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內家功夫——從洗髓經、易筋經到形意拳、太極拳、八卦掌之十三

由 傳統實戰太極拳 發表于 運動2021-05-09
簡介(介紹)如果不能習練出以心行氣壓縮旋轉發力,而只是把肌肉緊張發力輕柔地使出,那依然是肌肉緊張發力,根本就無法達到太極拳混元勁力的效果

圓襠是什麼意思

內家功夫——從洗髓經、易筋經到形意拳、太極拳、八卦掌之十三

06:27

劈拳

四,楊露禪、楊澄甫太極拳論

楊氏太極拳宗師楊露禪先生沒有流傳下拳論,只留下一句:收身中定,往開裡打。

收身,身體三心歸聚、真氣鼓盪而自然形成的能量蓄髮狀態也。

中定,以心為軸,以心行氣,上下一氣貫通也。

往開裡打:以心為軸將能量往外擴張。與敵身近則打,與敵身遠則推。

太極拳以陰陽轉換打人,所以不必有外形動作,站住就行。站住時要中定,周身一體,上下內外一氣,體內要有上下相隨的能量傳簇,下行和三心歸聚的能量用於引進落空,上行和真氣鼓盪的能量用於打人,化打合一。身體就是一個能量導體,所以不偏不倚地站住是為了中定的能量轉換。

離我遠的,無法形成有效的沾連粘隨,所以將人推開就行。

與我貼身的,則沾連粘隨,引進落空,借力打力。

楊露禪先生的打法是與其個性有關的,不講究兇狠毒辣,講究和諧。離我遠的,傷不了我,我也犯不上傷人;離我近的,對我形成威脅,我也不能客氣。

以上二句話只是楊露禪先生的在傳徒時的思想,我們無法得知當時楊露禪先生說此話的環境和語境,不知道楊露禪先生想表明的重點是什麼,所以我們明白其意就行,大家不必要過分解讀出過多的意思。我們只需要理解收身中定的實質就行:

收身中定,寥寥四字,包含了太極拳的精髓。

太極拳使用以心行氣壓縮旋轉發力,就是用心神抽合帶動四肢生成壓縮旋轉以蓄髮能量。收身中定就是對以心行氣壓縮旋轉發力的高度概括。

收身,即外形動作;中定,即內裡的以心行氣。中定是內裡的以心行氣蓄髮能量,收身是外形動作的壓縮旋轉蓄髮能量。收身中定就是內外合一的周身整體蓄髮能量。

中定是以心行氣生成的一氣之起落(迴圈起落)的內在動力,收身是中定的結果。

收身,即裹。雙足裹膝,膝裹胯,胯裹腰,腰裹丹田,雙臂裹肋,雙肩裹頭,雙手裹心,拳由心發。

中定,即抱。以心行氣河車執行時,心氣下行至會陰向丹田翻轉,抱住兩腎,腎抱肝脾,肝脾抱兩肺,兩肺抱心,心抱意,意抱氣,氣抱力。此為內五行發力。

外裹內抱,就是周身一體————-到了這個程度,誰人能奈何!

收身中定,就是一個能量蓄髮的技擊狀態。

大家比較一下陳式太極拳的弓馬步大開大合與楊氏太極拳的外裹內抱的收身中定,不但外形動作涇渭分明,內裡的能量傳簇的“整”也一目瞭然,收身中定完全徹底地實現了周身一體,定義了太極拳的標準!收身中定的周身一體已經做到了極致,再也沒有發展的空間了!

收身中定的外形,大家可以從目前比較流行的薛巔先生的照片中看到。頭部由於玉枕壓縮的虛靈頂勁導致上仰,為虎豹頭;背部被河車執行拉成後凸的弓狀,為虎背;身子左右相扭為龍身;腰腹摺疊為熊腰;兩腿兩膝相夾為雞腿;兩臂夾肋兩手抱心,為鷹捉手。身體的這個外形,就是周身合一,時刻在用周身整體壓縮旋轉蓄積能量,隨時發出,不著於形。

