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吉仁:風起於青萍之末,浪成於微瀾之間(談古論今)

由 我的臥虎灣 發表于 人文2022-06-29
簡介說到此,司馬懿和曹爽鬥法已有十載,俗話說“十年磨一劍”,就在這一年的某日,曹爽要和百官陪皇帝祭拜先帝曹睿的高平陵的前夜,司馬懿認為機會來了,開始佈局排程,首先是派次子司馬昭面見太后郭氏,在事先擬好的罷黜曹爽大將軍的詔書用璽,取得先發制人之籌

攪海翻天什麼意思

近來觀劇《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和其姊妹篇《龍吟虎嘯》,觀後感慨良多,尤其是對極富哲理的臺詞,以及劇中司馬懿的結髮妻子張春華和如夫人柏靈筠兩人的在涵養見識和修為方面的差異以及司馬懿的韜略計謀和心機,深感震撼。柏靈筠本是曹丕為以照顧司馬懿生活起居為由實則是監視司馬懿的坐探,後來慢慢地發現司馬懿才思敏捷聰明智慧,是有大智慧之人,柏靈筠從心底裡傾慕於司馬懿。

三國魏景初三年(239年),曹叡病逝於洛陽,時年三十六歲,廟號烈祖,諡號明帝,葬於高平陵。臨終前立6歲的養子曹芳為太子,命曹爽任大司馬(其父曹真曾擔任此職),司馬懿為太尉並同為託孤顧命大臣。曹睿的去世讓司馬懿和曹爽成了魏國朝堂上鼎足而立的兩大勢力。曹芳即位後,為了籠絡兩位輔政大臣的心,太后讓曹爽和司馬懿為自己的兒子挑官職。司馬師被封為散騎常侍中護軍,而胸中有溝壑的司馬昭則被司馬打發去做了典農中郎將,說白了就是種地。在對待這一件事的態度上也讓大家看到了張春華和柏靈筠截然不同的見地。在宣讀聖旨的時候,聽到哥哥被封的官職之後,司馬昭一臉開心。但是在聽到自己將屯田洛陽的時候,他的臉色一下就變了。之所以要讓司馬昭去屯田,是司馬懿的主意。因為司馬懿太瞭解自己這個兒子了,司馬昭胸中有著經天緯地之才,但是因為隨軍多年,身上的戾氣太重,做事不夠沉穩,所以司馬懿想磨掉他身上的戾氣。只有這樣,司馬懿才能安心把家交由這個有勇有謀的兒子。

吉仁:風起於青萍之末,浪成於微瀾之間(談古論今)

本來司馬懿是一番好意,但是在張春華聽到兒子將去種田的時候,還以為司馬懿是因為司馬昭在上方谷犯的錯在跟兒子置氣。

張春華是瞧不上種地這個差事的,在她看來打發司馬昭去種地最不好的地方就是會讓兒子在人前人後抬不起頭來。但是她忘了司馬懿之前就是種地的,諸葛亮也曾躬耕於南陽。司馬懿苦口婆心地說打磨司馬昭是為了讓他以後更好的支撐司馬家,讓他磨練心性。張春華在聽完司馬懿一番解釋之後,仍然跟司馬懿說:我不會讓我的兒子去種地的。難怪司馬懿會說:跟你說了你也不懂!張春華果然是不懂司馬懿的良苦用心!

自古慈母多敗兒,反觀另外一邊的柏靈筠卻有著和張春華截然不同的態度。

因為眼看著兩個哥哥都被封了官職拿了俸祿,唯獨自己沒有任何官職,司馬懿和如夫人柏靈筠的兒子司馬倫的內心難免有些鬱結,柏靈筠在教導他要忍常人不能忍之事方能成就大事的時候,說到了司馬懿對待司馬師和司馬昭兩種態度的事情。

在司馬倫看來,司馬昭被派去屯田是因為他在上方谷的事情還沒有被爹爹原諒,所以在他看來,爹爹最疼愛的是被封了高官的大哥司馬師。但是柏靈筠一句話就徹底點透了司馬倫,柏靈筠說:“你爹在出仕之前,也是種過地的”。司馬倫也是聰明之人,聽聞此言,就意識到司馬懿實則是在栽培司馬昭。在世人眼裡謹小慎微的司馬懿,在柏靈筠眼裡是個有著大象無形韜晦之人。不僅僅是對司馬懿的良苦用心很瞭解,她對司馬昭的優缺點也一樣很瞭解。而她還說了一句“大風起於青萍之末,厚積才能薄發,永遠不要小看了這微末之處的修行”,張春華是絕對說不出這樣的話,也無法理解這句話的深意的。如果張春華也能這樣教導司馬昭,恐怕當時的魏國早已是司馬家的了。這就是兩人的差異所在!當然,張春華作為司馬懿之結髮妻子,幾十年如一日,上敬公婆,下育兒孫,相夫教子,操持家務,不謂不賢,她真正缺少的是見識,修養和眼界,用當下時髦的話來說是“三觀”不同。她其實並不真正懂得司馬懿,她和司馬懿可以是患難夫妻,但絕不是知己。柏靈筠能走進司馬懿心裡,張春華做不到,這就是兩人的距離。

