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這就是“啟發式”?

由 玩轉中高考數學 發表于 運動2023-01-19
簡介曾有一位專家在介紹他的教改成果時稱:我們正在進行教育改革,打算對大學一年級的公共基礎課做教學改革,實施啟發式教學,具體做法是採用研討的方式組織教學

怎麼請老師幫忙做事情

這就是“啟發式”?

“啟發”一詞源於孔老夫子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孔老二主張教育者要為學習者創設“憤”即“心求通而未得”和“悱”即“口欲言而未達”的情境以收“啟”即“開其意”。現在對“啟發式”通常的解釋是:“一種與注入式教學相對立的、以學習過程的客觀規律為依據的、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使其自覺地進行學習的教學思想和方法。”

“問答式”何意?相信望文生義也能猜出來,毋庸多說。“啟發式”與“問答式”之間的差別本來是一件顯而易見的事情,然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我們的專家們每每將其混為一談!

曾有一位專家在介紹他的教改成果時稱:我們正在進行教育改革,打算對大學一年級的公共基礎課做教學改革,實施啟發式教學,具體做法是採用研討的方式組織教學。有專家問:怎麼個研討法?答曰:提供一些問題供學生討論。我聽了後著實驚詫莫名,此項改革不可謂不大膽!心中不由為那些將要接受改革的大學生們捏了把汗。

研討式教學本身不是個新發明,比如研究生的討論班實際上就是一種研討式的教學,高年級本科生的選修課也可以適當採用研討的方式。可作為大學一年級的公共基礎課程,而且甚至可以說是最重要的課程採用所謂的研討式教學合適嗎?難道這就是我們的改革?到底是改革還是在胡鬧?按照這位專家的做法,且不說一百多人的大課堂上研討能否真正進行下去,有限的課堂教學時數內能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嗎?

其實這位專家犯了一個與一些老師同樣的錯誤,那就是把問答式當成了啟發式。從啟發式教學的定義可以看出,並非一問一答就是啟發。以微積分教學為例,微積分號稱三百年來數學史上最偉大的發明創造,其思想的光輝照耀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幾乎每一個角落,它是迄今為止最有用的數學,可是我們的同學在課堂上完全體會不到微積分思想的光輝,而是被一大堆晦澀難懂的符號、概念弄得暈頭轉向,漸近地對一門本充滿了智慧和趣味的課程失去了興趣!有些老師為了擔心別人說他“滿堂灌”、“注入式”,便總想在課堂上提些問題讓學生回答,特別當有人聽課時尤其如此。還有些老師擔心別人說他“照本宣科”,便從別處找來些題目當作例題,避免用書本上的例題,這樣一來別人就不能說他照本宣科了。

這就是我們要的啟發式嗎?

在我看來,問與答只是外在的形式,關鍵是你要向學生闡述清楚為什麼要建立一個概念,沒有它行不行?如何從個別現象發現一般規律從而大膽作出猜測?如何在分析問題的過程中驗證我們的猜測從而完成證明?總之,一句話:透過合情推理迴歸數學的本來面目!課堂教學的確應該圍繞著問題展開,但這並不意味著必須是師生之間的一問一答,而是如何提出恰當的問題,讓學生跟隨你的思維暢遊在對這些問題的深入剖析之中進而建立相應的理論,這是我理解的啟發式教學。

很多人認為,非數學專業的學生只要會計算就可以了,不需要數學思想,事實上很多教師的實際教學過程也體現了這一點。我認為這是一種錯誤的觀點,計算固然需要,但真正解決問題的鑰匙是思想!

這就是“啟發式”?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