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為了防禦失敗的痛苦,他拖延了自己的人生

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運動2023-01-04
簡介小娜內化了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面對失敗,陷入嚴厲的自我批評,認為這樣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好更優秀,因為她從小就認同了父母“不打不罵不成器”的觀念,但是事實上這樣的方式對自己的成長並沒有幫助,只會讓自己陷入更深的負面情緒的漩渦

為什麼我的小娜那麼廢物

原創 meiyayibu meiya 收錄於話題#自我成長43個

拖延其實是一種非常普遍的行為,心理學家簡·博克(Jane B。 Burka)的研究調查顯示大多數人(超過50%)都有拖延的問題,我們會迴避那些困難的、繁瑣的工作,比如夏天來了,要整理衣櫥裡冬春季節的衣服,或者要整理一個上百個條目的文件,我們可能就會選擇拖著不做,這是很正常的拖延行為,一般不會給生活造成太大的問題,但是如果你有習慣性拖延的問題,甚至因為拖延造成了生活上的困難和危機,就需要好好審視自己的拖延。

在諮詢中,我遇到一些拖延的來訪者,發現他們拖延的原因除了迴避令人不快的工作或者任務外,更多的來自對失敗的恐懼,為了迴避失敗的痛苦,他們拖延著不願意行動,這一點與心理學的研究相符。

比如,來訪者小娜,她報考了一個對自己而言比較重要的英語考試,如果考試透過有利於她升職,但是,她卻一直拖延,遲遲沒有開始學習,為考試做準備,直到只剩3天要考試了,她才開始看書做題。可想而知,考試自然沒有透過。

她失敗了,對自己說:“因為我拖延,沒有時間學習,所以我才沒有考過。”潛臺詞是:“如果我不拖延,我有時間學習,我就能透過考試。”

其實這是一種自我妨礙和自我防禦,妨礙她為了目標去努力去投入,妨礙她個人潛能的發揮,防禦的是她的內心對失敗的恐懼。

對於小娜來說,她非常害怕自己努力了,最終還是失敗的結果。

雖然都是失敗,但相比“努力但還是失敗”的結果,“拖延導致沒有時間去做而失敗”對她來說,更容易接受,這對她自戀的損傷更小。

但是這種模式必然導致更多的失敗,因為當一個人不努力,不全力以赴時,失敗就變得在所難免了。這是一種惡性迴圈,即為了避免失敗,而讓自己拖延不行動,繼而陷入更全面的潰敗。

小娜為什麼會這樣呢?這和她從小成長的環境和經歷有關。從小,父母對待她比較嚴格,常常會因為她做不好一些事情而責罵和批評她,比如考試沒有考好而被父母打罵。

高三那一年,小娜很努力,每天都堅持長時間的學習,但是因為考試焦慮比較嚴重,最終的高考結果並不理想,她只考了一個普通的本科院校,並沒有達到自己和父母的期待——考上重點大學。

高考成績出來之後,父親因為生氣和失望,一週都沒有和小娜說話,小娜也為此鬱悶難受,自責和內疚了一個暑假。

其實小娜一直都有拖延的行為,比如寒暑假的作業總是拖到假期的最後三四天才開始做,但是這次高考失敗的陰影以及家人的反應,讓小娜的拖延行為變得愈加嚴重了。大學時,她想參加辯論比賽,結果拖延錯過了報名截止日期;畢業找工作,面試的時候因為拖延差一點沒趕上面試;還有這次英語考試因為拖延而失敗。

因為對失敗的恐懼,害怕自己失敗之後,家人的負面評價,尤其是對“努力了還失敗”的過度恐懼,導致小娜不敢全情投入地做事,不敢挑戰有難度的目標,也一直採用拖延的方式進行自我妨礙,最終在30歲之際收穫了一個失敗累累的人生。

為了防禦失敗的痛苦,他拖延了自己的人生

小娜要如何獲得人生的突破和改變呢?

1、療愈嚴苛的原生家庭環境帶來的成長創傷。

2、改變自己對於失敗的錯誤認知。

3、學會在自己失敗時更多的理解、關懷和鼓勵自己。

第1點今天就不講了,重點講講第2點和第3點。

改變自己對於失敗的錯誤認知。

必須承認一點,一個人不管努力不努力都可能面臨失敗,人生苦難重重,大大小小的失敗難以避免,這是人生的一個基本事實。但是不努力肯定更容易失敗,失敗機率會更高,努力了也許會成功,也許會失敗,但失敗機率會更低,所以,這樣看起來,做人還是要努力,對不對?這個道理小娜明白,但是她還是非常害怕失敗,原因在於她面對自己的失敗時,會很嚴厲地攻擊、指責和批評自己:“失敗了,你就是個一無是處的廢物。”“失敗了,就是沒用,沒有價值的人。”因為失敗,小娜會全面的否定自己。

所以,小娜首先要改變自己對於失敗的認識,以及對於失敗者的評價。

可能很多人和小娜一樣,害怕的是失敗對自己這個人的全面否定。

其實一個人做某件事失敗了,並不代表他一無是處,或者他就是個沒有價值的人,只說明他在做這件事上有不足,可能是條件,可能是能力上的不足,只能說明他做這件事還沒有成功,如果他想成功,他還需要繼續努力或者付出更多,或者需要等待一個比較合適的時機,因為成功往往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綜合因素作用的結果。

