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西楚霸王項羽“悲劇”命運的根源是什麼?

由 歷史給人智慧 發表于 人文2022-06-30
簡介項梁戰死,項羽被走上前臺,但叔叔的影響是如此之大,以至於其執行的戰略和推行的政策都是在延續項梁的理念而已,幾乎沒有絲毫的改變,從這個角度來看問題,便能很容易的理解項羽在歷史關頭所做的兩個致命的選擇:不殺劉邦和分封天下

怎麼理解項羽的沽名釣譽

西楚霸王項羽“悲劇”命運的根源是什麼?

項羽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的一首《夏日絕句》,再加上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項羽本紀》中不吝筆墨的讚譽,成功的在中國人心目中塑造了一個悲劇英雄的形象,從而讓後世的文人墨客乃至販夫走卒為之扼腕。

說來也非常的奇怪,數千年來,我們中國人普遍信奉的現世哲學,推崇的是“成王敗寇”的叢林法則,與對項羽這種失敗的悲劇英雄的崇拜是格格不入的,足見其個人形象的魅力之強。

項羽的失敗原因,主流的說法有兩個:1,錯誤的沿用了早已被證明失敗的分封制,且在分封中厚此薄彼,造成了嚴重的不公,埋下的不滿的種子;2,偉大領袖的看法,說項羽沽名釣譽,沒有直截了當、乾脆利索的消滅實力最強的挑戰者,劉邦,而是縱虎歸山。

以上兩種說法都有其合理性,且歷史研究業已證明了確實都是導致了項羽失敗的主要根源,區別只是佔比的不同,在此,筆者不想過多的討論,而是想把討論進行的稍稍深入一點,即,項羽採用分封制和沒有早早消滅劉邦的根本原因。

《史記·項羽本紀》中關於項羽24歲之前的經歷,父母親是沒有出現的,取而代之的是叔叔項梁,也就是說,項羽是個由叔叔撫養長大的孤兒,直到後來起兵反秦,也始終是追隨項梁,故而可以非常肯定的說,在項羽的成長過程中,叔父項梁的影響是最大的。

項梁的父親項燕是楚將,而項家更世世代代為楚將,毫無疑問項梁算是楚國的末代貴族,從而揹負著沉重的歷史包袱,他的夢想必然是想恢復家族過往的榮光——推翻暴秦,重建楚國,並以周的模式來統治天下。

項梁起兵之後的所作所為無不是沿著既定的理想目標來進行的:1,尋找楚懷王的孫子“心”並立為懷王;2,對前六國貴族建立的地方政權恩威並重,但主要是以扶持為主,而不是以吞併為目標;3,對乘亂挑戰舊制度的齊國貴族田榮,給予的是堅決的打擊。

項梁戰死,項羽被走上前臺,但叔叔的影響是如此之大,以至於其執行的戰略和推行的政策都是在延續項梁的理念而已,幾乎沒有絲毫的改變,從這個角度來看問題,便能很容易的理解項羽在歷史關頭所做的兩個致命的選擇:不殺劉邦和分封天下。

假如殺了劉邦和沿襲秦朝的郡縣制,以項羽當時的實力是完全能夠做到的,並且不會有太大的難度,要知道,後期劉邦挑戰項羽的主要盟友和部下,英布、韓信等,在分封之前都是完全忠於項羽的。然而,假如項羽採取了上述措施,那麼則意味著他在心理層面對名義上的叔叔,實質上的父親,項梁的精神背叛,這對於項羽來說,是寧願死也不願意做的事情。

從現代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從男孩變成男人最顯著的標誌是對父權的挑戰和背叛,而普通家庭中的這個過程,因為夾雜了對母愛的爭奪因素,故而能夠得到很好的處理。可惜的是,項梁是以叔父的身份完成父親的職責,又長期流離在外,並不同於普通意義上的父權。項羽對叔父除了父親式的愛之外,必然還有相當程度的感激,因為是對方主動承擔了這份養育的責任——項梁不是他唯一的叔父!對他的挑戰和背叛必然帶有忘恩負義的性質,這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都是會遭到唾棄的。

項羽最後的無顏見江東父老,主因是那八千子弟兵是聚集在叔父項梁的旗幟下的,故而他真正無顏面對的“江東父老”,其實是暗指自己的叔父。

從後來者的眼光,項羽的結局是個悲劇,但筆者以為,假如站在項羽的立場上,他至死都沒有背叛自己的精神上的父親,可謂求仁得仁,沒有遺憾了!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