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戴了14年的緊箍圈,孫悟空成佛後,才知道原來箍住自己的並不是它

由 沁說 發表于 運動2023-02-05
簡介孫悟空對此渾然不知,修身正果後,諸佛讚揚如來的大法之際,他卻對唐僧說:“師父,此時我已成佛,與你一般,莫成還戴金箍兒,你還念甚麼《緊箍咒兒》掯勒我

孫悟空是誰扮演的

戴了14年的緊箍圈,孫悟空成佛後,才知道原來箍住自己的並不是它

如來讓觀音菩薩去東土尋找取經人時,賜給他“金、緊、禁”三個箍兒。

這三個箍對應咒語三篇,戴上就見肉生根,咒語一念那是眼脹頭疼,腦門皆裂,鐵打的漢子也要求饒。

禁箍兒

,觀音收服黑熊精做了落伽山的守山大神;

金箍兒

,收了紅孩兒做蓮花座邊的善財童子;

緊箍兒

,就是孫悟空頭上戴的這個。

唐僧有悟空、八戒、沙僧三個弟子,《西遊記》原著中,

以心猿(火)、木母(木)、黃婆(土)來分指悟空、悟能、悟淨。

火配心猿,暴烈難控,要用“緊箍兒”來收緊心性;金克木,所以“金箍兒”本來應該用來剋制貪婪的八戒;木克土,沙僧被木吒降服,他共吃了9個取經人,只一道禁令,便能忠心追隨,這“禁箍兒”最適合他。

戴了14年的緊箍圈,孫悟空成佛後,才知道原來箍住自己的並不是它

如來原本給觀音的安排是:“

路上撞見神通廣大的妖魔,你須是勸他學好,跟那取經人做個徒弟

”,可是雁過拔毛,給觀音中間商賺差價,私吞了禁、金二箍自己招兵買馬了。

觀音四兩撥千斤,用一個緊箍控制住取經主力孫悟空,相當於同時鉗制了本領差些的八戒、沙僧。

孫悟空天不怕地不怕,但唐僧一念緊箍咒就痛得求饒,什麼不合理的要求都答應。他曾央求觀音給他鬆了緊箍,

觀音卻說根本沒有“松箍兒咒”!

在車遲國,孫悟空鬥法故意‬‬被‬砍了‬頭,新生長出來的頭顱,腦袋上還有緊箍。

那麼問題來了,這戴上去就再也摘不下來的緊箍兒,為何在悟空成為“鬥戰勝佛”,後,就自動消失不見了呢?

戴了14年的緊箍圈,孫悟空成佛後,才知道原來箍住自己的並不是它

戴了14年的緊箍圈,孫悟空成佛後,才知道原來箍住自己的並不是它

《西遊記》最後,師徒四人歷經十四年、經過九九八十一難之後,在八大金剛護送下,才回到了東土大唐。

取經完成後,為了表彰師徒四人,如來開了場犒賞大會。

唐僧本就是其座下二弟子金蟬子轉世,心地最誠、最具有慧心,此次取經功勞頗大,所以被封了“旃檀功德佛”。

孫悟空因為懲惡揚善,驍勇善戰所以被封為“鬥戰勝佛”。

豬八戒和沙悟淨分別被奉為“淨壇使者”和“金身羅漢”,白龍馬則洗去罪身擢升為‬“八部天龍馬”。

整篇熱鬧非凡的《西遊記》在最後,並非是打鬥,而是一副引人入勝的美景

,畫面給到了六十三位佛陀和菩薩身上,大家一起朗誦詩文,構成一幅和諧的畫面。

戴了14年的緊箍圈,孫悟空成佛後,才知道原來箍住自己的並不是它

這六十三位在到達靈山之前身份各有千秋,有妖怪、善人、公子哥等等。

在傾聽了大道之後,一心向佛,最終透過修行來到了人人都向往的極樂世界,

將整部《西遊》的核心點題。

正如孟子所言:“人皆可以為堯舜”,孔子也有異曲同工之論:“柴也愚,參也魯,師也僻,由也喭”。

《西遊記》可以說是一場探索自由,追求至善的成長之旅

,其中更是透過孫悟空、豬八戒這類動物形象來啟示和鞭策人們——

作為一個自然的人,是完全可以透過實踐或是自律來獲取與之相匹配的快樂的,“豬”、“猴”都可立地成佛更何況是人呢?