為了防禦失敗的痛苦,他拖延了自己的人生

另外,如果小娜能夠改變自己對於失敗的認識,去培養自己的成長型思維,也許她就不會那麼害怕失敗。

一個人怎麼定義失敗,會影響他的心態。

失敗不是羞恥,而是一種反饋一種學習,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從失敗的反饋中,學習到有利於未來成功的關鍵資訊。

失敗,是為了讓你看見和知道更多,為了讓你對自己對生命認識更多,變得更真誠和謙卑。

把挫折、失敗當成一種反饋和學習,透過學習之後,我們就可以做的更好,這就是一種成長型思維,有利於我們未來的發展。

斯坦福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Carol Dweck)寫了一本書《終身成長》,提出了“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的概念。具備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堅信自己的天賦只是起點,人需要不斷的努力和接受新挑戰才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把挫折和失敗看作是成長和學習的機會,經過總結和改善,讓自己不斷的進步。

與之相反的是“固定型思維模式”,具備這種思維模式的人會認為能力和智慧都是天生的,當遇到失敗和挫折時候會把問題歸結於自己的天賦不足,為了得到讚美,他們通常避免接受挑戰,生活在自己的舒服區之內,從而止步不前。

當一個人抱著成長型的思維方式,他對失敗的態度就會改變,對失敗的容忍度也會提高。

據說美國矽谷的很多企業都有失敗指標,刻意要求一個專案要經歷過幾次的失敗才行。他們的文化鼓勵創新,也鼓勵失敗,對失敗的容忍度很高,認為只有經歷失敗,透過失敗獲得更多的資訊,才能不斷改善原來那個“很棒的想法”。

那些我們看到的成功,在我們沒有看到的地方,其實經歷了很多的失敗。

把失敗當成學習和通往成功的必然路徑,也許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習的功課。

為了防禦失敗的痛苦,他拖延了自己的人生

學會在自己失敗時更多的理解、關懷和鼓勵自己用正確的方式面對失敗的自己。

龍應臺說:

“我們拼命地學習如何成功衝刺一百米,但是沒有人教過我們:你跌倒時,怎麼跌得有尊嚴;你的膝蓋破得血肉模糊時,怎麼清洗傷口、怎麼包紮;你痛得無法忍受時,用什麼樣的表情去面對別人;你一頭栽下時,怎麼治療內心淌血的傷口,怎麼獲得心靈深層的平靜,心像玻璃一樣碎了一地時,怎麼收拾?

誰教過我們,在跌倒時,怎樣的勇敢才真正有用?怎樣的智慧才能度過?跌倒,怎樣可以變成行遠的力量?失敗,為什麼往往是人生的修行?何以跌倒過的人,更深刻、更真誠?

我們沒有學過。”

面對自己的失敗,你是怎麼對待自己的?小娜內化了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面對失敗,陷入嚴厲的自我批評,認為這樣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好更優秀,因為她從小就認同了父母“不打不罵不成器”的觀念,但是事實上這樣的方式對自己的成長並沒有幫助,只會讓自己陷入更深的負面情緒的漩渦。

我們能不能理解自己的失敗?能不能在自己失敗的時候溫柔地對待自己,關懷自己?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有助於提高我們對失敗的承受力。在失敗的時候,懂得自我寬容和關懷的人,更不懼失敗,也為自己下一次的成功儲備能量。

如果你不知道怎麼做,可以想象假如失敗的是你的好朋友,你會怎麼安慰和鼓勵他?或者回憶過往的經歷,看看有沒有一些朋友或者老師對你是特別溫柔,願意給予你很多鼓勵和支援的?如果有,那就想象他們會怎麼溫柔地對待你?用他們對待你的方式對待你自己。

如果你這麼做了,你會發現其實失敗也沒有那麼可怕。

最後,願我們都能成為無懼失敗,勇於挑戰的自己。

參考圖書:簡·博克(Jane B。 Burka)《拖延心理學》

卡羅爾。德韋克(Carol Dweck)《終身成長》

原標題:《為了防禦失敗的痛苦,他拖延了自己的人生》

推薦文章

  • 空間劃分的三種方式

    空間劃分的三種方式象徵性分割:包括使用欄杆、玻璃、吊墜或非物理手段(如燈光和顏色)來劃分空間,這種分割具有模糊的空間介面、低清晰度和更多的開放空間...

  • 方安娜:我是一個出道10年的新人演員

    ”十年間,方安娜演過不少的戲,但被大家最熱烈討論的還是去年的《延禧攻略》,為愛而失去理智的“珍兒”使觀眾大呼心疼,甚至有網友戲謔要帶珍兒去看眼睛,連“珍兒看上袁春望”的話題也登上了微博熱搜,掀起了一陣吐槽熱潮...

  • 朱一龍擊敗徐崢等人拿獎被質疑,吳京陪坐被送黑熱搜,禍水東引?

    朱一龍擊敗徐崢等人拿獎被質疑,吳京陪坐被送黑熱搜,禍水東引?不料,吳京也沒有逃脫,正當網友還在質疑朱一龍不配的時候,一個“吳京手機”的詞條登上熱搜,這一幕原本很暖心,拍的是吳京對劉德華流露出迷弟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