楊氏太極拳後人的拳論較多,就簡單介紹一下。楊氏太極拳後人生活年代與現代不遠,其話語與現代普通話接近,大家都能看懂,我也就不多介紹了,只挑關鍵的介紹。

楊澄甫先生拳論

(原文)一、太極拳之練習談

中國之拳術,雖派別繁多,要知皆寓有哲理之技術。歷來古人窮畢生之精力,而不能盡其玄妙者,比比皆是。學者若費一日之功力,即得有一日之成效,日積月累,水到渠成。

太極拳,乃柔中寓剛,綿裡藏針之藝術,於技術上、生理上、力學上,有相當之哲理存焉。故研究此道者,須經過一定之程式與相當之時日。雖然良師之指導,好友之切磋,固不可少,而最要緊者,是在逐日自身之鍛鍊。否則,談論終日,思慕經年,一朝交手,空洞無物,依然是門外漢者,未有逐日功夫。古人所謂,終思無益,不如學也。若能晨昏無間,寒暑不易,一經動念,即舉摹練,無論老幼男女,及其成功則一也。

近來研究太極拳者,由北而南,同志日增,不禁為武術前途喜。然同志中,專心苦練,誠心向學,將來不可限量者,固不乏人,但普通不免入於兩途:一則天才既具,年力又強,舉一反三,穎悟出群。惜乎稍有小成,便是滿足,邇中輟,未能大受;其次,急求速效,忽略而成,未經一載,拳、劍、刀、槍皆已學全。雖然依樣葫蘆,而實際未得此中三昧,一經考究,其方向動作,上下內外,皆未合度。如欲改正,則式式皆須修改,且朝經改正,而夕已忘卻。故常聞人曰:“習拳容易改拳難。”此語之來,皆由速成而致此。如此輩者,以誤傳誤,必致自誤誤人,最為技術前途憂者也。

太極拳開始,先練拳架。所謂拳架者,即照拳譜上各式名稱,一式一式由師指教,學者悉心靜氣,默記揣摩,而照行之,謂之練架子。此時學者應注意內外上下:屬於內者,即所謂用意不用力,下則氣沉丹田,上則虛靈頂勁;屬於外者,周身輕靈,節節貫串,由腳而腿而腰,沉肩曲肘等是也。初學之時,先此數句,朝夕揣摩而體會之。一式一手,總需仔細推求,舉動練習,務求正確。習練既純,再求二式,於是逐漸而至於習完。如是則毋事改正,日久亦不致更變要領也。

(介紹)“終思無益,不如學也”,太極功夫是習練出來的,不是研究、思考出來的,所以大家只要在理解了太極拳原理後一勞本神地習練就行,功夫到了,自然前輩大師所說的東西就出來了。

根據論中所言,“太極拳開始,先練拳架。此時學者應注意內外上下:屬於內者,即所謂用意不用力,下則氣沉丹田,上則虛靈頂勁;屬於外者,周身輕靈,節節貫串,由腳而腿而腰,沉肩曲肘等是也。初學之時,先此數句,朝夕揣摩而體會之”,如此這樣習練就能夠習練出太極功夫————可實際上幾乎所有人都是如此習練的,卻無人能夠習練出太極功夫!

所以,習練太極拳,還得先明其理,再順理求真。否則,在不明就裡的情況下,只以用意不用力,氣沉丹田,虛靈頂勁、屬於外者,周身輕靈,節節貫串,由腳而腿而腰,沉肩曲肘等要求,是無法習練出太極功夫的!

(原文)習練執行時,周身骨節,均須鬆開自然。其一,口腹不可閉氣;其二,四肢腰腿,不可起強勁。此二句,學內家拳者,類能道之。但一舉動,一轉身,或踢腿擺腰,其氣喘矣,其身搖矣,其病皆由閉氣與起強勁也。

一、摹練時,頭部不可偏側與俯仰,所謂要“頂頭懸”。若有物頂於頭上之意,切忌硬直,所謂懸字意義也。目光雖然向前平視,有時當隨身法而轉移。其視線雖屬空虛,亦為變化中一緊要之動作,而補身法手法不足也。其口似開非開,似閉非閉,口呼鼻吸,任其自然。如舌下生津,當隨時咽入,勿吐棄之。

二、身軀宜中正而不倚。脊樑與尾閭,宜垂直而不偏。但遇開合變化時,有含胸拔背,沉肩轉腰之活動,初學時節須注意,否則日久難改,必流於板滯。功夫雖深,難以得益致用矣。

三、兩臂骨節均須鬆開,肩應下垂,肘應下曲,掌宜微伸,手尖微曲。以意運臂,以氣貫指,日積月累,內勁通靈,其玄妙自生矣。

四、兩腿宜分虛實,起落猶似貓行。體重移於左者,則左實,而右腳謂之虛;移於右者,則右實,而左腳謂之虛。所謂虛者,非空,其勢仍未斷,而留有伸縮變化之餘意存焉。所謂實者,確實而已,非用勁過分,用力過猛之謂。故腿曲至垂直為準,逾此謂之過勁。身軀前撲,即失中正之勢。

