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多讀書 讀好書 用心讀

由 人民資訊 發表于 運動2022-08-07
簡介也就是我今天要與大家共同探討和交流的主題:閱讀改變命運——多讀書,讀好書,用心讀

怎樣多讀書讀好書

受松原市作家協會和松原市實驗高中之邀,在第26屆“世界讀書日”這個美好的日子和大家一起交流閱讀與寫作,我感到非常榮幸。

我知道在座的同學們都是重點高中的高才生,都有著無比美好的未來。但就算同在重點高中學習,同學們中也會有成績突出的和成績平凡的。我覺得這些都是暫時的、階段性的。我認為,無論你目前處境如何,你一定要心懷夢想,目光高遠。用現在流行的說法就是,心裡要有詩和遠方。

我的人生信條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我和在座的一些同學們可能有著類似的經歷,當年我的重點高中之路並不平坦,可以說充滿著血淚……當年我沒有考上夢想中的北大,只是考上了東北師大。但我並不覺得有什麼損失,我的校訓是為人師表,我可能做不到,但我要儘量做到不給母校丟臉。其實人和人的差距有時並不是很大,我認為,人是最可塑造的,人總是能因努力而發生改變的。有時困難只是暫時的,只是階段性的,可能就在某一個特定的環境下,你才是弱者。人只要不斷努力,總有雨過天睛的時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陽光總在風雨後”。

《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但人成不成才?並不完全取決於先天,更多的要靠後天的修煉。現在成功,不等於永遠成功,最重要的還是得做到持之以恆。人的後天成長離不開學習,學習無非透過兩種方式:一個是自身的生活實踐,另一個就是書本知識。在人類知識大爆炸、日益智慧化、日益數字化的今天,後者就更為重要了。知識多元化的今日,已鮮有亞里士多德式的全才。

說到書本知識,那就繞不過閱讀了。也就是我今天要與大家共同探討和交流的主題:閱讀改變命運——多讀書,讀好書,用心讀。

一、多讀書的重要性古代先賢們形容一個聰明人時經常兩個詞語,一個叫“博聞強識”,另一個叫“博覽群書”,“博聞”和“博覽”也就是相當於今天所說的多讀書,又可見多讀書的重要性。

古人還說,天才出於勤奮,勤能補拙,天道酬勤;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說的都是這個意思,都在強調見多識廣,強調閱讀和閱歷的重要性。

對於寫作來說,閱讀和閱歷真的太重要了,它能不斷地激發創作靈感。說到這,我想起了莫言先生2015年發表在《文藝報》上的一篇文章《尋找靈感》:一向膽小的他深更半夜去野外走,去尋找靈感……當然沒找到靈感,但路上偶遇的事情或者說尋找靈感這個行為本身就是靈感……談到靈感,他說不僅在文章構思階段起作用,也在整個創作過程中起作用。一個漂亮的句子,一句生動的對話,一個生動的細節,無不需要靈感光輝的照耀。我非常贊同他的說法,也分享給同學們。

二、讀好書的必要性幾千年的人類文明歷史積澱,書之多早已不能用“汗牛充棟”來形容了,就算本著“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的精神也無法徹底解決好多讀書的問題。如今是數字化時代,確實是書海無涯,浩如煙海。

面對這麼多無法讀完的書,我們就不閱讀了嗎?這顯然不行。

在多讀書的後面,人們常常還跟著另一句話:讀好書。

那麼,如何做到“讀好書”呢?這就涉及到閱讀選擇的問題了,我們要去選擇好書來讀。什麼書是好書呢?

一是讀經典,這畢竟是經過前人挑選出來的。

比如:肖洛霍夫的《靜靜的頓河》肖洛霍夫用他那淡淡的筆觸,為我們描繪了戰亂年代頓河兩岸哥薩克人悲歡離合的生活畫卷。通篇文字是那樣安靜、平靜、冷靜,就像那條靜靜的頓河,無意渲染的文字卻有著極其強大的衝擊力。當一個作家從內心歸屬於一片土地時,他的血液裡就流淌著那片土地的精神、風采和傳奇……

比如:海明威的《老人與海》《老人與海》以寫失敗開篇,以寫失敗結尾。但海明威的真實意圖,其實是要寫失敗中的勝利。小說中的另一個主要人物——與老頭關係密切的“孩子”馬諾林,只出現在開篇和結尾。老人用一系列行動告訴了“孩子”什麼才是真正的硬漢。《老人與海》創造了一個被徹底“打敗”卻因此獲得精神“永生”的桑提亞哥。人可以失敗,但不可以被擊敗。

再比如:曹雪芹的《紅樓夢》我認為《紅樓夢》目前依然是我國小說藝術成就的最高峰。這樣偉大不朽的作品,整個世界文學史上也是為數不多的。正因為是這樣,我沒有能力來評價它。它能夠贏得不同年齡和不同經歷讀者的衷心熱愛並能吸引他們去反覆閱讀,它蘊藏的意義是那樣的豐富,那樣的深刻,需要讀者不斷地探尋。

