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小溪村,像它的名字一樣美麗的地方

由 穿越宇宙時空 發表于 運動2023-02-01
簡介胡氏於洪武二年由湖南芷江移居恩施,胡氏第六代祖胡文隆住屯堡鄉鴨松溪,生三子,胡枝硯、胡枝秀、胡枝英,三弟兄一起來到盛家壩,胡枝硯落戶小溪,至今已有13輩人,近300年曆史,中壩大院子,是胡家大院建築群落的核心,當地人稱小溪朝門,又叫落腳朝門

現在的小溪是什麼樣的

恩施小溪(既是地名,也是溪溝名)是距恩施城45公里、距盛家壩集鎮18公里的二官寨村所轄的一個組,小溪河發源於穿洞,屬馬鹿河流域的一條季節性小河,小溪胡家大院建築群落就處於小溪河的兩岸,這裡是高山深谷中難得一見的串珠狀的坪壩,由上壩、中壩、下壩三個大院落以及河沙壩、樑子上、下河、茶園堡、三丘田等三五戶小院組成,每隔一兩裡,就有一個大院子掩映在竹、木林中,如串珠相聯,星星點綴,房前屋側良田沃土,山坡上是綠油油的茶園,採用石跳墩過往溪溝。

小溪村,像它的名字一樣美麗的地方

小溪共有胡姓100餘戶,400餘人,佔小溪組總人口的90%以上。胡氏於洪武二年由湖南芷江移居恩施,胡氏第六代祖胡文隆住屯堡鄉鴨松溪,生三子,胡枝硯、胡枝秀、胡枝英,三弟兄一起來到盛家壩,胡枝硯落戶小溪,至今已有13輩人,近300年曆史,中壩大院子,是胡家大院建築群落的核心,當地人稱小溪朝門,又叫落腳朝門,是胡枝硯之孫、清時秀才胡永連修建的,據胡永連墓碑文記載,大院子建於清乾隆年間,大院子原有三進,現有朝門和堂屋,堂屋經過重修,是整個大院的公共場所,朝門是建築的核心,也是現存最早的建築,大門口的石階梯、條 石門 坎儲存完整,門前的十多步石梯使這一建築高高矗起,朝門建築的風格為“八字形”,有斗拱,雕飾的木魚襯托著前伸的挑枋,以承接瓦簷,原雕有一對 鳳凰 和一對魚,現僅存一隻木雕魚圖案,栩栩如生,用魚作裝飾來襯映建築,過去幾乎沒有見過,其餘大部分房屋建於解放初期,院內右側一棟轉角吊腳樓還儲存有一間“火鋪”,火塘、壁櫃、住房等佈局完整。

小溪村,像它的名字一樣美麗的地方

上壩靠山面溪,以前有一棟四層吊腳樓,第二層安有滴水簷,下壩河對門有4棟6戶,組成一個“一正兩廂式”的院落,兩廂左右兩棟,各由兩棟相連結,使得兩邊廂房很長,而中間的場壩也顯得特別寬敞,院前小溝旁,用木杆扎碼著一排稻草樹,從這裡由跳蹬石過河,河中有跳蹬石34個,當地人說,再大的水也沒沖走過,至少有一兩百年了,在小溪河上游,還有峽谷絕壁風光,沿河中巨石、跳蹬和道路而上,是一片幽靜神奇的山水風景,目前,在恩施土家族地區發現儲存比較好的鹽道古集鎮較多,多處於隘口和坪壩中,小溪胡家大院是高山河谷之中的鹽道古村落,填補了恩施土家族地區川鹽古道文化研究的空白。

小溪村,像它的名字一樣美麗的地方

小溪聚落的形成,與古時的鹽道經過這裡有關,早在東漢時, 四川彭水鬱山鎮即有鹽井開發,與之毗鄰的利川、咸豐等地即有少量食鹽運銷活動,有兩條入川鹽道經過此地或鄰近小溪,一是從宣恩慶陽壩到放牛場、兩河口,經利川入川境,二是從宣恩草把場到十二泉、大集場、巴西壩、黃金洞、毛壩,經利川入川,這裡原有“店子灣”,就是鹽道中途的休息點,曾有挑鹽的人,二三十人一道,由一人帶隊前往雲陽等地,在那挑鹽回來,這裡至少在宋、明以來就逐漸形成居住與農耕,大約在明代開始較大規模的改田造地,清代墾複,擴大了山坡上的耕地面積。

小溪村,像它的名字一樣美麗的地方

小溪建築群是原生態的農業生產生活區,寧靜的田園風光,精耕細作的農人,綠水青山之間人文與自然環境和諧共存,充分展示了民族區域裡的農耕文化特色,完善的道路引排水設定和必備的公共空間,以及比較齊全的工匠作坊,善於利用水資源等特徵,說明了小溪是小流域開發利用模式的典型。現在的小溪,大院子裡也有了第一棟鋼筋水泥的平房,修通了環形柏油公路,這些都是小溪人不可阻擋的對新生活的追求。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