五、腳掌應分踢腿(譜上左右分腳或寫左右起腳)與蹬腳二式。踢腿時則注意腳尖,蹬腿時則注意全掌。意到而氣到,氣到而勁自到。但腿節均須鬆開平穩出之。此時最易起強勁,身軀波折而不穩,發腿亦無力矣。

(介紹)“兩腿宜分虛實,起落猶似貓行。體重移於左者,則左實,而右腳謂之虛;移於右者,則右實,而左腳謂之虛。所謂虛者,非空,其勢仍未斷,而留有伸縮變化之餘意存焉。所謂實者,確實而已,非用勁過分,用力過猛之謂。故腿曲至垂直為準,逾此謂之過勁。身軀前撲,即失中正之勢。”,這段話中,楊澄浦先生明確地說明了能量虛實之間的陰陽轉換,以前的拳論中只有虛實,沒有轉換。楊氏太極拳明確了單重的虛實陰陽轉換,只此簡單的將虛實轉換變為陰陽轉換,則太極拳成矣!

“四肢腰腿,不可起強勁”,強勁即肌肉緊張發力,如果不用肌肉緊張發力,那麼就只能周身整體壓縮旋轉。

(原文)二、太極拳術十要

一、虛靈頂勁頂勁者,頭容正直,神貫於頂也。不可用力,用力則項強,氣血不能流通,須有虛靈自然之意。非有虛靈頂勁,則精神不能提起也。

二、含胸拔背含胸者,胸略內涵,使氣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則氣擁胸際,上重下輕,腳跟易於浮起。拔背者,氣貼於背也。能含胸,則自能拔背,能拔背,則能力由脊發,所向無敵也。

三、松腰腰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後兩足有力,下盤穩固。虛實變化,皆由腰轉動,故曰:“命意源頭在腰隙”。有力得力,必於腰腿求之也。

四、分虛實太極拳術,一分虛實為第一義。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則右腿為實,左腿為虛;全身坐在左腿,則左腿為實,右腿為虛。虛實能分,而後轉動輕靈,毫不費力。如不能分,則邁步重滯,自立不穩,而易為人所牽動。

五、沉肩墜肘沉肩者,肩鬆開下垂也。若不能松垂,兩肩端起,則氣亦隨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墜肘者,肘往下松墜之意。肘若懸起,則肩不能沉,放人不遠,近淤外家之斷勁矣。

六、用意不用力太極論雲: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練太極拳,全身鬆開,不使有分毫之拙勁,以留滯於筋骨血脈之間,以自縛束。然後能輕靈變化,圓轉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長力?蓋人身之有經絡,如地之有溝。溝洫不塞而水行,經絡不閉而氣通。如渾身僵勁充滿經絡,氣血停滯,轉動不靈,牽一髮而全身動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氣即至焉。如是氣血流注,日日貫輸,周流全身,無時停滯。久久練習,則得真正內勁。即太極論中所云:極柔軟,然後能極堅剛也。太極功夫純熟之人,臂膊如綿裹鐵,分量極沉。練外家拳者,用力則顯有力,不用力時,則甚輕浮。可見其力,乃外勁浮面之勁也。外家之力,最易引勁,不足尚也。

七、上下相隨上下相隨者,即太極論所云:“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也。手動,腰動,足動,眼神亦隨之動。如是方可謂之上下相隨。有一不動,即散亂矣。

八、內外相合太極拳所練在神。故云:“神為主帥,身為驅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舉動輕靈。架子不外虛實開合。所謂開者,不但手足開,心意與之俱開;所謂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與之俱合。能內外合為一氣,則渾然無間矣。

九、相連不斷外家拳術,其勁乃後天之拙勁。故有起有止,有續有斷,舊力已盡,新力未生,此時最易為人所乘。太極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終,綿綿不斷,週而復始,迴圈無窮。拳論所謂“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又曰:“運勁如抽絲”,皆言其貫串一氣也。

十、動中有靜外家拳術,以跳躑為能,用盡氣力,故練習之後,無不喘氣者。太極以靜御動,雖動猶靜。故練架子愈慢愈好。慢則呼吸深長,氣沉丹田,自無血脈僨張之弊。學者細心體會,庶可得其意焉。

