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中美送禮有何不同?與寶寶交流該用兒語嗎?| 神經週週發

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運動2023-01-12
簡介協和醫院兒科公共衛生心理實驗室(PPHP)的研究人員發現,與寵物同床睡的孩子數量之多令人驚訝,但其睡眠質量與那些獨自睡覺的孩子幾乎沒有區別

noel是什麼語

原創 NR 神經現實 收錄於話題#神經週週發59個

中美送禮有何不同?與寶寶交流該用兒語嗎?| 神經週週發

Hello,大家好,神經週週發又和大家見面了!

本期周發關注我們生活中的種種行為:每逢佳節,你為什麼會選擇送禮?不同文化間,送禮又存在怎樣的差異?在嬰兒牙牙學語階段,使用兒語是否有助於語言學習?與愛寵同床共枕,孩子會睡得更香嗎?相對年輕人,老人是否會更願意幫助他人?

或許本文可以給你一些啟發,下劃尋找問題的答案吧!

中美送禮有何不同?與寶寶交流該用兒語嗎?| 神經週週發

碰瓷的老人們善良嗎?

@Xhaiden

過去我們把扶老奶奶過馬路當作美德,而多年前,碰瓷現象卻讓我們望而卻步。老人們真的那麼壞心眼嗎?看到路上摔倒的老人到底扶還是不扶?

社會情緒選擇性理論(socioemotional-selectivity theory)指出,隨著年歲增長,人們會越發具有同情心、越發親社會。神經生理學證據也表明,大腦中的多巴胺傳遞會隨年歲增長而減弱(每10歲約10%),多巴胺遞質與較高的自私以及較低的親社會性有關。此外,在宏觀水平,老年人向慈善機構捐款的數額也更多。

一般而言,在決定是否要表現出利他行為或親社會行為時,人們要考慮多種成本,如可能的經濟成本、人際成本,甚至包括需要付出的努力。生活中的許多利他行為恰恰需要人們付出努力,比如教同學寫作業、幫朋友搬行李。通常來說,沒有誰喜歡付出努力。而完成一項任務或獲得一件物品需要付出的努力越多,那麼最終的獎勵也將貶值越多。

已有研究表明,儘管年輕人嘴上說著願意幫助他人,但相較於為自身利益而努力,他們在助人時付出的努力要更少。而對於中老年人,近期發表於《心理科學》的一項研究發現,獲利的物件無論是自己還是他人,他們都一視同仁,並且比年輕人更樂意付出努力助人。Lockwood等人採取了一項非常簡單的實驗任務。他們要求參與者在兩個選項中做出選擇:

中美送禮有何不同?與寶寶交流該用兒語嗎?| 神經週週發

選項1:什麼也不幹,獎勵1分;

選項2:按照要求的力度按下握力器1秒(即付出努力),可以獲得一定數額(2-10分)的獎勵。

其中一種情況下,兩個選項獎勵的獲利者都是參與者自己;另一種情況下,獲利者將是同在其他房間參與實驗的另一位參與者。當他人而非自己可以獲利時,無論是年輕人還是中老年人,要求的力度越高(需要付出的努力越多),他們主觀上對助人行為打折的程度都會越高。但相較而言,中老年人打折程度隨力度要求的變化要比年輕人慢得多。比如同樣是讓他人獲得10分的獎勵,當只需要付出1N的努力時,年輕人和中老年人可能都會按下握力器,但假如需要付出的努力變成了5N,中老年人可能還會按下握力器,而年輕人可能就不太會了。當獲利物件變為自己時,年輕人和中老年人則沒有表現出差異。

老年人真的那麼壞心眼嗎?至少在這項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到,儘管我們不能認為老年人就是無私的,但相較而言,老年人對自己和對他人較為一視同仁,年輕人則更看重自身利益。也許,當年歲漸長,社交上的孤獨感增強了老年人建立社會聯絡的動機,而助人的確不失為一種建立社會聯絡的好方式。

參考資料

Lockwood, P。 L。, Abdurahman, A。, Gabay, A。 S。, Drew, D。, Tamm, M。, Husain, M。, & Apps, M。 A。 J。 (2021)。 Aging Increases Prosocial Motivation for Effort。 Psychological Science, 32(5), 668–681。 https://doi。org/10。1177/0956797620975781

想捕獲寶寶的“芳心”,

你用兒語了嗎?

