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八法是鐘王所傳,卻疑點重重,不是八法之錯,是後人搞錯弩的位置

由 藝素簡 發表于 運動2022-09-21
簡介我們再來看一個“休”字,同是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中的兩個休字,豎鉤都不一樣,一個是鉤,一個就是左下角撅著的

岑怎麼讀拼音版

最愛寫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塊字,橫平豎直堂堂正正做人也像它

,這是解曉東唱火了全球的《中國娃》。人人都知道寫字要橫平豎直,橫平豎直也是我們書寫時從小就被要求的規則。

可是,

永字八法

中,在豎鉤這個筆畫下標註

弩不得直,直則無力

!鉤被標註了趯法,豎不就是弩法了嗎?

八法是鐘王所傳,卻疑點重重,不是八法之錯,是後人搞錯弩的位置

歐陽詢 大字陰符經區域性

對於弩法的解讀,目前主要有兩種解釋。一種主張豎畫不能寫直,要有一點弧度,繃著才有力。另一種主張寫豎畫要像開弓拉箭那樣用力拉下來,我最初也贊同這種主張,寫豎畫確實需要中指勾住筆管向下拉。

主張不把豎寫直,顯然站不住腳。你去看看歷代書法大家的楷書甚至行書作品,豎畫不直的很少見。偶爾有那麼一兩個,難道不是他們書寫不當形成的病筆嗎?

八法是鐘王所傳,卻疑點重重,不是八法之錯,是後人搞錯弩的位置

秦弩

也有人拿

萬歲枯藤

來為

豎不得直

背書,說騰條本就不直,這是從衛夫人就傳下來的規矩。且不說衛夫人的小楷個個豎畫都如立筍直柱,她的學生王羲之在《書論》就直接說過

豎牽如深林之喬木

。豎不可能以曲為美,

橫平豎直

也不是一句誑語。

既然

弩不得直

不是把豎寫不直,那是不是就是寫豎畫用力如同拉開弓弩呢?我們知道蔡邕《九勢》中有一句

橫鱗,豎勒之規

,這就說明寫豎畫和寫橫畫在筆勢上是一樣的。不同的只是方向,或者說只是手部動作稍微不同。橫鱗是拇指推筆桿,同時手腕向左揭,正鋒澀行。豎勒是中指勾筆桿,拇指頂住勁,正鋒澀行。

八法是鐘王所傳,卻疑點重重,不是八法之錯,是後人搞錯弩的位置

深山喬木

橫鱗豎勒是一種用筆方法,既然已經標註了橫勒,豎勒就沒有必要標註了!這個

雖然貌似豎勒,但並不一定在說豎畫!

弩這個字是個名詞,是比弓大一點的、用機械力量射箭的弓。東漢末年劉熙的《釋名》中記載,

弩,怒也,有勢怒也。

古時弩、怒、努常混用。努字有一個含義是

突出、撅著

八法是鐘王所傳,卻疑點重重,不是八法之錯,是後人搞錯弩的位置

唐楷例字1

我們回頭看看唐楷裡各家的豎畫,顏真卿《多寶塔》中行字的豎畫左下角向左突出,歐陽詢《虞恭公碑》中行字的豎畫左下角也向左突出,褚遂良的《陰符經》中的行字的豎畫左下角也是向左突出,鍾紹京《靈飛經》中行字的豎畫的左下角還是向左突出

……

我們再來看一個

字,同是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中的兩個休字,豎鉤都不一樣,一個是鉤,一個就是左下角撅著的。還有顏真卿《東方朔畫像贊》裡的兩個休字,也是一個用鉤,一個左下角也是撅著的。很顯然左下角突出、撅著,是一種豎畫收筆時方法。

八法是鐘王所傳,卻疑點重重,不是八法之錯,是後人搞錯弩的位置

唐楷例字2

我們知道的豎畫收筆有兩種,一種是垂露,一種是懸針。這兩種都跟左下角撅著的豎收筆方法不同,它們都在張懷瓘的《玉堂禁經

·

用筆法

·

垂針異勢》中。

這些左下角撅著的部分,右側都是努者勁的,這樣這個拐彎才不會無力。如果直接拐過去踆筆出鉤,這個拐彎處就如同折斷的樹枝,失了力了。

八法是鐘王所傳,卻疑點重重,不是八法之錯,是後人搞錯弩的位置

顏真卿墨跡

這努筆還出現在另一個筆勢中,就是鉤弩勢。古時的鉤跟現在的鉤含義不同,那時鉤是彎轉的一種。鉤弩勢中橫折的折角是圓角,要寫出圓角,就要趯(

yuè

)鋒左轉,筆頭努起,使所寫線條繃住勁。

豎畫最後努的時候,向左壓筆,就是古籍中記載的向左偃筆。這時筆頭受力向左突出,獲得彈力,這也是一種努筆的力。

八法是鐘王所傳,卻疑點重重,不是八法之錯,是後人搞錯弩的位置

懷素草書

可見,努,不但說明了出鉤前的努勢,也代表了努筆。努筆不但在豎角用,也在其他轉折時用,特別在草書中應用最多。它是一個古老的筆法,篆籀文字書寫就已經普遍使用了。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