(介紹)分虛實一節,明確說明了:如不能分,則邁步重滯,自立不穩,而易為人所牽動。這還只是從外形動作來說的,從內裡的能量傳簇來說,雙重的虛實不分還導致了陰陽轉換不靈、對拉拔長不通、五行傳簇受阻等弊端。

用意不用力一節,意為體意而非大腦意識,大腦意識做不得想哪哪就動。意生於心,心動則意隨,意隨則氣至,氣至則力發,內三合也。心動則意隨,即以心行氣到達什麼地方,則什麼地方就形成意,就生成壓縮旋轉,就動,就生成氣。

上下相隨一節,上下相隨實乃能量傳簇,是完整一氣,而不是指外形動作本身。當然外形動作也需上下相隨。

內外相合一節,開,虛也;合,實也。開合就是虛實,虛以吸納能量並且自身蓄力,實以吐出能量的發力。具體來說,開合就是指身體中具體某一部位的虛實陰陽的轉換。

相連不斷一節,太極拳迴圈無窮的勁力即來源於虛實的陰陽轉換,連綿不絕的陰陽轉換。此又為楊氏太極拳首次提出太極拳連綿不絕的能量傳簇,連綿不絕的能量傳簇是出自於陰陽轉換的,所以,陰陽轉換而生成連綿不絕的勁力,是始於楊氏太極拳的。而陳式太極拳還無法達到這個程度,陳式太極拳發完力則力斷。

“外家拳術,其勁乃後天之拙勁。故有起有止,有續有斷,舊力已盡,新力未生,此時最易為人所乘”,此為肌肉緊張發力之弊端之一。

動中有靜一節,說的也是肌肉緊張發力的弊端之一。太極拳以心行氣與呼吸合一,極少消耗體力,故有四兩撥千斤之說,自身四兩勁就能夠發出千斤勁力。

三、論太極推手

世間練太極者,亦不在少數。宜知分別純雜,以其味不同也。純粹太極,其臂如綿裹鐵,柔軟沉重。推手之時,可以分辨。其拿人之時,手極輕而人不能過。其放人之時,如脫彈丸,迅疾乾脆,毫不費力。被跌出者,但覺一動,而並不覺痛,已跌丈餘外矣。其黏人之時,並不抓擒,輕輕黏住,即如膠而不能脫,使人兩臂痠麻不可耐。此乃真太極拳也。若用大力按人推人,雖亦可制人,將人打出,然自己終未免吃力,受者亦覺得甚痛,雖打出亦不能乾脆。反之,吾欲以力擒制太極拳能手,則如撲風捉影,處處落空。又如水上踩葫蘆,終不得力。此乃真太極意也。

(介紹)如果不能習練出以心行氣壓縮旋轉發力,而只是把肌肉緊張發力輕柔地使出,那依然是肌肉緊張發力,根本就無法達到太極拳混元勁力的效果。所以大家看到無論是公園裡的推手,或是推手比賽中的推手,均是雙方都不發力時就是劃圈,一旦發力就是硬頂,最後以摔跤決出勝負。

為什麼會硬頂?就是身體不通,不能吞化對手勁力也。只有以心行氣壓縮旋轉才能夠把身體練通。

“純粹太極,其臂如綿裹鐵,柔軟沉重。推手之時,可以分辨。其拿人之時,手極輕而人不能過。其放人之時,如脫彈丸,迅疾乾脆,毫不費力。被跌出者,但覺一動,而並不覺痛,已跌丈餘外矣。其黏人之時,並不抓擒,輕輕黏住,即如膠而不能脫,使人兩臂痠麻不可耐”,此段所寫,就是漲筋騰膜、真氣鼓盪的狀態,力在皮毛之下,蓄髮無形。

從楊澄浦先生的拳論中可以看出,楊氏太極拳在陳式太極拳的基礎上發展了單重的陰陽轉換,單重則不能圓襠。這簡單的一個改動,就前進了一大步,建立了現代意義上的太極拳!

五,吳公藻太極拳論

吳公藻先生為吳鑑泉之子,吳鑑泉先生沒有系統的拳論,就介紹吳公藻先生的拳論吧。

(原文)中定

伸屈開合之未發謂之中。寂然不動謂之定。心氣清和。精神貫頂。不偏不倚。是為中定之氣。亦道之本也。

(介紹)此中定之解釋不全面。中者,心也,身之中(身之軸),心意之中,六合之中,內外之中也。定,非寂然不動,寂然不動乃是靜,非定也!定者,一氣之定,心意合一,內外合一,氣貫一中,不偏不倚也。

中定,天地之間,唯我一中,一氣歸聚,永珍疊發,凝神收身,以觀外動也!