@Robin

當你和一個可愛的寶寶說話時,會不自覺地提高語調,使用歡快的節奏、誇張的語氣,甚至會用到可愛的疊詞詞,例如“小狗狗”等。這種成人以嬰兒的方式說話被稱為兒語(baby-talk),也被語言發展專家稱為嬰兒導向語言(Infant-directed speech,IDS)。有些家長提出擔心:經常對寶寶說這種幼稚的兒語會阻礙孩子學說話嗎?甚至一些專家認為要及早教會嬰兒以成人的語音、語調和節奏說話。近年來,許多研究人員對這個話題進行了深入地研究。

非常多研究顯示,兒語,即嬰兒導向的語言,不僅不會阻礙嬰兒的語言發展,還有助於嬰兒學習語言。在2016年一項有趣的研究中,專家使用數字模型模擬嬰兒學習語言的程式。研究顯示,從模型來看,節奏更輕快、語調更誇張、如音樂般的兒語輸入,能讓嬰兒更快地掌握詞語。這是因為更歡快的、如音樂般的節奏更能吸引嬰兒的注意力,並且誇張的語氣強調了嬰兒學習的字眼和詞語,有助於嬰兒更有效率地學習。

另一項研究探索了兒語中疊詞和疊音使用在語言發展中的作用。研究人員招募了24名平均年齡為18。5個月、母語為英語的嬰兒,分別教他們學習新單詞。其中一組單詞為有疊音節的單詞,例如“neenee”,而另一組單詞則為不重複的、非疊音節的詞,例如“bolay”。結果顯而易見,嬰兒更容易學會擁有疊音的單詞,這表明了疊詞或疊音詞,例如英文的“doggy”和中文的“小狗狗”,有助於嬰兒更快地學習語言。

中美送禮有何不同?與寶寶交流該用兒語嗎?| 神經週週發

最新的研究探索了單語言環境和雙語言環境中的嬰兒是否都喜歡兒語。這項研究跨越了英國、美國、加拿大、新加坡四個國家,分別在17個實驗室進行,參與者多達333名雙語嬰兒和384名單語嬰兒。嬰兒年齡在6-9個月和12-15個月之間。嬰兒分別坐在父母的腿上,聽著母親的錄音。母親的錄音分兩種:以嬰兒導向語言和成人導向語言。研究人員使用電腦追蹤嬰兒的視線,嬰兒視線停留的越長,表明他們越感興趣。研究結果顯示,無論是在單語環境還是雙語環境的嬰兒,他們都更偏愛兒語。

研究還顯示,在雙語的家庭環境中,父母對嬰兒使用哪種語言更多,嬰兒就更偏愛哪種語言的兒語。除此之外,母親的受教育程度也影響嬰兒對兒語的偏愛。這可能是因為受教育程度高的媽媽會花更多的時間與嬰兒交流,並更願意使用兒語。

綜上所述,許多實驗都證明了無論在單語言或雙語言環境下,兒語對嬰兒語言學習和母嬰交流的好處,並澄清了兒語並不會阻礙嬰兒學習說話。如果你想捕獲嬰兒的芳心,試試對他們說兒語吧!

參考資料

Byers-Heinlein, K。, Tsui, A。, Bergmann, C。, Black, A。 K。, Brown, A。, Carbajal, M。 J。, … Wermelinger, S。 (2020, February 18)。 A multi-lab study of bilingual infants: Exploring the preference for infant-directed speech。 https://doi。org/10。31234/osf。io/sqh9d

Eaves, B。 S。 , Feldman, N。 H。 , Griffiths, T。 L。 , & Shafto, P。 。 (2016)。 Infant-directed speech is consistent with teaching。 Psychological Review, 123(6)。

Mitsuhiko Ota & Barbora Skarabela (2016) Reduplicated Words Are Easier to Learn, Language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12:4, 380-397, DOI: 10。1080/15475441。2016。1165100

有愛寵相伴,

孩子睡得更香?

@平原

人們越來越多地認識到,寵物陪伴對人類健康的好處,如減輕壓力和改善心血管功能。男女老少都表示他們把愛寵視作家庭中的一員,因此,晚上睡覺的時候與愛寵同床共枕也就不足為奇了。在加拿大,超過50%的寵物主人與寵物同床。然而,研究寵物與人同床對人類睡眠影響的研究相對較少且意見不一。

人們通常認為寵物不利於人類的睡眠,因為寵物夜間活動會發出噪音,或是對房間內的空氣造成影響。所以一些健康專家不建議讓寵物晚上進入臥室,暗示其是干擾人類睡眠的一個因素。但也有研究者持反對意見,認為寵物可以幫助主人睡眠更加舒適和放鬆,減少睡前焦慮和孤獨。迄今為止,大多數與寵物同眠的研究都是在成年人中進行的,寵物與孩子同眠對睡眠影響的研究幾乎是一片空白。

近日發表在《睡眠健康》雜誌上的一項研究做了相關的探索。協和醫院兒科公共衛生心理實驗室(PPHP)的研究人員發現,與寵物同床睡的孩子數量之多令人驚訝,但其睡眠質量與那些獨自睡覺的孩子幾乎沒有區別。