柏靈筠則是一個有著大智慧的女子,被稱為“女諸葛”自然是有著過人之處。僅僅就憑這一件事就能明白司馬懿為何凡事會和柏靈筠商議,而不是結髮妻子張春華。兩人思考問題的方式完全不同。

當初曹丕讓柏靈筠來監視司馬懿,不曾想二人卻惺惺相惜的走到了一起。從一開始,柏靈筠就比張春華要了解司馬懿。而司馬懿做很多重要決定的時候,柏靈筠的計策也沒少幫忙,這才是真正的賢內助!

吉仁:風起於青萍之末,浪成於微瀾之間(談古論今)

“風起於青萍之末,浪成於微瀾之間”,有著大智慧的柏靈筠,深諳人情世故和審時度勢之道,知道如何面對現實,她明瞭宮廷朝局之兇險,更有應對之策,視時勢如棋局,輕描淡寫之間揮灑自如地駕馭大勢的走向,堪為女中豪傑,巾幗翹首!

明朝羅貫中所著《三國演義》中說司馬懿是“鷹視狼顧”,意為目光銳利,為人狠戾,機謀極深。電視劇中柏靈筠對兒子是這樣述說司馬懿的:“你爹呢,在外人眼裡謹小慎微,懦弱無爭,可每次遇到危難之時,都能夠化險為夷,反敗為勝,靠的就是一份大象無形的韜晦”。曹爽疑司馬懿私養死士,加之司馬懿長子司馬師之妻夏侯徽知道了此事真情,被司馬懿次子司馬昭知曉,夏侯徽乃大將軍曹爽表妹,宮中中護軍統領(注:類似清朝的九門提督)夏侯玄之妹,若此事被曹爽得知司馬懿一家有滿門抄斬的可能,遂殺死夏侯薇,由於曹爽懷疑是司馬師所為,將其下入大牢,司馬懿之妻張春華急火攻心,一病不起,命在旦夕,要求見司馬師一面,司馬懿再次示弱面見曹爽,辭去所有官職並交出兵權以讓曹爽徹底安心,並提出釋放司馬師的要求,曹爽以其父死於司馬懿之手為由讓司馬懿面對曹爽之父曹真盔甲告慰其一生的英靈磕三個響頭,司馬懿從了,曹爽又讓司馬懿致敬其父曹真戎馬倥傯一生的功業再磕三個響頭,司馬懿亦從,額頭都磕出了鮮血,曹爽這才答應釋放司馬師,曹爽認為“司馬老兒志衰矣”,手中又沒有了兵權,連走路都晃悠,尸居餘氣,犯不著非要殺了他。從此,對司馬懿徹底消除了防範。這和楚漢時期的項羽設鴻門宴準備計殺劉邦有著驚人的相似。赴宴後,劉邦聲淚俱下哭訴自己如何對項羽忠心耿耿,並把攻陷秦都城咸陽皇宮裡所有的財物一樣不少地全部獻給了項羽,項羽動了惻隱之心,不忍心殺劉邦。事後,項羽謀士范增罵項羽道: “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也。”放走劉邦,是項羽一生中最大也最致命的錯誤,也為他的悲劇拉開了序幕。這之後楚漢之間四年的戰爭,最終以劉邦徹底勝利,建立大漢朝而告終。司馬遷在《史記》中這樣描述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身長八尺有餘, 力能扛鼎, 才氣過人”。胯下日行八百里的烏騅馬,手中一杆方天畫戟,在戰場上勇冠三軍,身先士卒,膽氣過人,所向披靡。但他氣量狹小,目光短淺,,存有婦人之仁,項羽曾說:“ 富貴不歸故鄉, 如衣繡夜行, 誰知之者” 。曹爽也是如此,有勇少謀,鼠目寸光,對司馬懿知之不深,司馬懿夫人過世,皇帝太后都去弔喪,曹爽卻在家裡大擺宴席給兒子過百天,可見其毫無政治頭腦,缺少見識和眼界,不懂的集勢,觀勢。反之,司馬懿對朝局洞若觀火,對大勢瞭如指掌,明確自己在時局這盤大棋上所處的位置,不謙下,不受辱,不守弱,不示愚,必然滿盤皆輸,甚至有生命之虞,所以,必須忍常人所不能忍,為常人所不能為,哪怕是遭同僚譏諷,嘲笑,被屬下學生家人誤解,也不為所動。其實,司馬懿在這之前的確在深山中私養了三千名死士,經過多年訓練,各個死士誓死效忠司馬懿,且武藝高強,身懷絕技,以一當百,萬人無敵,司馬懿辭去官職交出兵權後,恰逢夫人去世,傷心過甚,積勞成疾,他就藉此開始裝病,給人以行將就木,燈枯油盡,不久於人世之像,矇騙了朝中之人,矇騙了朝中傾向他的人,也矇騙了曹爽及其親信,就連如夫人柏靈筠也矇在鼓裡,不知就裡。曹爽在朝中蔑視皇帝,以下犯上,侮辱大臣,作威作福,橫行霸道,激怒了整個朝野,這也就是司馬懿等待的時機。說到此,司馬懿和曹爽鬥法已有十載,俗話說“十年磨一劍”,就在這一年的某日,曹爽要和百官陪皇帝祭拜先帝曹睿的高平陵的前夜,司馬懿認為機會來了,開始佈局排程,首先是派次子司馬昭面見太后郭氏,在事先擬好的罷黜曹爽大將軍的詔書用璽,取得先發制人之籌碼,然後,差人給朝中和司馬懿同道且擔任要職的大臣送信預備連夜發難,分三千死士分別控制朝廷武庫已斷絕曹爽之兵的武器來源並充實自己的武裝,佔領曹爽的大將軍府和其親信的府邸以為人質,同時控制都城洛陽的各個城門,同時,司馬懿採取懷柔政策,遣心腹之人攜帶親筆書信前往曹爽祭拜先帝高平陵之處,並告知其乃英雄之後,宗室之後,勸其迴歸國都洛陽,只削其兵權,終身享受公侯之富貴生活。多管齊下,司馬懿大功告成,曹爽歸降,朝廷權利盡歸司馬家族。司馬懿的“忍”終於有了正果。

