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清朝時期的中國護照,雖然國弱,但護照上“17個字”,卻霸氣十足

由 睿歷史 發表于 運動2022-07-17
簡介在《尼布楚條約》當中規定兩國商團可自由貿易,自然需要貿易肯定就需要“護照”,清朝官員就開始發放一些手寫蓋章信函,這種護照當時叫“信函式集體護照”,外國人看到這張信函,基本都會放行

期字在清朝怎麼寫

中國發行護照的時間相當短,60餘年就走過了西方二三百年的歷史,它就像是一面鏡子一樣,照亮了過去和未來。

對於未來,中國人都無比期許,因為我們中國護照能免籤進入17個國家,這就是一種未來的趨勢,說明中國將會越來越強大,中國護照的排名也在不斷的上升。

清朝時期的中國護照,雖然國弱,但護照上“17個字”,卻霸氣十足

回首幾千年的歷史過往,雖然我國也有用竹簡、木板、布帛做成的身份證件,供商旅出入,但這並不是真正意義上護照,中國第一個護照,是清朝發行的。

清朝是女真一族建立的政權,自從入關之後,推行“剃髮易服”,差點就毀了兩千年華夏文明根基,步入晚清更是一段令人難以回首的歷史,雖然清朝遭受了各種各樣的屈辱,但並非沒有可取之處。

1686年,為了奪回被俄軍侵佔的雅克薩城,清朝派出了2400人進行圍攻,康熙時期,清軍的戰鬥力還是很強,在數次爭奪中,俄軍傷亡慘重,攻下雅克薩城指日可待,就在即將攻下雅克薩城時,康熙又下令撤兵,打算同俄和談。

清朝時期的中國護照,雖然國弱,但護照上“17個字”,卻霸氣十足

經過幾年的商榷,1689年,清朝跟俄國在尼布楚簽訂了第一個條約《尼布楚條約》,這個條約是清朝第一個劃定邊界的條約,具有國家法律效益,清朝這次簽訂條約用了“中國”二字。

在清朝之前,“中國”都只是一個地理位置概念,並不是指一個國家,這也是國際形勢上第一次將“中國”作為主權國家。

在《尼布楚條約》當中規定兩國商團可自由貿易,自然需要貿易肯定就需要“護照”,清朝官員就開始發放一些手寫蓋章信函,這種護照當時叫“信函式集體護照”,外國人看到這張信函,基本都會放行。

清朝時期的中國護照,雖然國弱,但護照上“17個字”,卻霸氣十足

這種集體護照,一直維持到1839年,因為第二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英國以林則徐硝煙作為藉口發動了戰爭。

一百年前,清軍在亞洲都是不容小覷的力量,短短一百年,西方就從工業革命中崛起了,而清朝自詡“天朝上國”,採取“閉關鎖國之”政策,以至於清朝錯過了工業革命,乾隆末年就已經呈現江河日下之勢。

清朝時期的中國護照,雖然國弱,但護照上“17個字”,卻霸氣十足

封建制度嚴重阻礙的現代經濟的發展,加上乾隆下江南耗光了國庫,經濟更是舉步維艱,改革是迫在眉睫,然而清朝依舊固守國本,鴉片戰爭中,他們終於意識到中西方之間的差距了。

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之後,清朝跟英國簽訂了《南京條約》,除了二千一百萬銀元的賠款外,清朝還要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通商口岸。

自從開放了通商口岸,中西方的貿易多了起來,往來人員急劇增加,單一的“信函式集體護照”已經滿足不了基本的需求,清朝增加的護照的發行量,但不再是集體護照,而是“單人單紙”的護照。

清朝時期的中國護照,雖然國弱,但護照上“17個字”,卻霸氣十足

想要在通商口岸經商的洋人,都必須持有清朝官員蓋有印章的護照,這種護照叫“內地遊歷護照”是洋人專屬。

19世紀,西方興起了淘金熱,由於招工難,洋人們就將招工市場放到了清朝,當時由於各種賠款,人人都想逃慌到國外淘金賺錢,要出國也需要護照,這些護照就叫“華工護照”。

清朝時期的中國護照,雖然國弱,但護照上“17個字”,卻霸氣十足

除大清官員可以發行護照外,領事館、海關也可以發行護照,這讓洋人有了可乘之機,只要跟洋人簽訂契約,洋人就會給他們辦理護照,為了讓工人安心工作,甚至可以攜帶家屬,這些都是正規的招工渠道。不正規的渠道就是靠拐賣人口強行招工。

礙於技術因素,19世紀——20世紀的護照依舊沒有照片,辨別真偽主要靠護照上面的描述的“體貌特徵”,而用文字描述體貌特徵就需要大量的文字,這使得清朝護照所需要的面積巨大。

清朝時期的中國護照,雖然國弱,但護照上“17個字”,卻霸氣十足

一張清朝護照,長87釐米,寬56釐米,相當大。

這些清朝護照上面除了基本資訊外,還寫了相當霸氣的17個字:

仰沿途地方關卡一體如照保護,勿任阻滯

雖然清朝很弱,但是這17個字,也爭得了最後一絲尊嚴。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