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一個人改變一座山歷史

由 不打廣告的優秀博主 發表于 人文2022-04-05
簡介那個改變廬山歷史的人——英國基督 教美以美會的教士李德立一就在這樣的歲月裡, 頂著朔風上山來了

何為一杖一條痕

#百家故事#這是1886年的冬天,用當時的說法,便是光緒十二年。

此時的中國,崇拜上帝的太平天國崩潰了,擊敗洪秀全的曾國藩死了。中法戰爭剛剛簽訂下令清政府毫無面子的《停戰條件》,也結束了。以李鴻章為首的洋務運動業已呈一片敗相。 一系列更慘敗的戰爭還沒有開打,一連串更丟人的條約也還沒有簽訂。老百姓依然艱辛勞累地活在這個世上,壓在他們身上的重負,舊的未去,新的又來。洋人和官僚買辦是兩座更沉重的大山,我們能從所有的教科書中,看到他們在重壓之下為討一份生活而苦苦掙扎的身姿。

這個話題說起來就太長了,還是不說了吧。

那個改變廬山歷史的人——英國基督 教美以美會的教士李德立一就在這樣的歲月裡, 頂著朔風上山來了。沒有人記住他上山的日期,只知道是-一個寒冷的冬天;也沒有人描繪過他長什麼樣子,是金色的頭髮藍色的眼睛還是黃色的頭髮褐色的眼睛;更沒有人提到他是披著大氅還是穿著皮衣,是揹著行囊還是空著兩手;沒人知道,

人們知道的只是這個從英格蘭肯特郡走出來的傳教土,很年輕很年輕,年輕的只有22歲。還知道他此時來中國還不到一年。

一個人改變一座山歷史

李德立(1864-1939)

李德立由漢江而漢口,再由漢口至九江。 他此行的目的,

就星要尋到片清涼之地。

再說得通俗點,

的目的,他來這國的目的就是要為夏天避暑做房地產開發。他

箇中國傳教士陪伴並作嚮導。這個人叫戴鵠臣。

李德立和戴鵲臣離開驛道,從西面的小路走進山裡。他們沿沙河經九十九盤步步向上。天氣奇冷,自不必說,路也不太好走,亦是自然。九十九盤山路雖為人工開鑿,但也極是崎嶇難行。當年明太祖朱元璋為紀念個名叫周顛的人,執意要在荒無人跡的廬山之頂錦繡峰上建亭立碑。為了運送刻有朱皇帝詩文的御碑上山,人們只得開闢了這條曲折險峻的九十九盤山路。得幸有這條古老的山路,否則李德立的足跡恐怕也難及山頂。

設想李德立在寒冬之日爬山的姿態,我很難猜測他是懷著怎樣的野心和壯志,要到這座幾無人跡的山頂上開闢和創造他理想中的清涼世界;很難判斷是擁有怎樣的思想和力量,驅動他不辭千辛萬苦匹馬單槍 地去做這件從來也沒有人做過的事情。盤行在這條彎道上的李德立多半也沒有想到,他此行的結局比他有過的夢想還要驚人。因為廬山有今天,實在是繞不過李德立這個人。

九十九盤山徑上,風光美不勝收。不知是什麼朝代零星地建了幾座亭榭,供遊山的人們觀景。-路的巖壁上刻著古人留下的字句,披著幾百年風雨侵蝕的痕跡,依然頑強地展示它們的鋒芒。但年輕的李德立心意既不在景,亦不在字,他腳步匆匆,甚至未作片刻的逗留,經天池寺黃龍寺徑直抵達女兒城。站在女兒城的高處,他放眼四望。山頂上風的呼嘯之聲雖然很大,卻擋不住視線下如畫的風景。九十九盤山路已然隱沒在綠樹叢中,落人他眼內的卻是牯牛嶺下長衝谷平坦而美麗的土地。

