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蘇軾遊廬山“被迫營業”,寫下一首千古名篇,成中國詩壇又一頂峰

由 暮城煙雨遙 發表于 人文2022-06-01
簡介與此同時,蘇軾還在這首詩裡暗示瞭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如果想要擺脫這種認知上的侷限,就唯有從多個視角入手,跳出山的包圍,在更高、更遠的地方去觀察它

他總射外面是什麼意思

宋神宗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蘇軾調任汝州團練副使,赴任途中經過江西九江,與一僧一俗,同遊了著名的廬山。

蘇軾遊廬山“被迫營業”,寫下一首千古名篇,成中國詩壇又一頂峰

不過在登山之初,蘇軾曾經發誓“此行絕不作詩”,但是後來進入山中以後,他架不住山中僧侶的熱情,詩是寫了一首又一首。

在廬山盤桓多日之後,某一天蘇軾遊歷了西林寺,突然從大自然中得到了靈感,寫下了一首飽含哲理的詩,這就是中國詩壇上的一個頂峰——《題西林壁》。

廬山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騷客們喜歡的風景遊覽的勝地。

唐代名相張九齡、“詩仙”李白和大詩人白居易都曾經登臨廬山,並寫下著名的詩歌。

其中

張九齡和李白二人,同時以“廬山瀑布”為題,分別留下了《湖口望廬山瀑布水》和《望廬山瀑布》;白居易避開前人的鋒芒,不寫瀑布,寫下了《大林寺桃花》,同樣享有盛名。

蘇軾自問在寫詩這方面,雖然小有成就,但是恐怕還是比不過唐代這些前賢,因此他曾經對和自己同行的僧人參寥表示:“此行絕不作詩。”

蘇軾遊廬山“被迫營業”,寫下一首千古名篇,成中國詩壇又一頂峰

但是登山之後,蘇軾卻意外發現自己在廬山的僧侶當中,還是頗有名氣的。於是就逐漸放開了心胸,又從廬山的風景當中得到了啟發,然後寫下了《題西林壁》這首傳世名作。

《題西林壁》賞析

《題西林壁》——北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白話翻譯:

連綿起伏的廬山奇峰,橫著看,是一條山嶺;側面看,就成了一座高聳的山峰。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去看它,它總是會呈現出不同的面貌。

人們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只是因為身處於山的包圍之中。

蘇軾這首七絕,並不是以創作手法和情感表達取勝的。它之所以這麼有名,其實是因為這首詩裡蘊含著一個關於認知的哲理。

蘇軾遊廬山“被迫營業”,寫下一首千古名篇,成中國詩壇又一頂峰

即:

一個人對外界事物的認識,總是會受到自身所處的環境侷限。

與此同時,蘇軾還在這首詩裡暗示瞭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

如果想要擺脫這種認知上的侷限,就唯有

從多個視角入手,跳出山的包圍,在更高、更遠的地方去觀察它。

王安石在青年時代,曾經寫過一首《登飛來峰》,詩中說:“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這裡提到的,既是一種掃清前途障礙的辦法,也是一種認清事物本質的方法。

不過蘇軾認為,光是站得高還不行。因為“山”是從四面八方包圍著你的,所以你只要一日“身在此山中”,那麼你就一日無法看清山的全貌。

蘇軾的觀點後來得到了大家的公認,成了一個放之四海皆準的道理。後來的文人在生活中遇到迷惘時,總愛引用“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蘇軾遊廬山“被迫營業”,寫下一首千古名篇,成中國詩壇又一頂峰

話說,其實

早在蘇軾題下這首詩的二百多年以前,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就已經寫下了《對酒五首》,詩中有一句:“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白居易以此感嘆,普通人並不知道自己拼盡全力也要去搶、去爭的那個世界,從宏觀的角度看來只有一個蝸牛殼那般大;而人生百年對於漫長的時間來說,不過像是打火石一閃而滅。

