祛病養生的這8大機理和3個階段,才是灸法奇妙的真諦

三、調節免疫

許多實驗都證實灸療具有增強免疫功能的作用。灸療的許多治療作用也是透過調節人體免疫功能實現的,這種作用具有雙向調節的特性,即低者可以使之升高,高者可以使之降低,並且在病理狀態下,這種調節作用更明顯。

四、溫經散寒

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有賴於氣血的作用,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血氣在經脈中流行,完全是由於“氣”的推送。各種原因,如“寒則氣收,熱則氣疾”等,都可影響血氣的流行,變生百病。而氣溫則血滑,氣寒則血澀,也就是說,氣血的執行有遇溫則散,遇寒則凝的特點。所以朱丹溪說:“血見熱則行,見寒則凝”。因此,凡是一切氣血凝澀,沒有熱象的疾病,都可用溫氣的方法來進行治療。《靈樞·刺節真邪》篇中說:“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調,弗能取之”。《靈樞·禁服》亦云:“陷下者,脈血結於中,血寒,故宜灸之”。灸法正是應用其溫熱刺激,起到溫經通痺的作用。透過熱灸對經絡穴位的溫熱性刺激,可以溫經散寒,加強機體氣血執行,達到臨床治療目的。所以灸法可用於血寒執行不暢,留滯凝澀引起的痺證、腹瀉等疾病,效果甚為顯著。

艾灸祛病養生的這8大機理和3個階段,才是灸法奇妙的真諦

五、行氣通絡

經絡分佈於人體各部,內聯臟腑,外布體表肌肉、骨骼等組織。正常的機體,氣血在經絡中周流不息,循序執行,如果由於風、寒、暑、溼、燥、火等外因的侵襲,人體或區域性氣血凝滯,經絡受阻,即可出現腫脹疼痛等症狀和一系列功能障礙,此時,灸治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調和氣血,疏通經絡,平衡機能的作用,臨床上可用於瘡瘍癤腫、凍傷、癃閉、不孕症、扭挫傷等,尤以外科、傷科應用較多。

六、扶陽固脫

人生賴陽氣為根本,得其所則人壽,失其所則人夭,故陽病則陰盛,陰盛則為寒、為厥,或元氣虛陷,脈微欲脫,當此之時,正如《素問·厥論》所云:“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陽氣衰微則陰氣獨盛,陽氣不通於手足,則手足逆冷。凡大病危疾,陽氣衰微,陰陽離決等症,用大炷重灸,能祛除陰寒,回陽救脫。此為其他穴位刺激療法所不及。宋代《針灸資生經》也提到:“凡溺死,一宿尚可救,解死人衣,灸臍中即活”。《傷寒論》指出:“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脈不至者,灸少陰七壯”。“下利,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無脈者,灸之”。說明凡出現嘔吐、下利、手足厥冷,脈弱等陽氣虛脫的重危患者,如用大艾炷重灸關元、神闕等穴,由於艾葉有純陽的性質,再加上火本屬陽,兩陽相得,往往可以起到扶陽固脫,回陽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在臨床上常用於中風脫症、急性腹痛吐瀉、痢疾等急症的急救。

艾灸祛病養生的這8大機理和3個階段,才是灸法奇妙的真諦

七、昇陽舉陷

由於陽氣虛弱不固等原因可致上虛下實,氣虛下陷,出現脫肛、陰挺、久洩久痢、崩漏、滑胎等,《靈樞·經脈》篇雲:“陷下則灸之”,故氣虛下陷,臟器下垂之症多用灸療。關於陷下一症,脾胃學說創始者李東垣還認為“陷下者,皮毛不任風寒”,“天地間無他,唯陰陽二者而已,陽在外在上,陰在內在下,今言下陷者,陽氣陷入陰氣之中,是陰反居其上而復其陽,脈證俱見在外者,則灸之”。因此,灸療不僅可以起到益氣溫陽,昇陽舉陷,安胎固經等作用,對衛陽不固、腠理疏鬆者,亦有效果。使機體功能恢復正常。如脫肛、陰挺、久洩等病,可用灸百會穴來提升陽氣,以“推而上之”,又如《類經圖翼》雲:“洞洩寒中脫肛者,灸水分百壯”。總之,這也是灸法的獨特作用之一。