正是李德立的這麼一眼,廬山幾千年的歷史從此改變。

長江沿岸城市上海、南京、九江、漢口,每到夏季,都是熱都。居住在此的洋人們忍受不了如此炎熱。便紛然找尋陰涼之地。1870 年,法國傳教士在廬山腳下蓮花洞建起了第一幢別墅, 此後,俄國人在廬山北麓龍門山南的九峰寺附近租下了九峰寺正殿背後的房屋並將之改成洋房別墅。

據說李德立先在廬山下獅子庵附近購地,久不成議,便也轉至九峰寺。但李德立的運氣不及俄國人。當年賣地的寺廟住持和尚業已逃走,換上-一個名叫“繼慈”的新住持僧人。這位住持僧人繼慈曾在湘軍做過劊子手,殺人如麻。此一刻雖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但英豪之氣未見得就能盡除。李德立與他老人家在價錢上沒能談攏。用李德立的話說:“這般和尚,實在不易對付。他們一片極小而且極不適用的土地,每每索價甚巨。”而初出茅廬的李德立又何曾付得出這筆錢。於是言語不合間,武人出道的繼慈忍不住發怒,揮起鐵柺意欲杖擊李德立。此時此刻的李德立除了奪門而逃又能如何?

李德立在山下購地失敗,只好舍此別圖,轉到山上。就在那個朔風橫吹的冬日,他發現了地勢平坦、林木茂盛的牯牛嶺東谷即長衝一-帶。欣喜萬分的李德立在瞬間便能意識到,這裡是最適宜避暑的地方,在這裡建造的別墅將是人間天堂。

李德立當即與地方官廳交涉購地事宜。據說初始,德化知縣以為李德立是中國人,便應允此請,待李德立前去交契稅時,他方發現意欲買地的原來是個洋人,於是斷然拒絕了李德立的要求。李德立轉而求助於九江的英國領事與潯陽道臺方面商量,這做派頗有一點找上面人走後門的味道。做這樣的事肯定要行賄,熟知中國行情的李德立知道他應該怎麼做。結果,他成功了。這一回李德立得到的答覆是肯定的。租方有言在先:官方不能直接將賣地契約給洋人,李必須自已找一當地鄉紳作為中介。由鄉紳買地再轉賣之。稅契亦用鄉紳的名字。李德立透過同行之戴鵠臣聯絡到當地秀才萬和賡。萬和賡負責立契並向官方交稅,然後再將地轉租給李德立。有潯陽道臺的命令,李德立順利地拿到蓋了印的契約。對於紛紛傳言的行賄官廳-說,李德立卻堅決否認。他說他只是“為酬勞的緣故,從上海購得電鈴- -套,又銀盃-套,贈送他”。並且就此一次。歷史的細節總是含混不清的,雖然這些細節事關重大,大得足以使歷史呈現不同面貌。

李德立拿到手的是一-份永久的租約。長衝-帶約4500畝地都落在了契約上。內容載明該地交由英國人李德立承租。一百多年前的李德立精明得令人驚異。他將此契約交予英國領事過目後,在領事館進行了註冊。

一個人改變一座山歷史

”李德立別墅

就這樣,他連蒙帶騙,將這片風景絕佳之地弄到了手。整個廬山從高空俯瞰形似一頭牯牛遂名為“牯牛嶺”得到租地後的李德立結合漢名和英意,將之英譯為:COOL LING即清涼之意。牯牛嶺便被叫做了“牯嶺”

牯嶺一經叫出,它的名字曾經一度比廬山叫的還要響亮。

一個人改變一座山歷史

蓋房而修的登山路

事到此步,還遠沒有結束。買下山地的李德立開始全面行動,建造他理想中的樂園。他將地皮按3000萬尺劃成片,又將之編成號,然後售出。與此同時,他跑遍廬山上下,建築板屋,僱工修路。因為舊有的燒炭工所經行的小道顯然不能成為達官貴人上山的路途。新路由剪刀峽到蓮花洞。