白居易在詩中發出了這樣的感嘆,但是他並沒有提出解決的辦法

。蘇軾則在《題西林壁》中暗示了一個解決的辦法,那就是不讓自己置身於山的包圍當中。

佛教的《大般涅槃經》裡面,有一個關於《盲人摸象》的故事,很多人都聽說過。講的是幾個沒有見過大象的盲人,各自根據自己摸到的象的一個器官,來描述大象的全貌。

摸到象鼻子的人,認為大象就是一根柱子;摸到象耳的人,認為大象就是一把扇子;摸到象身的人則認為,大象就是一面牆。這些人是因為眼睛看不見,所以才會憑手去感受事物。

蘇軾遊廬山“被迫營業”,寫下一首千古名篇,成中國詩壇又一頂峰

然而他們又沒有摸到整隻大象,所以就得到了錯誤的結論。事實上,

一個視力正常,又從未見過大象的人,假如在十釐米以內的近距離觀察大象,同樣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所以要想了解事物的全貌,那麼就必須脫離“山”的包圍,站到一個可以讓視野囊括“廬山”全貌的地方去。站得夠高,才能看得夠遠和夠全面。

以上說的是對具體事物的觀察,不過在對待抽象概念和資訊的接受上,這個道理其實同樣是適用的。比如,我們如今身處於一個網路時代,時時被各種“大資料演算法”包圍著。

當我們特別關注某一類新聞資訊的時候,那麼各大平臺就不斷地用“大資料演算法”,捕捉我們的偏好,談好再拼命地向我們推送類似的訊息。

比如你是一個足球迷,看球的時候支援A國足球隊,反對B國足球隊。“大資料”捕捉到了你的偏好,於是一天推送十幾篇分析A國足球隊發展現狀與前景的新聞訊息給你瞧。

蘇軾遊廬山“被迫營業”,寫下一首千古名篇,成中國詩壇又一頂峰

但是關於B國足球隊的分析,你幾乎就看不到。時間一久,你可能就會認為全世界的球迷都和自己一樣,只喜歡A國足球隊。

假如把這些資訊換成商品資訊,那麼“大資料”就會拼命給你推送你經常關注的商品。並且還會自動按照你的經濟水平決定,要不要對你“下套”。

這些或多或少帶著一點點“欺詐”的訊息,像潮水一樣從四面八方朝我們湧來,最終把我們包圍,成為“只緣身在此山中”中的那個“山”。

如果我們這個時候不能清醒地意識到,自己已經是“只緣身在此山中”了,那麼接下來,我們只能被“大資料”矇蔽,作出一些不合理甚至是的理解與選擇。

蘇軾這首千古流傳的《題西林壁》告訴我們,當前我們眼中看到的這個世界,可能並不是這個世界的全貌。因為我們被這個世界包圍了,根本無法看到它的全貌。

蘇軾遊廬山“被迫營業”,寫下一首千古名篇,成中國詩壇又一頂峰

想要清醒地認識這個世界的全貌,唯有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等各個不同的方向,不斷地嘗試變換視角,跳出思維定勢,打破認知的侷限,去找到真相。

這個道理在今人看來其實是非常淺顯的,就連很多小孩子或許都懂。但是在古代卻鮮少有人像蘇軾一樣,能夠清楚明白地將它表達出來。

結語

比起唐詩,宋詩一直因為過於理性、缺乏感性而遭到詬病。許多詩評人都認為,詩自唐代以後,就沒有什麼學習討論的價值了。

所以清代人做蒙童學本,只有《唐詩三百首》,沒有《宋詩三百首》。不過宋詩雖然寫得乾巴巴,缺乏唐詩的神韻和風采,但是當中也有一些富含哲理的佳作。

蘇軾遊廬山“被迫營業”,寫下一首千古名篇,成中國詩壇又一頂峰

蘇軾的《題西林壁》,就是其中的典範。

這首詩的價值在於,蘇軾向我們明示了一種認識世界,打破思維侷限的方法。

推薦文章

  • 什麼是函式的作用域?

    函式呼叫結果:hello laowang結論:函式內和函式外輸出的結果相同在函式中修改引數:結果顯示:函式內和函式外的資料不一致總結:根據優先原則,函式內的變數呼叫的時候,首先在函式內查詢對應的變數,如果存在,則使用函式內定義的變數...

  • 敖陶孫,以詩評名重一時的節義之士

    紹熈五年(1194),趙汝愚因為曾保薦朱熹被韓侂冑迫害,大家都敢怒不敢言,唯獨敖陶孫首先作詩為其送行...

  • 用“庖丁解牛”的方法解決所遇到的麻煩事

    用“庖丁解牛”的方法解決所遇到的麻煩事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