再就是讀新書了,就是要讀一讀最新鮮的好書。這個就比較難,現階段同學們沒有時間去選擇和判斷。那就還是以讀經典為主。

三、用心讀的關鍵性這是我今天最想說的關鍵問題。好書也有不同的讀法。依我個人不成熟的經驗,就是要不斷地用心閱讀經典,甚至是用心重讀經典。比如說《紅樓夢》吧,你初中十幾歲讀、大學二十幾歲重讀,到五十幾歲再讀,那可能就會是三本書了。

我認為閱讀分兩種:一種是淺閱讀,一種是深閱讀。我贊同著名作家畢飛宇的說法。他說,關於閱讀,他是個老派人物。他不在乎讀得多慢,只在乎能否捕捉到綿密的字句中隱藏和種種細節。他說:“在我閱讀經典的時候,一個詞、一個字都不願意放過”。閱讀的時候,手裡最好拿一支筆。

在人類認知歷史長河裡,讀遠遠晚於聽。從口口相傳到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從詩經、荷馬史詩到話本,歷史也不總是一味地向前,今天又回到了聽……

一目十行地讀,只能記得故事梗概,很多細節就會漏掉。更多的細處都沒大注意,那好書也就白讀了。

也有人把深閱讀叫做精讀的,這也就是我說的“用心讀”。

為什麼我們的語文老師要求同學們把一些文章背下來,這是有道理的。其目的就是要讓同學們去精讀,比如《師說》《勸學》《出師表》《隆中對》等,還有必背唐詩宋詞五十首等。可惜我上學時不知道這個道理,經常不按照語文老師的要求去做,所以我才一直是個學習上的邊緣生。教訓是深刻的,我長大後來才明白一些。

所以,一定要培養閱讀興趣。我小時候本喜歡畫畫,但由於父親的拔苗助長讓我反感而徹底放棄了。那時書有限,我看小人書《三國演義》,長坂坡、千里走單騎、草船借箭、張松獻地圖等。安徒生童話、伊索寓言、古代傳說、動物故事等,我上學時對老師留的過多的閱讀作業反感,好文章也不愛讀了,導致當時連《促織》都沒好好看。老師是好心,都想讓自己的學生多學,但有時往往也會造成逆反心理。好在我從自己喜歡的雜書裡也學到了一些東西。

提三點建議第一,如果同學們在閱讀中有幸發現了一本愛不釋手的好書,你一定要好好用心細讀,反覆用心細讀,你一定能學到更多的東西。

第二,處理好死記硬背與活學活用的關係。該背的一定要背紮實,還要學會舉一反三,靈活運用知識,做一個思維全面的人,否則讀死書就成了書呆子。

第三,同學們一定不要在垃圾讀物上浪費寶貴時間。在這裡有一句話可以與同學們共勉:“有的人知道很多很多,但他不知道最有用的東西。”

這樣,你就會獨立思考,絕不會人云亦云了。

閱讀與作文的關係透過閱讀,我們就會掌握更多的知識,寫作文的時候就會有所創新,就會文思泉湧、信手拈來,靈感也就容易生髮出來。

在此我想簡單說一下範文與原創的關係。

老師提供的範文一定是好的,要不也不能成其為範文。我上學時老師就讓同學們背一些現成的範文,比如《我的爸爸》《我的媽媽》《我的朋友》《我的同學》《記有意義的一件事》《論節約》等。

但範文高考時為什麼往往不能成為高分作文呢?因為大家寫得都一樣,評卷老師就覺得不新鮮了,這樣,就不會打高分了。

所以說原創非常重要,要不咋叫文學創作呢?考場上,有些好學生不滿足於用現成的範文,就去創新,這才有得高分的可能,但也容易失手。有限的時間裡,寫出一篇有新意的作文確實很難。所以就要冒著一定的風險。但我覺得如果平時積累得多,風險並不大。我當年就經常這麼做,主要是因為自己不用功,沒背下來老師給的範文。

下面,我和大家溝通和交流一下我的寫作,但願能對同學們的作文有點參考價值。記敘文的六要素、議論文的三要素,語文老師都講得非常清楚了。我僅就選好素材、人物塑造和表現手法與同學們交流一下心得體會。

選好素材:側重獨特性、創新性、深刻性和核心細節等。(暖房工程並不足奇,但樓體上的鳥窩卻總是揮之不去。)

人物塑造:就是幾個典型事件,二、三事,不必寫太多。(我、底層小哥、父親、張大爺。)

表現手法:整體結構、語言風格、提升挖掘。“失眠像胖郵差一樣罕見。”多用恰當比喻,文章這就會生動起來。(把握好一個調子,文章就自然流淌出來了。)

簡單地說,鳳頭、豬肚、豹子尾。(鳳頭:我家住在平安街66號,一片祥和……豬肚:調動起很多童年的記憶……豹子尾:幻聽,耳畔一直“嚶嚶嚶嚶”地叫著……)