(原文)虛領頂勁

頂勁者。即頂頭懸。頭頂正直。腹內松淨。氣沉丹田。精神貫頂。如不倒翁。上輕下沉。又如水中浮漂。漂然不沒之意。歌曰:神清氣沉任自然。漂漂盪蕩浪裡攢。憑你風浪來推打。上輕下沉不倒顛。

(介紹)氣沉丹田與腹內松淨不是一對矛盾體。內家功夫的氣沉丹田不是勁往腰腹使,腹部肌肉緊張鼓起,內家功夫的氣沉丹田是能量傳簇到丹田,而任何部位的肌肉緊張都是不可能生成能量傳簇的,氣沉丹田的了來自於以心行氣驅動先天一氣壓縮尾閭催動會陰旋轉而得,會陰旋轉催丹田壓縮,丹田壓縮催帶脈旋轉,皆是能量傳簇使然。在氣沉丹田的過程中,腹內是松淨的而不是緊張的。腹內松淨,則上半身自然松沉,氣沉丹田的河車執行拉動脊柱壓縮旋轉,將上下貫通之力傳簇到玉枕百會,即為虛領頂勁,就是精神貫頂。

(原文)感覺

身有所感。心有所覺。有感必有應。一切動靜皆為感。感則必有應。所應復為感。所感復有應。所以互生不已。感通之理。精義入微。以致用也。推手初步。專在摩練感覺。感覺靈敏。則變化精微。所以無窮也。

(介紹)內家功夫的勁力是“感覺”出來的,先讓身體感覺壓縮旋轉的能量傳簇;感覺出以心行氣;感覺出以心行氣形成的牽動周身的一根筋,這根筋從頭頂到腳底,達於四肢;感覺出挺四梢、聚三心;感覺到對拉拔長身體如弓,百會到會陰之間的對拉拔長形成背弓,丹田到湧泉的對拉拔長形成腿弓,肩井到勞宮的對拉拔長形成臂弓;感覺到漲筋騰膜、真氣鼓盪等等,甚至能夠感覺到對手的氣場能量,所有這些,無不是身體的感覺,心的控制。心身之間的感應,就是以心行氣。-

(原文)聽勁

聽之謂權。即權其輕重也。在推手為偵察敵情。聽之於心。凝之於耳。行之於氣。運之於手。所謂以心行意。以意行氣。以氣運身。聽而後發。聽勁要準確靈敏。隨其伸。就其屈。乃能進退自如。

(介紹)許多人以為聽勁懂勁是大腦意識對於推手的勁力的感覺而形成的一種狀態,即依然以為是大腦意識做到的聽勁懂勁。

聽勁懂勁,是對自身與對手之間能量的陰陽轉換,身體習練不出陰陽轉換,身體不通,永遠也不可能會聽勁懂勁。聽之於心,行之於氣,運之於手,大家謹記!

不要把聽勁單純地理解為聽對手勁力,聽勁的絕大部分功力其實是來源於聽己勁的,聽己勁就是把身體練通,身體通了,成為能量的導體,就自然懂勁了。

“以心行意。以意行氣。以氣運身。”,從這句話中,大家是不是更理解了意的意思,心行意,意行氣,氣運身。心生意,心行意,此意為體意也,非為大腦意識。

(原文)問答

我有所問。彼有所答。一問一答。則生動靜。既有動靜。虛實分明。在推手則以意探之。以勁問之。俟其答覆。再聽其虛實。若問而不答。則可進而擊之。若有所答。則須聽其動靜之緩急。及進退之方向。始能辨其虛實也。

(介紹)此段還是寫的聽勁懂勁,聽勁是在反觀內照、外觀敵人之後的進一步的知己知彼的方法。實戰中聽勁懂勁只在接手後的一瞬間,接手就能夠知道對手的虛實,接著就是打了。所以太極拳應者立僕。

(原文)虛實

兵不厭詐。以計勝人也。計者虛實之謂。拳術亦然。姿勢,動作,用意,運勁。各有虛實。知虛實而善利用。雖虛為實。雖實猶虛。以實望虛。避實望虛。指上打下。聲東擊西。或先重而後輕。或先輕而後重。隱現無常。沉浮不定。使敵不知吾之虛實。而吾處處求敵之虛實。彼實則避之。彼虛則望之。隨機應變。聽其勁。觀其動。得其機。攻其勢。如醫者視病而投藥。必先診其脈。觀其色。察其聲問其症。故曰。虛實宜分清楚。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也。