戴了14年的緊箍圈,孫悟空成佛後,才知道原來箍住自己的並不是它

以孫悟空為例,剛開始的孫悟空身上充滿了野性,想要兵器就去龍宮“拿”;想要活得久便大鬧地府、改生死簿;想滿足口腹之慾就偷吃蟠桃、人參果;不服規矩管制便大鬧天宮……

野性難馴,體現出悟空未經教養、過度為所欲為的形象,

荀子的“性惡論”用在矇昧未開的悟空身上最合適,人之初,性本“惡”,取經就是一場關於良知的教育,知惡而明善。

天庭像個大家長,它的規矩便是管束。

緊箍咒是一種無法反抗的“懲戒”,

目的就是為了在關鍵時刻可以讓悟空其迷途知返,同時也是讓他服從的管理手段。

戴了14年的緊箍圈,孫悟空成佛後,才知道原來箍住自己的並不是它

唐僧第一次念“緊箍咒”是在第十四回的時候,兩人成為師徒以來首次產生矛盾的焦點主要集中在瞭如何處理山賊的問題上。

戴了14年的緊箍圈,孫悟空成佛後,才知道原來箍住自己的並不是它

在孫悟空的角度來說,他認為打死了偷盜搶劫的毛賊,一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師傅,二是為了讓其絕了生機,再無禍害百姓以及再次犯錯的可能,屬於極其極端的一種處理方式,與佛家思想相向而馳。

作為深受佛家文化影響的唐僧而言,釀成了人命便是錯,無論是否是為了救自己,

孫悟空的“理性”在於心中沒有一絲善念存在

,情急之下的唐僧念起了緊箍咒。

師徒二人矛盾激化後,孫悟空選擇離開師傅回到了自己的花果山,而“緊箍兒”卻沒有因為他的離開而消失。

孫悟空也嘗試火燒、冰凍、拉拽撬等等辦法,緊箍兒都紋絲不動。

當年大鬧過天宮、地府、龍宮的孫悟空自然也有著廣泛的人脈,請求各路神仙幫其取下緊箍兒,結果還是失望而歸。

戴了14年的緊箍圈,孫悟空成佛後,才知道原來箍住自己的並不是它

孫悟空此時還是一個初入“體制”,不願意受氣、力爭自由的一個形象

。他的訴苦物件龍王以張良“圯橋進履”的典故藉以勸告,道:

“大聖,你若不保唐僧,不盡勤勞,不受教誨,到底是個妖仙,休想得成正果。”

孫悟空此刻才意識到自由與前途的不可調和。從開始產生矛盾到最後回到唐僧身邊,孫悟空產生了第一次

野性與佛念

的碰撞。

迴歸取經之路,是孫悟空權衡了個性與理智後的選擇。

“緊箍咒”施加的是權威意志,你想要“正果”,就要拋棄“齊天大聖”的自我。

戴了14年的緊箍圈,孫悟空成佛後,才知道原來箍住自己的並不是它

從這點來看,緊箍兒是西遊團隊的制衡法寶。

雷霆手段,讓桀驁不馴的孫悟空有了震懾,從不得不妥協到慢慢被取經思維同化,畢竟孫悟空的離經叛道,並不符合天庭的主流價值觀,必然會被閹割和遏制。

孫悟空聽從龍王勸告迴歸隊伍那章,叫“心猿歸正,六賊無蹤”,

暗指他斬斷六根慾念,已經在潛意識中歸順臣服。

在西天取經的路上,唐僧一共唸了六次緊箍咒,前4次完全出於懲戒目的,後兩次則為了分辨真假唐僧與美猴王,

緊箍咒不再僅僅用於約束,說明齊天大聖真正融入了團隊,成為了孫行者。

戴了14年的緊箍圈,孫悟空成佛後,才知道原來箍住自己的並不是它

在第五十七回《真假美猴王》中,兩個孫悟空身手樣貌相差無幾,連觀音菩薩都區分不出,只好用“緊箍咒”來分辨!

戴了14年的緊箍圈,孫悟空成佛後,才知道原來箍住自己的並不是它

誰知六耳獼猴本身就是悟空的怨念所化,而緊箍咒壓制的正是怨念

。唐僧在唸緊箍咒的時候兩人都會頭疼,是由於他們本就是一體。

其實真的緊箍兒,此刻已然在六耳獼猴的頭上,待六耳獼猴被如來制服身死,怨念一去,悟空頭上的緊箍已不會再製約他了,這也是唐僧不再念咒的原因。

孫悟空對此渾然不知,修身正果後,諸佛讚揚如來的大法之際,他卻對唐僧說:

“師父,此時我已成佛,與你一般,莫成還戴金箍兒,你還念甚麼《緊箍咒兒》掯勒我?趁早兒念個《松箍兒咒》,脫下來,打得粉碎,切莫叫那甚麼菩薩再去捉弄他人。”

戴了14年的緊箍圈,孫悟空成佛後,才知道原來箍住自己的並不是它

唐僧這告訴他“當時只為你難管,故以此法制之。今已成佛,自然去矣。豈有還在你頭上之理!你試摸摸看。”

悟空舉手去摸一摸,緊箍果然消失。

緊箍兒與其自己心中的“雜念”是相互依存的,在悟空成佛的那一刻,便認可並習慣了“規矩”和 “約束”,緊箍兒自然也就消散了。

你看,《西遊記》寫的可不止於神怪故事,它寫得就是亙古不變的社會法則。

-End-

看古今世事,讀書中天地,歡迎關注@沁說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