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看了這個2600多年前的故事,清明節假期,你還會愉快玩耍嗎?

由 歷史中的科學原理 發表于 人文2022-06-16
簡介那麼,看了這個發生於2600多年前,介子推“割股啖君”的悲壯故事,清明節假期,你還會愉快玩耍嗎

飢餓難耐是不是成語

2021年的清明節馬上來到,相信很多熱愛旅遊的小夥伴們已經按捺不住興奮的心情,鞍前馬後地為假期旅遊做準備了。

今年的清明節三天假期開始於週六,為了不耽誤行程,很多小夥伴們就將出發日期定在了週五下午,這樣當天晚上趕到目的地,清明節假期的第一天就可以享受彌足珍貴的美好時光了,如此看來,很多小夥伴週五的上班日必定心猿意馬,其效果可想而知。

實際不光現代人偏好選擇清明節進行旅遊度假,就連極其崇尚禮制、堅定玩物喪志信念的古人,在面對清明節的到來也是開心不已,選擇了愉快地玩耍,並漸漸地形成了清明節特有的習俗。

看了這個2600多年前的故事,清明節假期,你還會愉快玩耍嗎?

除了我們耳熟能詳的傳統祭祖、掃墓以外,清明節還有踏青、插柳、遊樂、拔河、植樹、放風箏、盪鞦韆、射柳、蹴鞠、鬥雞、蠶花會等多達11種習俗,其中基本都是與玩耍有關,由此可見,古人一旦玩起來,也是極其放開的。

正所謂萬物皆有源,清明節自然也不能免其俗,那麼清明節的來歷為何呢?基本上跟這一2600多年前的悲壯故事有關,倘若你看了這個故事,清明節假期,你還會愉快地玩耍嗎?

清明節起源的版本之一,不得不提位於清明節氣之前的寒食節。

眾所周知,清明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之一。這一節氣到來,氣溫升高、雨水增大,大地春和景明,正是萬物“吐故納新”、茁壯成長的重要時刻,對於以農為本的古代,自然是令人喜上眉梢的好事。從這個角度而言,清明時候大家樂上一樂,無可厚非。

看了這個2600多年前的故事,清明節假期,你還會愉快玩耍嗎?

但是壞就壞在,清明節氣前一二天正好是寒食節。“寒食”二字一聽,是不是就有種悲壯、大煞風景的感覺?

實際也確實如此,不僅聽起來跟清明的歡快氣氛背道而馳,而且還有殘忍的規定:寒食節期間,民間禁菸火,只能吃涼颼颼的冷食,比如青團、清明果、潤餅菜。

青團我嘗過,黏糊糊的、涼颼颼的,放在嘴裡味道真不怎麼樣,而且想到這麼涼的東西吞入腹中,要犧牲五臟六腑的溫度去溫熱它,我這胃肯定不幹。

據《後漢書》記載,最初寒食節時長很長,最長達到105天,最短也要一個月,期間不得生火,只能吃生食、涼食。

看了這個2600多年前的故事,清明節假期,你還會愉快玩耍嗎?

我一頓都受不了,再想想古人,最長要連吃105天,這胃能受得了嗎?由此可見,古人壽命短不是沒有道理的。

寒食節之所以如此“不近人情”,源於2600多年前一個悲壯的故事。

話說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因王位之爭不得已流放他國十九年,飢寒交迫、甚是狼狽,但是大臣介子推始終忠心耿耿、不離左右。

一日重耳飢餓難耐,想吃肉,介子推二話不說,“割股啖君”。也就是將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來給重耳熬湯喝,想想是不是畫面很不友好?但是重耳卻大為感動。

看了這個2600多年前的故事,清明節假期,你還會愉快玩耍嗎?

等到重耳做了國君之後,便要大大封賞介子推,但是介子推卻說當初獻出股肱之肉只是順應天意,不圖賞賜(貌似股肱之臣的成語就這是麼來的)。

真乃忠義之士啊!所以藉此順便說一句:不要覺得齊桓公、慈安太后很傻很天真,見到有人為了自己獻出了兒子和手臂上的肉就選擇信任,畢竟前有介子推這麼光輝的榜樣做表率嘛。

人往往就是這麼叛逆,介子推越是不要,還帶著母親躲到山林裡隱居了起來,重耳就越要給賞賜,雙方為此鬧得很不愉快。結果重耳的手下想出了一個餿主意:放火燒山,將介子推逼出來,頭腦發熱的重耳想也不想就信了。

看了這個2600多年前的故事,清明節假期,你還會愉快玩耍嗎?

結果釀成了大悲劇:不僅沒讓介子推乖乖上前聽封,反倒將其燒死在柳樹下。重耳這才覺得事情鬧大了,於是率眾臣祭之,立寒食節。

有愧於自己沒經過大腦的這一把火,重耳規定:寒食節期間不準讓他看到一丁點兒煙火。於是民間悲催了,並且此習俗一直延續了下來。

等到第二年時,重耳再來祭拜,發現柳樹復生發芽,心中暗喜,於是取名“清明柳”。由於寒食節和清明日期如此相近,再加上“清明柳”又這麼神奇,因此後世逐漸將清明寒食合為一體,逐漸演變成了今日的清明節。

看了這個2600多年前的故事,清明節假期,你還會愉快玩耍嗎?

怎麼樣?清明節的來歷是不是悲壯意味濃厚?

那麼,看了這個發生於2600多年前,介子推“割股啖君”的悲壯故事,清明節假期,你還會愉快玩耍嗎?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