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南懷瑾:懂了這兩句話,人生才能真瀟灑

由 人文傳媒網 發表于 運動2022-09-24
簡介第二年孫復又去找他,范仲淹想起他曾經來過,覺得這個人,怎麼老遠地來打秋風,就對他說:你怎麼不在家好好讀書

姓宋怎麼介紹

南懷瑾:懂了這兩句話,人生才能真瀟灑

孟子謂宋勾踐曰:“子好遊乎?吾語子游。人知之亦囂囂,人不知亦囂囂。”曰:“何如斯可以囂囂矣?”曰:“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宋勾踐”這個人,姓宋名勾踐,與越王勾踐同名。孟子對他說“子好遊乎”,等於莊子所說的“逍遙遊”,也就是說“遊戲人間”的意思。

人生本來是一場戲,世界是一個大舞臺,看誰唱得好。但千萬不要忘記,自己終究是一個演員,唱完退到後臺,我還是我。

這個原則,一定要把握住,在演的時候,哭要真哭,與劇中人合而為一,進入狀態;演張三時自己就是張三,演李四時自己就是李四,人生本來就是戲。孟子提出的“好遊”,就是如此而已。

“囂囂”二字疊用,就變成了瀟灑,是文雅的,但比瀟灑的態度,稍稍粗一點,有少許興奮的意味,海闊天空,滿不在乎的。但滿不在乎,不是亂來,也不是麻木。孟子對宋勾踐說,你好玩,我告訴你關於玩的道理。有人瞭解你,你要滿不在乎;沒有人瞭解你,也要滿不在乎,你還是你,那就是你的本色。

宋勾踐聽後問道:你這個道理講得對,但要怎樣才可以“囂囂”——滿不在乎呢?孟子說,一個人活在這世間,如果自己身心不健全,“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叫他“囂囂”,也瀟灑不起來。

再說真有德性修養的人,自有高尚品德的自尊心,能“尊德”,所作所為,都能夠好善、反省,能“心不負人,面無慚色”,胸襟開朗,對得起天地鬼神。

這就是“尊德樂義”,這樣才可以“囂囂矣”,才可以真的逍遙自在了!

因此孟子說了兩個要點:“窮不失義,達不離道”,一個真正有學養的人,儘管一輩子不得意,但不離開自己的人生本位,義理所當為則為,就是所謂的“窮不失義”。

宋朝了不起的名儒范仲淹,在他《岳陽樓記》中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是膾炙人口的名句,流傳萬古。後世青年,有人把這兩句作為讀書做人的目的,且以濟世救人為己任。就他的這兩句話而言,已經屬於“立言”的大事了。

大家都知道,范仲淹出將入相,不過宋代儒家的理學,可以說都是由他一手振興起來的,許多大儒,也是由他敬重培養成就的。他當年在西北鎮守邊疆,張載(橫渠)年輕時,去西北投軍。范仲淹看見他一表人才,相貌堂堂,對他說:你前來投軍,報效國家,這是對的;在我,有你這樣的青年來投效,我當然歡迎,不過報國的途徑很多,你有更好的前途,可以去努力,何必應募來當兵呢?張橫渠還是一腔熱血,慷慨激昂,說了一番道理。范仲淹說:年輕人先沉住氣,我送你一點路費、一本《中庸》,回去把這本書讀好以後,再來找我吧。張橫渠聽了他的話,就回去讀書,後來果然成為一代大儒。

張橫渠讀書成就以後,有四句名言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自宋代以來,為歷代讀書做學問的知識分子所備加尊奉的。

其實張載這四句名言,與范仲淹所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互相呼應,相得益彰。也可以說,他之所以讀書成就,成為名震一時的關西大儒,其中受范仲淹的影響,最為深遠。

除張載之外,當時由范仲淹培養出來的人才不少,如宋代名相寇準、文彥博等人的成就,都與他有密切關聯。再如宋初山東的名儒孫復,也是范仲淹無意中推崇出來的。

范仲淹初期,是任知府,拿現在體制來比較,是省之下、縣之上,相當於抗戰前後的行政督察專員。當時孫復非常窮困,帶了一封介紹信去見他。范仲淹見他是一個有品德的讀書人,問起他有什麼事需要幫忙,孫復說起生活困難,范仲淹即送他一年的生活費用和回家的旅費。

范仲淹這類的事做得很多,做過了也就不會計較於心。第二年孫復又去找他,范仲淹想起他曾經來過,覺得這個人,怎麼老遠地來打秋風,就對他說:你怎麼不在家好好讀書?他說生活沒辦法,而且還欠了債。范仲淹說,你這麼遙遠地跑來跑去也不是辦法,這樣好了,我寫封信給你家鄉的縣長,請他幫忙你,我也負擔一部分。這樣才徹底解決他的問題。

不到十年,全國傳聞,泰山下有一個姓孫的學者,學問道德非常之好。范仲淹聽到這個傳聞,就找他來見面,發現原來是自己幫忙過的那個讀書人。後來范仲淹在筆記中感嘆地寫道:人最怕的是窮,當處身於極度窮困之中時,如果沒有人伸手扶一下,就要過不去了;如果有人在此時,縱然是無意中伸出援手扶他一把,讓他渡過難關,他就可能成為英雄、豪傑乃至聖賢。他說,平心而論,對孫復的幫忙,只是無意間的事,不像是對張橫渠有心培養,但卻培養了這樣一個大儒,所以心裡非常高興。

其實,范仲淹自己就是孤兒出身,幼年時父親去世,母親被貧窮所逼,只好帶了他改嫁朱家。他也改姓朱,單名叫說。當然,這種日子不好過,他在稍稍長大後,就拜別母親和朱家,住到廟裡讀書。每天煮稀飯後再讓稀飯結凍,劃成三塊,度過一天三餐的日子,勉強解飢。考中功名以後,才複姓歸宗,最後出將入相。因為他知道民間的疾苦,生活的艱難,所以我們現代的助學制度,他在那個時候已經創辦了。他當了大官以後,賺的錢,買了許多田地,收入所得,自己完全不要,用來興辦義學,幫助清寒子弟讀書。並在每個縣裡,興辦義倉,積存餘糧,遇到荒年,開倉放賑。這些社會福利的善舉,都是他創導的。

他一生為官,從來不擺官架子,後來並把母親接回來奉養。他的四個兒子純佑、純仁、純禮、純粹和侄子純誠,後來都做了大官,都是名臣,對國家有相當貢獻。他在邊陲帶兵的時候,叫他的次子回家收租,一次收了四大船的租谷回家,在路上看到范仲淹的朋友石曼卿(延年),上前問候。石曼卿流淚告訴他,母親死了,連棺材都沒有錢買。範純仁即將收來的租谷,全部贈送給石曼卿。范仲淹正在書房讀書,見兒子空手而回,就問路上發生了什麼事,範純仁將經過說明,范仲淹聽了,非常高興,對兒子大為嘉許。

我們看范仲淹的一生,就是“窮不失義,達不離道”這兩句話的最好說明。這也就是孟子在這裡所講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孟子旁通(中)》(盡心篇)東方出版社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