(介紹)虛實不只在接敵對敵之間,也在自身能量的虛實轉換以得到無窮之勁力也。虛實除了指敵情的虛實和我攻擊方法的虛實以外,主要指能量的虛實轉換,即自身能量與對手能量之間的陰陽轉換。虛接實吞,以虛手接觸敵人勁力後,如果敵人勁力在進,則我由虛轉換為實的壓縮旋轉的下行能量吞入對手勁力;如果以虛接敵後敵人勁力後撤,則我也轉換為實的上下貫通之力打擊對手。太極拳用八勁沾連粘隨,使用的都是吞吐之術。

(原文)量敵

兵法雲。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是故整軍行旅之初。當先審己量敵。而計其勝負之情也。誠哉斯言。勝負之機。在知與不知耳。拳雖小道。其理亦然。以己之短。當人之長。謂之失計。以己之長。當人之短。謂之得計。取勝之道。在得失之間。故量敵最關重要也。太極拳之所謂問答。即問其動靜。目的在聽其勁之方向與重心。即偵察敵情之意。所謂量敵也。彼我在未進行攻擊以前。吾應以靜待動。以逸待勞。毫無成見。彼未動。我不動。彼微動。我先動。貴在彼我相交一動之間。即知其虛實而應付之。此均由於感覺。聽勁,虛實,問答,量敵,而來。學者應注意致力焉。

(介紹)量敵之功夫來源於自身五行的反觀內照,在對自身能量傳簇有細緻入微的瞭解之下,只看敵人外形動作就能夠知道敵人的功夫高低,就心中有數了。

(原文)機智

機者。陰陽未分。虛無緲茫。謂之機。先機之謂也。即是無聲無臭。無形無象。在應用時。是未有動靜。未成姿勢。是無機會也。工夫高者。皆能知機。能知機。能造勢。所謂無中生有。乘機而動。下者。不知機。故不得勢。所謂先知先覺。後知後覺。不知不覺。此為吾道之三大境界。凡屬吾門。一經推手。自然領會。彼我之高下。無須相角勝負。譬如圍棋。高者每下一子。皆有用意。眼光遠大。著不虛發。氣俱聯貫。而佔局勢。其勝負之情已定。下者。眼光淺近。心無成竹。不得先手。隨人擺脫。而自顧不暇。其必敗也已知。推手之理亦然。高者。心氣沉靜。姿態大雅。逆來順受。運用自如。下者。進則無門。退則無路。攻之不可。守之無術。此即知機與不知機之分耳。

(介紹)“無中生有。乘機而動”這就是太極拳的敵人不動我就讓你動,你動了就有勁力的縫隙了,太極拳打的就是縫。沾連粘隨除了是捨己從人以外,還有一個重要功能就是無中生有,乘機而動。即沾連粘隨使用的是八勁吞吐,敵不動我就棚敵、冽敵、擠敵、捋敵,找出敵人的縫隙。

太極拳總是陰陽轉換的,陰陽轉換就意味著隨時根據自身與對手的勁力而相應調整變化,轉換調整的方法就是吞吐,吞吐的表象為剛柔,敵剛我就柔,敵柔我就剛,敵進我就吞,敵退我就吐,這種自身勁力與對手勁力的陰陽轉換使得太極拳永遠佔據先機先勢。

“彼我之高下。無須相角勝負”,這就是內家拳的玄妙所在,周身之功夫均會在手上體現,雙方一接手就已知勝負了。倒是功夫越淺薄的人,越不知天高地厚,非要以力相博,白受跌摔之苦。

“高者。心氣沉靜。姿態大雅。逆來順受。運用自如”,如果是肌肉緊張發力,體內只能夠發出肌肉緊張發力的單向能量,是不可能逆來順受、運用自如、捨己從人的。推手時看似飄逸,發力則硬頂,就是沒有習練會以心行氣壓縮旋轉發力的原因。