中美送禮有何不同?與寶寶交流該用兒語嗎?| 神經週週發

該研究將與寵物同睡的孩子與從未與寵物同睡的孩子的睡眠情況進行對比,透過自我和父母報告測量、睡眠監測儀和多導睡眠圖調查了與寵物共眠對孩子睡眠的影響。

188名孩子(11-17歲)參與了本次實驗。孩子和他們的父母完成了兩次間隔兩週的實驗室訪問。第一次他們做了關於基本資訊與睡眠行為的問卷,並且佩戴了可記錄睡眠的腕錶式睡眠監測分析儀和多導睡眠監測儀(PSG),並且在此期間孩子們每天都要寫睡眠日記,並於研究者第二次訪問時歸還裝置和睡眠日記。

結果表明,與寵物同睡不會影響睡眠。“事實上,經常和寵物一起睡覺的孩子認為睡眠質量更高。”該論文的主要作者Hillary Rowe表示,“雖然我們缺乏足夠的因果證據來證明與寵物同睡是有益的,但這不會影響孩子的睡眠。總的來說,與寵物共眠似乎是一種中性的活動,對客觀測量的睡眠沒有明顯影響。然而,報告稱經常與寵物同睡的孩子主觀上認為自己的睡眠質量更好。”這與過去在成年人中發現的與寵物同眠和改善睡眠質量有關的結果是一致的。不過同眠的影響可能因人而異,這種做法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這取決於對寵物的依戀程度、焦慮或睡眠問題的嚴重程度、睡眠規律的一致性或寵物的特徵。

參考資料

Hillary Rowe, Denise C。 Jarrin, Neressa A。O。 Noel, Joanne Ramil, Jennifer J。 McGrath,The curious incident of the dog in the nighttime: The effects of pet-human co-sleeping and bedsharing on sleep dimensions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Sleep Health,2021,ISSN 2352-7218,https://doi。org/10。1016/j。sleh。2021。02。007。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352721821000280)

傳統節日,你送禮了嗎?

@格致

中國傳統文化十分關注臉面意識,1998年的研究表明,在奢侈品消費行為下,存在著個人喜好和家庭臉面這兩個文化因素[1]。但2007年有研究者調查春節期間的中國消費者送禮行為,發現臉面因素這一因素,只對送禮的重要性、送禮的金額和對品牌之間的選擇產生影響 [2]。

這種臉面意識,甚至可以區分美國與中國消費者決策風格的文化維度,中國消費者更關注臉面意識,美國消費者更關注風險逃避 [3]。

中美送禮有何不同?與寶寶交流該用兒語嗎?| 神經週週發

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消費者會因為臉面意識而衝動消費。2002年的研究表明,相對於白人消費者,亞洲消費者更少進行衝動消費,並且相對其他文化,華人也更少存在衝動購物和衝動消費的行為[4]。

避免衝動購買的行為,可能源於儒家思想中具有“長期取向”的個體表現出的節儉行為[5-6]。而“長期取向”則可能來源於中國人容易將當前的情境與過去和未來的相關事件聯絡一起[7],並因此依賴過去經驗做決策[8]。這種以影響個體的情境和事件為中心的因果模型,與北美人以個體的意圖和行動為中心的模型存在顯著差別。

這種差異具體表現在送禮這一行為中。一般而言,接受禮物不僅僅可以啟用積極情感,同樣也可以啟用消極情感,如義務或是虧欠。而這隨文化而不同。西方人更關注積極的決策後果,接受禮物時感謝之情更多;而中國人尤為關注自身行為的消極後果,認為送禮者會期待自己的回禮,會感覺虧欠並認為自己有回禮的義務。

參考資料

1。 Wong, N。 Y。, & Ahuvia, A。 C。 Personal taste and family face: Luxury consumption in Confucian and。 Western societies。 Psychology & Marketing, 1998, 15(5), 423-441。

2。 Qian, W。, Razzaque, M。 A。, & Keng, K。 A。 Chinese cultural values and giftgiving behavior。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2007

3。 Bao, Y。, Zhou, K。 Z。, & Su, C。 Face consciousness and risk aversion: do they affect consumer decisionmaking。 Psychology & Marketing, 2003, 20(8), 733-755。

4。 Kacen, J。 J。, & Lee, J。 A。 The influence of culture on consumer impulsive buying behavior。 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 2002, 12(2), 163-176。

5。 Hofstede, G。 Culture‘s consequences: Comparing values, behaviors,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across nations。 Sage publications。2001

6。 Bearden, W。 O。, Money, R。 B。, & Nevins, J。 L。 A measure of long-term orientation: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006, 34(3), 456-467。

7。 Morris, M。 W。, & Peng, K。 Culture and cause: American and Chinese attributions for social and physical event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4, 67(6), 949。

8。 Donnel A。 Briley,Jennifer L。 Aaker。 Bridging the Culture Chasm: Ensuring that Consumers are Healthy, Wealthy, and WiseJ。 Journal of Public Policy & Marketing,2006,25(1),53-66。

作者:Dora、Robin、Xhaien、格致、平原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