八、拔毒洩熱

歷代有不少醫家提出熱證禁灸的問題,如《聖濟總錄》指出:“若夫陽病灸之,則為大逆”;近代不少針灸教材亦把熱證定為禁灸之列。但古今醫家對此有不同見解。在古代文獻中亦有“熱可用灸”的記載,灸法治療癰疽,就首見於《黃帝內經》,歷代醫籍均將灸法作為本病證的一個重要治法。唐代《備急千金要方》進一步指出灸法對臟腑實熱有宣洩的作用,該書很多處還對熱毒蘊結所致的癰疽及陰虛內熱證的灸治作了論述,如載:“小腸熱滿,灸陰都,隨年壯”,又如“腸癰屈兩肘,正灸肘尖銳骨各百壯,則下膿血,即差”。“消渴,口乾不可忍者,灸小腸俞百壯,橫三間寸灸之”。金元醫家朱丹溪認為熱證用灸乃“從治”之意;《醫學入門》則闡明熱症用灸的機理:“熱者灸之,引鬱熱之氣外發,火就燥之義也”。《醫宗金鑑·癰疽灸法篇》指出:“癰疽初起七日內,開結拔毒灸最宜,不痛灸至痛方止,瘡痛灸至不痛時”。總之,灸法能以熱引熱,使熱外出。灸能散寒,又能清熱,表明對機體原來的功能狀態起雙向調節作用。特別是隨著灸增多和臨床範圍的擴大,這一作用日益為人們所認識。

艾灸祛病養生的這8大機理和3個階段,才是灸法奇妙的真諦

講起艾灸,大家可能都有所耳聞,但是,真正接觸到艾灸的人卻不多。艾灸是中國中醫治療的一種手段,其治療的範圍是廣泛的,而且治療的效果也是十分明顯的。所以,在西醫如此強佔市場的現實下,艾灸一直有自己的地位,充分證明了中醫的重要性。對於保健養生,艾灸雖有這8大機理,但是實際操作過程中也有一個調理的過程,我們總體來說將其分為三個階段,那麼,到底在施灸的過程中,會經歷哪三個階段呢?

1、施灸的初級階段

艾灸在治療時,本身就是因為一個透過身體的反應來進行一個熱感的傳遞的過程,也就是說,這種熱感下,也會在你的身體的區域性的地方上起到發散後,進入到全身的狀態中。你會慢慢的感覺到施灸後身體的輕微變化。

艾灸祛病養生的這8大機理和3個階段,才是灸法奇妙的真諦

2、施灸的中級階段

當你的身體已經有了一些疾病的特點後,也可以透過這些痠麻或者是發脹,以及發痛的過程等來讓艾灸進行一些針對性的治療的。實際上,當把艾灸作用在你發病的這些區域性的地方後,就會給予針對性的重視,從而加上理性的分析後,就會讓疾病得到有效的治療的。

在這個過程下,身體的熱量的傳遞,還是存在的。而且在特定的區域裡,還會在艾灸的作用下有一種跳動的感覺,也會讓有病的地方有冒泡的現象,這種的均屬於正常的艾灸的過程。

在這個階段,通常也會出現酸脹麻等灸感,有些病症的地方還會出現略微加重的現象,這些都是身體在調節的現象,是一件好事。一般來說,慢性病人要用到的艾灸的時間可能會更長,週期也更長。而病症輕的人,則可能時間相當短,幾天,就完全用艾灸治療好了。

艾灸祛病養生的這8大機理和3個階段,才是灸法奇妙的真諦

3、施灸的高階階段

當在這個階段下進行的艾灸,就會讓你的症狀有一個消失的狀態。但是,還是會有一些小小的區域性的地方會有經絡的跳動。所以,熱力也會出現,以及傳遞的速度也變得相當快。

甚至幾分鐘後,就會讓全身受熱。而過幾分鐘後,又讓身體完全清涼。高階階段下的艾灸,其身體的熱力的傳遞過程是相當有會陰有規律的跳動的,讓病患者會有一種自發式的腹式的呼吸,也會讓全身達到清涼的過程。

這個時候,如果你閉眼的話,會感覺到你來到了森林裡,或者是流水中等的感覺,這證明艾灸起到了極好的作用。

艾灸的治療手段是中醫裡常見到的一種治療手段,但是有好些人因為認知不足,對艾灸存在著誤區,或者是擔心和害怕,才會讓艾灸變得越來越少人使用了。其實,要發揚中醫,就要讓艾灸正確進入到每一個人的認知裡。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