(原文)重心

凡人有四肢軀幹。頭為首。其站立俯仰。亦各有姿勢。姿勢立。則生重心。重心穩固。所謂得機得勢。重心失中。乃有顛倒之虞。即不得機。不得勢也。拳術,功用之基礎。則在重心之穩固與否。而重心又有固定與活動之分。固定者。是專主自己練習拳術之時。每一動作。一姿勢。均須時時注意之。或轉動。或進退皆然。重心與虛實本屬一體。虛實能變換無常。重心則不然。雖能移動。因系全體之主宰。不能輕舉妄動。使敵知吾虛實。又如作戰然。心為令。氣為旗。腰為纛。太極拳以勁為戰術。虛實為戰略。意氣為指揮。聽勁為間牒。重心為主帥。學者。應時時揣摸默識體會之。此為斯道全體大用也。重心活動之謂。系在彼我相較之間。雖在決鬥之中。必須時時維持自己之重心。而攻擊他人之重心。即堅守全軍之司令。而不使主帥有所失利也。

(介紹)不偏不倚,講的就是重心,重心與虛實本是一體,自身虛實的轉換與接地的虛實,均與重心相關,虛實要轉換,重心也要隨之轉換,重心不隨虛實轉換,何來時時維持自己之重心?

不丟不頂,即要以虛實迎之,而虛實在於心中一氣之吞吐也。尚若虛實不在上下相隨的吞吐,而是重心不與虛實相合,則重心與虛實分離,就不是周身一體了!

(原文)雙重

(介紹)雙重者。無虛實之謂也。雙重之病。有單方,與雙方及兩手兩足之分。經雲。偏沈則隨。雙重則滯。又云,有數年純功而不能運用者。率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故雙重之病。最難自悟自覺。非知虛實之理。不易避免。能解此病。則聽勁,感覺,虛實,問答,皆能融會貫通焉。腳踏車之所以能行動彎轉自如者。均力學也。人坐於車上。手拂之。足踏之。目視之。身隨之。其重心在腰。而司顧盼,以手輔助之。其輪盤置於車之中心。兩足踏於腳磴之上。一踏一提。則輪齒絞練而帶動前進矣。若使兩足同時用力踏之。則車即行停止前進。此蓋雙重之病耳。夫推手亦然。對方用力推我。吾若仍以力相抵抗之。因而相持。則謂之滯。此即雙方之雙重也。若我或彼。各順其勢,不以力抵抗。而順對方來力之方向撤回。引之前進。然須不丟不頂。則必有一方之力落空。此即偏沉所致。如我擬攻對方之側面。使其倒地。若以兩手直接推之。而對方氣力強大。不可挫其鋒。須以虛實之法。雙手撫其肩。我左手由彼之右肩下捋。同時我右手擊其左肩。此時我之兩手作交之勢。同主一方。而發勁成一圓形。則彼可側斜而倒。因彼同時不能上下相顧。而失利也。此即吾發勁偏沉所致也。學者悟一而知十。所謂由著熟。而漸悟懂助也。

(介紹)雙重就是不分虛實。偏沈則隨,即單重就可以利用虛實轉換隨對手之力運化,捨己從人。雙重則滯,雙重力在兩足,虛實轉換不靈,則發拙力。

吳先生用蹬腳踏車來解釋雙重之病,絕妙之極也!雙重力在兩腳,無轉換餘地,則滯,不圓活。

推手時出拙力,與對手對抗,則頂;不對抗,則丟,即不能虛實轉換也。

“須以虛實之法。雙手撫其肩。我左手由彼之右肩下捋。同時我右手擊其左肩。此時我之兩手作交之勢。”此即太極拳之無中生有,找敵之縫隙而攻擊之。具體方法就是冽踩之勁。

(原文)捨己從人

捨己從人。是捨棄自己的主張。而依從他人動作。在太極拳中。為最難能之事。因兩人在交手之。或在相持之中。而棄其權利。所謂捨己從人。不時。勝負之觀念重。彼我決不相容。何況互相攻擊僅作字面解釋而矣。在吾道中。其寓意至深。學者當於惟務養性。四字下功夫。經雲。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靜為性。陰陽為理。故性理為道之本源。養性之說。是學者應時時致力修養。潛心揣摩。心領神會。久之自能豁然貫通矣。又云。由著熟而漸悟懂勁。懂勁後而市階級神明。此乃迴圈之理。歸宗之意。蓋所謂超以象外。得其寰中。功夫練到精微。能造機造勢。不愁無得機得勢處。能處處隨曲就伸。則無往不利。如此乃能捨己從人。

(介紹)捨己從人之法,在於把身體練通,使身體成為一個能量的導體,敵人攻擊我之勁力均能夠被我傳簇,則才能捨己從人。捨己從人,即陰陽轉換達於敵人者也。不會對拉拔長,只憑大腦意識裡想捨己從人,則只能捱打!

