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聚焦“較難”合力“破難”,推動衡復風貌區“老房加梯”

由 文匯報 發表于 運動2022-09-13
簡介近日,高安路50弄4號、5號樓電梯加裝迎來竣工,該小區成為衡復歷史文化風貌區內首個實現“整建制”加梯的老舊小區

電梯滿載是百分之幾

聚焦“較難”合力“破難”,推動衡復風貌區“老房加梯”

徐彙區高安路街景。袁婧 攝

老房加梯難,位於歷史文化風貌區的老房要加梯,難上加難。

樓棟彼此間距小,地下管網密佈,歷史保護、文物保護建築眾多……在這兒為老房加梯,可能需要巧妙繞過一排行道樹,要避讓廢棄的地下涵洞,要“挪”開一個化糞池,甚至要“原拆原建”一戶居民家門口的非機動車車棚……

“只要居民有需要、有訴求,再難也要上。”今年以來,結合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徐彙區天平路街道在黨建引領下,統籌各方資源和力量組建工作專班,發力推動歷史文化風貌區老房加梯工作。以“一梯一方案,一棟一啃硬”的韌勁,想方設法破解難題。近日,高安路50弄4號、5號樓電梯加裝迎來竣工,該小區成為衡復歷史文化風貌區內首個實現“整建制”加梯的老舊小區。年底,復興中路1333弄等小區也將實現加梯“全覆蓋”。

梧桐樹下,永不拓寬的馬路邊,越來越多老宅內的生活將從“想想就很美好”落腳為居民心尖尖上真切的便利度和滿滿的獲得感。

聚焦“較難”合力“破難”,推動衡復風貌區“老房加梯”

康平路95號丙樓加梯施工現場。受訪者供圖

把所有問題攤開,將不可能化作可能

樓棟加梯所涉大小建材物料都要從自家天井“穿堂而過”?

“這怎麼行!”家住康平路95號丙樓底樓的高阿婆起初斷然拒絕。

但,這是丙樓實現加梯的唯一希望——康平路95號,內有三棟自然樓棟,據此前評估,丙樓成了唯一有可能加梯的“獨苗”。樓內居民意願近百分之百,“怎麼加”成了最難的一道坎。小區內唯一通道“七扭八拐”,工程車進不了場;若藉由隔壁小區吊裝物料,找不到足夠長的吊臂,也缺乏安全保證。唯一的可能,是將建材“化整為散”借道一牆之隔的衡山賓館運動場地,再經由高阿婆家天井運進小區,進行施工。

高阿婆的首肯,成了能否加梯的關鍵。在專班工作組協調下,居委會和業委會陪著高阿婆一家參觀轄區內成功加梯的樓棟,實地考察施工方在建工程;先後召開數十場討論會,把所有可能及問題攤開,邀請居民代表一起商討對策。由此逐漸打消了高阿婆關於噪音、安全等方面疑慮,她最終點頭答應。

為不辜負高阿婆這份寶貴心意,施工過程中,專班工作組及小區居民自發形成志願力量,緊盯施工每個環節。歷時7個月,前不久,高阿婆家“敞”了大半年的天井院門終於關上了,整個樓棟也收穫了一臺滿載和氣與喜氣的電梯。

聚焦“較難”合力“破難”,推動衡復風貌區“老房加梯”

高安路50弄小區即將成為衡復風貌區內首個實現“整建制”加梯的老舊小區。周辰 攝

“不能讓客觀的‘較難’,辜負了百分之百”

天平路街道所轄2。68平方公里內,共有1366幢樓棟,其中歷史保護建築113處,且有17條永不拓寬的馬路。

在街道加梯惠民指導站梳理下,這些資料進一步“生成”為加梯計劃表——共有303個門洞,其中56個門洞適合加裝電梯,112個因受制於種種因素被列為“較難加梯”。先天的“較難”,擋不住居民的期盼。排摸中,這些“較難”樓棟內的居民,對於加梯同樣熱盼,部分樓棟在相關意願徵詢中,居民同意率達百分之百。

“不能讓先天的‘較難’,辜負了這個百分之百。”天平路街道黨工委書記曲文倩這樣看。實踐中,街道黨工委抽調管理辦、房管所、加梯惠民指導站等組建起加梯工作專班,聚焦“較難”合力“破難”。

以最先實現加梯全覆蓋的高安路50弄為例,小區內共有3幢多層住宅樓,其中一棟3號樓早於兩年前就成功加梯,另兩棟則卡在了“居民意見不統一”。今年以來,加梯專班聯手居委會、業委會挨家挨戶上門做工作,最終以“一樓棟一方案”徵得居民同意,正式啟動加梯。

居民們比選各種方案,從代建公司、施工方、監理方到電梯型號等,最終選定了3號樓的“同款”:“看得見摸得著,比來比去,最好的就在身邊。小區3臺電梯同款,也有利於統一管理和運營維護”。

即將全面竣工,業委會副主任張妙德喜不自勝:“這些天來參觀來‘取經’的附近居民越來越多。”

聚焦“較難”合力“破難”,推動衡復風貌區“老房加梯”

復興中路1333弄小區6個門洞同時加梯。周辰 攝

繞過24米高杉樹“搭積木”,關關難過關關過

正對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左右兩側各是保護建築黑石公寓、克萊門公寓。復興中路1333弄小區,就這樣被囿於歷史保護建築圍合成的風貌保護街區之中。

該小區總共一幢樓,卻有6個門洞。與周邊風貌相投契,且不影響兩旁保護建築——這是1333弄老房加梯中的“難”。

雖說是6個門洞同時加梯,且以預製件的形式現場拼裝,但專案工程師張青山掰著手指歷數“搭積木”的“難”。

小區內部道路呈簡單L字形,但這片上世紀80年代建成的小區內外,恣意生長的樹木及各類便民設施都成了影響工程的臨時“卡點”。為了讓大部件順利進小區,天平路街道協調徐彙區綠化部門修剪了門口一棵懸鈴木;探測和挖基坑過程中,為了不影響地下散佈著的電力井、化糞池、涵洞,又與設計方溝通重置壓樁位置和深度;還將“原拆原建”小區內非機動車車棚等便民設施。

特別是吊裝搭建預製電梯部件時,為了不影響圍牆邊一排生長多年、個頭超過24米高的杉樹,施工方啟用超高吊臂車,將預製件從杉樹頂上繞過,再一塊塊下降拼裝。

小區業委會主任仇蘊雯總在工地上兜兜轉轉,看著電梯一臺臺“搭”起來,儘管整日灰頭土臉,她心裡卻透著甜:“里弄最裡側的三臺‘搭’好,外側這三臺也快了!”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