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雲中吟系列·天理

由 善業文化 發表于 人文2022-07-01
簡介進而好惡觸而形於外,內無主而好惡無節,此時如不能返躬自省,以求其天性之正,則天理之性就會泯滅

傷天理怎麼解釋

“天道遠,人道邇。

盡人情,合天理。”

雲中吟系列·天理

天道遠,人道邇。

夜半驚醒,看手機鄉友群,有人吵架,鄉間俚語,言辭烈烈,如疾風驟雨,曰:“傷天的”云云。不禁莞爾。“傷天的”為魯地方言,“天的”實為“天理”,此詞或為“傷天害理”之土語。

“天理”一詞,出自《禮記》

“天理”一詞,出自《禮記·樂記》,原文是:“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慾也。物至知知,然後好惡形焉。好惡無節於內,知誘於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夫物之感人無窮,而人之好惡無節,則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慾者也。於是有悖逆詐偽之心,有淫泆作亂之事。是故強者脅弱,眾者暴寡,知者詐愚,勇者苦怯,疾病不養,老幼孤獨不得其所,此大亂之道也。”

人之天性,生而好靜,人生之初,渾然在中。

天命之謂性。“性”字從“忄[心]”從“生”,是人生來本俱之性,是人生之質。或曰:所得於天中正之理而為性。

至感受到外物而心動,則喜、怒、哀、懼、愛、惡、欲七情縈繞,進而見欲(視覺)、聽欲(聽覺)、香欲(嗅覺)、味欲(味覺)、觸欲(觸覺)、意欲六慾滋生,進而產生欲求。既生以後,一物至前,便為心智所感知,以七情六慾知之,內心就生出好惡。如果好惡在內心無法制約,心智又被外物誘惑,自然不會迴歸到生命之初“嬰兒” 之“天性”。進而好惡觸而形於外,內無主而好惡無節,此時如不能返躬自省,以求其天性之正,則天理之性就會泯滅。

“夫物之感人無窮,而人之好惡無節,則是物至而人化物也。”外界之物,以色、聲、香、味、觸,時刻刺激著人,人如不能剋制自己,隨著外物的影響,人就漸漸被物化了。而任其好惡之情,則人自己就會被外物影響進而失去自己的本真狀態,人被物化,就會泯滅天理而窮盡欲求。如同人們使用手機之初衷是為了方便生活,但被手機牽制,則就成為手機的奴隸了。喜歡美色者就會成為美色的奴隸,喜歡金錢者就會成為金錢的奴隸,喜歡美食者自然成為美食的奴隸……

人一旦不能克己,就會喪失了自己的天性,自然也會萌生種種悖逆、詐偽的心機和事情,“於是有悖逆詐偽之心,有淫泆作亂之事。”心術紛然,投機於事、物,釀成大亂。所以就會出現強者脅迫弱者,多數欺侮少數,聰明者欺騙愚鈍者,膽大者凌辱膽小者,有病之人無法治病療養,老人、幼童、孤兒、獨身老人都找不到安置之所的情況。這是導致國家社會大亂的邪道。

雲中吟系列·天理

順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

《莊子》有關“天理”的記載

《莊子·天運》中也有關於“天理”的記載,猶言天道。“夫至樂者,先應之以人事,順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應之以自然,然後調理四時,太和萬物。”

另,有人稱,天理即自然的法則。然何為自然之法則?此自然和物理之自然不可混淆。此自然者,當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自然。自然自然,自自然然,自然而然之“自然”也,只可意會,難以言傳。非目前專業術語中物理自然所能解釋。(文圖/善業文化)

雲中吟系列·天理

天理就是至善。

推薦文章

  • 趙順山:在生態移民村種下“搖錢樹”

    為了促進當地果品產業發展,趙順山不斷加強對果農的技術培訓,每年冬天集中授課,夏季則在田間地頭進行技術指導,並結合勞動、農牧、扶貧辦等部門農村勞動力轉移、新型職業農民實用技術培訓等專案,讓果農全面掌握蘋果生產的各個技術環節...

  • 曾繪《狼牙山五壯士》,著名油畫家詹建俊去世

    曾繪《狼牙山五壯士》,著名油畫家詹建俊去世改革開放之初,他以解放思想的勇氣和敏銳的文化目光思考中國油畫的發展,深入生活,深入研究油畫藝術的時代性和表現力,創作了《高原的歌》《回望》《帕米爾的冰山》《清風》《母親》《石林組畫》《舞》《高原情》等一系列作品,創作激情噴湧而出,創作面貌充...

  • 爵士解說員公開挑釁湖人:他們除了詹姆斯和濃眉,啥也沒有

    爵士解說員公開挑釁湖人:他們除了詹姆斯和濃眉,啥也沒有更重要的是上一場對陣爵士的防守,湖人並沒有做的太出色,要知道,湖人隊的防守效率值一直是位列聯盟前三的位置,但是經過輸給爵士和騎士的比賽之後,湖人的防守效率值下滑到了聯盟第五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