然而在修路期間,李德立與當地老百姓發生了衝突。說是因為老百姓知道盜賣山地一事, 紛然憤怒;一說是人們對李德立登報售地 十分反感。而李德立自說是因為他僱請了外地工,致使本地人發惱,究竟何為鬧事原因,沒有人說得清,但這場風波確實不小。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李德立都處於危險之中。有一次李德立帶著他的太太和小孩同朋友們一起出遊,途中朋友僕人來報,說是山上發生暴動,房屋被燒,產業被毀,暴動的老百姓正在尋找和追殺外國人。李德立一行決定回九江,而轎伕們不願同行。李德立只有寫信找人送往九江官方求救,可是送信的人途中逃回,說是人們正拿著武器,堵在山路上,無論給他多少錢,他都不願再去。李德立一行只有重重賄賂轎伕冒險前進。這時候,有不少人跟著他們的轎子,高聲呼喊大家去殺洋人。後來李德立和他的朋友,一人扭著一箇中國人質,用槍頂著,說是哪個敢來多事,我就是一槍。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才逃了出來。

官方被阻迫於民間壓力,追找李德立索要契約。對於已經到了嘴的肥肉,李德立當然不肯吐出。他全然不理中方當局,我行我素地燒他的窯蓋他的房。這個舉動使得中方官民共怒。官方將與李德立租地有關的當事人萬和賡和戴鵠臣等人都抓了起來,而老百姓則一怒而燒燬李德立已經蓋好的漢口峽-號木結構別墅。這樁公案一鬧便近十年。

直至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結束,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中國大敗。敗下陣來的清政府對洋人恐懼越來越甚,更下令保護外國人的人身安全,並且為了李德立的廬山土地案,總理衙門專門來電,催促儘快瞭解此案。於是在1895年,由英國駐九江雷夏伯與潯陽道臺雙方簽字,將廬山租地案徹底解決。

撿大便宜的當然是李德立,他得到了長衝一帶的租借權,用於建屋避暑,時間長達999年。每年交租金1。2萬兩紋銀,就跟白送他一樣。他做了十四塊界碑,每塊上面都刻有他的名字。

天生有商人氣概的李德立,強租下長衝一地後,便成立了牯嶺公司。透過公司來管理和運作,並制定先進的開發方式。他們將規劃好的土地劃號出售。每號3。7畝的面積上只准蓋一棟別墅,建築密度控制在15%以下,最最重要的是所有別墅不必統一樣式,完全由個人自由發揮。

並且每號地售價300元,面向世界各國。他們充分利用傳媒,大做廣告,極力稱讚廬山的美麗純靜與清涼。手法同現在商家的炒作幾乎一樣。

當時的中國,國力衰微,民不聊生,各種疾病尤其是瘧疾盛行,每到夏天,蚊蟲尤其厲害,傳染病四下氾濫。在中國的洋人們每到夏天都告誡他們的子女,凡是沒有經過高溫消毒的東西,摸都不能摸,甚至連手指碰一下都會死。為了安全,天氣一熱,他們就要到涼爽地方去生活,以躲開暑季的瘟疫。對華中地區和長江沿岸的傳教士來說,廬山當然是一個最佳的去

但廬山的處。有次前提下,只幾年功夫,李德立便把土地全部售完,他和他的牯嶺公司也發了大財。

李德立的成功,吊起了其他待在中國的洋人的胃口。緊接著,法國人、俄國人、美國人也都接踵而至,紛然以各種方式進人廬山。廬山的地皮也一點一點地被瓜分。一時間,放眼望去,山上盡是黃髮碧眼的洋人。山上的別墅鼎盛時期多達1000多棟,別墅風格多達18個國家。

一個人改變一座山歷史

一個人改變一座山歷史

廬山別墅群

一個人改變一座山歷史

上個世紀老照片

一個人改變一座山歷史

民國蔣介石出資建的圖書館

一個人改變一座山歷史

這莊買賣,雖使中國人心懷傷痛無數年,但也是因為有他,所以才有我們今日看到的無數如歷史見證者般的別墅群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