(原文)鼓盪

氣沉,腰松,腹淨,含胸,拔背,沉肩,垂肘,節節舒展。動之。靜之。虛之。實之。呼之。吸之。開之。合之。剛之。柔之。緩之。急之。此種混合之勁。乃是鼓盪也。是故以心行意。以意行氣。以氣運身。乃生鼓盪之勁。由心氣貫串。陰陽變化而來。如颶風駭浪。雲行水流。如鷙飛魚躍。兔起鶻落。載沉載浮。忽隱忽現。

大氣鼓盪。風雲莫測者也。太極推手。最後工夫有爛採花者。“又名採浪花”。全以鼓盪之勁。。鼓動對方。使之如海船遇風。出入波濤之中。眩暈無主。頃斜顛簸。自身重心。難以捉摸。即鼓盪之作用也。

(介紹)氣沉,腰松,腹淨,含胸,拔背,沉肩,垂肘,以上即為收身中定之勢,到節節舒展,則真氣鼓盪了。

真氣鼓盪時,能量運行於皮毛之下對拉拔長,收縮、擴張之力在皮毛之下傳簇,接到對手勁力,就能夠根據對手勁力的方向收縮與擴張,是為自身與對手之陰陽合一也,自身與對手合一,對手勁力就是我之勁力之延伸也,我之勁力能夠與對手勁力合一,皆因收縮與擴張之力的對拉拔長也。此時心意若有若無,若隱若現,身體自己就會以對拉拔長之力理解與處理外力,身體就是一架技擊機器。

(原文)基礎

太極拳以拳架為體。以推手為用。在初學盤架時。基礎最關重要。其姿勢務求正確。而中正安舒。其動作必須緩和。而輕靈圓活。

此係入門之徑。學者循序而進。不致妄費功夫。而得其捷徑也。中者。心氣中和。神清氣沉。其根在腳。即是立點。重心繫於腰脊。所謂命意源頭在腰隙。精神含斂於內。不表於外。乃能中定沉靜矣。正者。姿勢端正。每一姿勢。務宜端正。而忌偏斜。然各種姿勢。各不相同。或仰,或俯,或伸,或屈。非盡中正。是以其發勁。及其用意之方向。而求其重心。蓋重心為全體樞紐。重心立則開合靈活自如。重心不立。則開合失其關鍵。如車軸為車輪之樞紐。若使車軸。置於偏斜。而不適於車身之重心處。則車輪轉動。進退失其效用矣。故拳架之姿勢。務求正確。則重心平穩。要不自牽扯其重心。而辨別虛實也。

安者。安然之意。切忌牽強。由自然之中。得其安適。乃無氣滯之弊。而能氣遍身軀矣。此由於姿勢安穩。動作均勻。呼吸平和。神氣鎮靜所致。

(介紹)太極拳系迴歸本源之拳,絕不可強求,一切順其自然,中、正、順、和、合、松、沉、含。

所有這些自然之像,皆為能夠讓身體體會、感覺到以心行氣、能量傳簇也。

(原文)授受

夫人之性情。各有不同。大抵可分為兩種。曰剛,與柔,是也。剛性急而烈。上者為強。下者為暴。強者喜爭。故其學拳時多務於剛。以其性喜爭強鬥勝。不屈人下也。柔者性和而順。上者心氣中和而篤敬。故其學拳時。多務於柔。以其性喜和平多涵養也。暴者性燥而魯莽。故其學拳時。專務於猛。而無精細之趣。柔之下者。性柔而弱。意志不強。少進取心。故其學拳時不求甚解。

然武人貴志剛而性柔。有智,有仁,有勇。方為剛柔相濟。如此乃能進德修業矣。上述性別。關乎學者之本性。應注意之。學者以性情之不同。而所得結果亦異。間嘗竊觀。學太極拳者。雖同一師承。而其拳之姿勢。與理論之解釋各異。因而遺下多少竇疑及誤會。凡此蓋亦教授者因其人之性情而授受之耳。所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故特表而出之。以解釋群疑。而資參考焉。

(介紹)寫授受傳徒之道,不介紹了。

吳公藻先生拳論注重聽勁、推手,可見其注重技擊也。吳公藻先生也是著重論了雙重之病,與楊澄浦先生一樣,均是認識到雙重之病也。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