吉仁:風起於青萍之末,浪成於微瀾之間(談古論今)

取勝,在於守勢,在於謙下,在於示弱。很多時候,堅守也就是進攻,守勢,謙下,示弱,堅守,意在蓄勢,取勢,造勢,成勢,等到時機成熟一舉奪得成功,在這之前,在取守勢之時,不妨向傻瓜低頭,亦是蓄勢意中應有之義!很多時候,對手在這樣的情況下,會亂了方寸,失去防備之心,鬆懈警惕之心,如此,機會也許就在這裡,取勝之道的玄機也恰在於此,這才是大智慧,大贏家。正如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言: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盈若衝,大辯若訥,大方無隅,大直若屈,大成若缺等等,說的都是這個意思,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玄機莫測,不深究,不琢磨,不實踐,不得其要領,就算終其一生悟道,也只能參詳一二,知之皮毛而已。楊絳先生說:“年輕的時候以為不讀書不足以瞭解人生,直到後來才發現如果不瞭解人生,是讀不懂書的。讀書的意義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讀書,用讀書所得去生活吧。”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古語說“不謀全域性者,不足以謀一隅,不謀大勢者,不足以謀一時。”有道是“水深則流緩,人貴而語遲。”此為大智慧者得道成仙內修外煉之果。

談古是為了論今。我們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在工作生活中,在平時的為人處事,分析判斷事物的時候,這些道理同樣適用。經常能夠看到很多人總是處處不順,事事擰巴,原因有很多,但與不懂得審時度勢,不諳韜光養晦之道有很大關係。做人應該學習水的品性,它總是處在最低處,裝到方的容器中則方,盛在圓的容器中則圓,遇到阻礙選擇繞道而行,似乎沒有自己的主見,行為懦弱綿軟,好似麵糰任由別人揉搓,但它目的明確,意志堅韌,不為路途中的阻礙和困難浪費時間,其實,這是在蓄勢,等到勢成,形成滔天洪水,則猶如摧枯拉朽,聲勢浩大,排山倒海,東衝西決,攪海翻天,勢不可擋!

2018-02-07 於保定家中(四改稿)

推薦文章

  • 本想炸雞翅,結果炸了水管,最後反而評測了松下的洗碗機

    本想炸雞翅,結果炸了水管,最後反而評測了松下的洗碗機經過3小時的清理,總算把地上的、櫃子裡的油漬給清理乾淨了,時間也過了12點了,明天還要上班了看著水槽裡這麼多中午、晚上、還有剛剛弄地滿是油的碗筷,晚餐也沒洗給大家看一下全家福一股腦地就把它們扔進洗碗機裡自己一個住,剛剛好塞得進~然後就是漫長...

  • 查出問題豈能“一笑了之”

    筆者發現,在一些單位機關檢查基層工作過程中,一旦被查出問題,有的基層主官忙不迭地“陪笑臉”“說好話”,希望不被通報批評試圖搞“下不為例”...

  • 佛教小故事:龍頸後屈衝更快,虎頭貼地跳更高

    ”禪師藉機說道:“其實為人處事、參禪修道與畫畫的道理也是一樣的,退一步才能走得更遠,謙卑的反思才能攀登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