什麼樣的素材才是好素材好素材就會直接引發作家的寫作衝動和寫作靈感。寫作衝動是作家寫作的一個先決條件,有了這個衝動就會隨之產生寫作靈感。這也就有了人們常常形容的那種文思泉湧,娓娓道來。很多人沒有寫作衝動,硬寫,那是肯定寫不好的。因為他從一開始就違背了寫作規律。

我把選好素材稱之為選好“酒引子”和“醬引子”(釀酒和做大醬用的),酒做成以後,酒引子卻不見了;大醬做成了,醬引子卻不見了。它們都哪裡去了?“融”到酒和醬裡去了。注意!這裡絕不是“容”。有了好酒引子才有可能釀出好酒來,有了好醬引子才有可能釀出好醬來。我也非常贊成劉慶邦老師的種子說,有的種子天生就是豆芽,是長不成大樹的。所以一定要選好種子。

好素材在哪好素材來源於生活。所以寫作者必須要有生活。恩格斯說,生活是文學藝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這話一直是正確的。

我個人對深入生活的理解:生活無處不在,不必刻意地去深入生活。生活無處不在,就像魚和水的關係。你一定要寫你瞭解的生活,我不贊成身在中國的你去寫美國發生的故事。

只要你是生活中的有心人,用心去觀察和思考,到處都有可寫的人和事。

所以我經常說,文學就在我們身邊,好素材也在我們身邊。

需強調的是,好素材往往要獨特,但獨特不等於“標新立異”。

好素材的特點1。表面平淡,內涵極大,有著巨大挖掘潛力。這樣的素材往往就是一個小人物或者一個小故事,有時甚至連個小故事都不是。這往往就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式的,別人沒太在意,不以為然,作家卻以自己的獨特視角觀察,捕捉到了,這也是所謂的作家的洞察力。這樣的素材最好,比那些大素材,誰都看得見的素材要好上一萬倍。作家發現這樣的素材時會興奮無比,如獲至寶,這更能激發他的創作衝動和創作靈感,如魯迅的《一件小事》《祥林嫂》。

2。深刻感人,催人淚下。這類素材一開始就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能促使人有感而發,容易寫好,如《趙氏孤兒》《竇娥冤》等。其他門類的藝術創作也都是這樣的,有感而發就更能寫好,比如音樂、美術,也都是相通的。

3。豐富多彩,氣勢磅礴。反映一個民族或一個國家的一段歷史,能讓作家充分抒發自己的情感,展示世界觀的素材。如宏大敘事作品都是這樣,如《戰爭與和平》《飄》《靜靜的頓河》《三國演義》等。這樣的作品很多,也很經典。

4。獨特性,能提供創造空間和想象力的素材,能調動眾多生活積累。

如:魯迅的《孔乙己》中的孔乙己這個人物,唯一一個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人。孔乙己雖然有些酸腐氣,但他畢竟也是個知識分子。魯迅也批判了那個時代,一個知識分子被打折了腿的時代會是個好時代嗎?

薩特的小說《牆》,主人公並沒有什麼信仰或者說原則,被俘後敵人要他說出頭兒藏在哪裡,說出來就可以活命,否則槍決。他知道頭兒有可能藏匿的地方,但他不想說,就是因為他覺得敵人可笑而無理。他只是想最後愚弄敵人一下,才說了頭兒最不可能去的地方,但敵人意外地在那裡找到了頭兒,他意外地活了下來……莫泊桑的《項鍊》、契訶夫的《裝在套子裡的人》、巴爾扎克的《歐也妮葛朗臺》等……

寫作的忌諱第一忌:虛情假意,華而不實,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矯情”。

第二忌:有情節無細節。即沒有細節的情節羅列。很多通俗小說都有這個毛病,一味地跑故事,後來呢?後來呢?後來呢……

第三忌:有故事無創新。老故事,落俗套。如我國早年的樣板戲、美國西部牛仔電影和一些動作大片。如《阿凡達》《金剛》《變形金剛》,更早的還有《侏羅紀公園》等,還有如《第一滴血》《拯救大兵瑞恩》《鐵血戰士》等,優點明顯,是恢宏大氣,場面震撼;但缺點也明顯,情節雷同,個人英雄主義,正義戰勝邪惡,總有些落俗套。

總之,對於高中生來說,我的意見是,在紮實學好老師課堂要求的知識點之外,再去加強閱讀。中學時代紮實的基本功在未來的工作和學習中至關重要。

而關於閱讀與寫作,我最後送給同學們一句話,就當作今天與同學們溝通和交流的結束語吧。有些東西只用眼睛是看不見的,凡事只有用心去觀察才能看得清楚。

今天我就和同學們溝通交流到這裡,祝同學們學習進步,放飛夢想,做一個心向陽光、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新時代好學生!王懷宇

書香

德閱讀改變命運:

本文來源:松原日報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