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靖難之役,大明朝出了一個慈善家,給朱棣送人送糧有送城

由 下一節歷史課 發表于 人文2022-05-26
簡介為了引誘李景隆大軍深入,朱棣讓姚廣孝輔助世子朱高熾留守北平,自己親率大軍去援救被遼東軍進攻的永平,並告知朱高熾若李景隆大軍來犯北平,只可守,不可攻,朱棣還撤去了盧溝橋的守軍,造成北平城空虛的假象

濟南的濟為什麼是三聲

縱觀整個大一統王朝的歷史,我們會發現外戚專權篡位的不少,西漢的王莽、隋朝的楊堅,但是以藩王身份造反成功的,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裡,只此一例,那便是明朝的朱棣,自北平舉“靖難”大旗,揮師南下,繞濟南、渡長江,直搗京師。歷時三年的時間,從侄兒朱允炆的手上拿下了整個大明天下。

靖難之役,大明朝出了一個慈善家,給朱棣送人送糧有送城

朱棣造反到底有多難?

朱棣起兵謀事,放在今時今日,仍然認為他打了一場原本就不可能贏

勝仗,贏了大侄兒,也贏得了整個天下。我們沒辦法讓歷史再重來一遍,但透過史料記載,我們會發現朱棣這場仗打得真是太難了,幾次陷入必死的局面,又死裡逃生。上天的眷顧、朱允炆的用人不當,再加上自身的魄力,最終成就了朱棣。

靖難之役,大明朝出了一個慈善家,給朱棣送人送糧有送城

起兵之時,僅有800親兵跟隨,而朝廷的各路兵馬已將北平城給包圍了,換了別人,可能在北平就被就地斬殺了;朱棣起事時僅僅擁有一個北平城,而他要做的是從北平一路打到南京去,這中間要突破層層關隘的防禦;燕軍的經濟和糧草補給跟朝廷正規軍比,那自然是沒有可比性的,朝廷坐擁全國賦稅,江南一帶糧食充足,而北平本就不是糧食豐產之地,後勤部門壓力太大;整個靖難之役,燕軍加上借來的,加上俘虜投降的,投入了30萬兵力,而朝廷足足投入了100萬的兵力,前期燕軍更是以幾萬人對壘耿炳文的30萬大軍、李景隆的50萬大軍,可以說以一當十,隨時有全軍覆沒的風險。

靖難之役一觸即發

公元1398年,朱元璋於南京駕崩,朱允炆即位,是為建文帝。一上位,便採取了齊泰、黃子澄的削藩提議,短短几個月裡,便連削五王。特別是逼死湘王朱柏,讓朱棣真正意識到,與其坐以待斃,不如搏一搏。

靖難之役,大明朝出了一個慈善家,給朱棣送人送糧有送城

1399年七月,朝廷密令張昺、謝貴逮捕燕王府的官屬,張信逮捕燕王本人,但張信臨陣倒戈,將此事告訴了朱棣。事已至此,朱棣不得不反了,令張玉、朱能帶800親衛入燕王府潛伏,應對即將到來的變故。張昺、謝貴在得到朱允炆的密令後,隨即帶兵包圍了朱棣的燕王府。朱棣用計騙二人單獨進府並斬殺,當晚朱棣便攻下北平九門,控制了整個北平。靖難之役就此拉開了序幕。

燕軍控制北平後,通州、密雲、遵化等城先後歸降,懷來、居庸關等城池先後被攻破,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北平周邊障礙全部被掃清,燕軍的兵力也增長至數萬。

朱棣初起兵時,燕軍只據北平一隅之地,勢小力弱,無論是兵力還是經濟實力,又或是後勤補給,朝廷在各方面都佔壓倒性優勢。按照朝廷的作戰思路,以兵力上的優勢,分進合擊,將燕軍圍殲於北平。思路是正確的,要放在其他藩王身上,可能不出一個月就全軍覆沒了,但是這次面對的是朱棣,從小便在戰場上磨鍊長大,軍事才能不亞於其岳父徐達,朱棣掃平北平周圍,便已無後顧之憂。

靖難之役,大明朝出了一個慈善家,給朱棣送人送糧有送城

由於洪武年間,朱元璋為確保朱允炆坐穩江山,大肆屠戮武將,導致建文一朝幾乎無將可用,建文帝只好起用了已年近古稀之年的老將耿炳文,率13萬大軍,討伐燕藩。耿炳文大軍到達真定後分兵於河間、鄚州、雄縣,成犄角之勢,沒想到燕軍利用中秋月圓之夜,奇襲雄縣,又利用伏擊攻克了鄚州,迅速收編了這兩城的軍隊。

兵敗後的耿炳文便堅守真定,素以防守見長的耿炳文如若一直閉門固守,那對燕軍來說時間拖得越久,便越不是件好事。可朱棣還沒有著急,朱允炆卻先著急了,立馬用李景隆換了耿炳文,這一臨陣換帥,直接斷送了建文一朝的統治。

李景隆沿途調集了各路兵馬,共計50萬之眾,駐紮在河間。為了引誘李景隆大軍深入,朱棣讓姚廣孝輔助世子朱高熾留守北平,自己親率大軍去援救被遼東軍進攻的永平,並告知朱高熾若李景隆大軍來犯北平,只可守,不可攻,朱棣還撤去了盧溝橋的守軍,造成北平城空虛的假象。

靖難之役,大明朝出了一個慈善家,給朱棣送人送糧有送城

一個紈絝子弟對上當時大明最好的大帥,隨便挖個陷阱,李景隆就得往裡跳。李景隆聽說朱棣已經不在北平城,又偵查到盧溝橋無守兵,歡喜道:不守此橋,我看朱棣是無能為力了。

李景隆大軍開赴北平城下,朱高熾在城內嚴密部署,做好了死守北平城的準備。李景隆則號令不嚴,指揮失當,幾次攻城,皆被擊退,都督瞿能好不容易率千餘精騎,殺入張掖門,李景隆卻要求他等待大軍一起發動進攻,這也錯過了最好的攻破北平城的機會。當晚,燕軍便往城牆上澆水,第二天,城牆結冰,李景隆大軍也無法攀牆進攻。

話分兩頭,朱棣率大軍解決完進攻開平的遼東軍之後,趁勢決定偷襲寧王朱權的藩地大寧,向寧王“借”點兵使使。朱棣單騎入城,見十七弟朱權,哭訴自己無路可走,向朱權求救,希望能向朝廷上書,謝罪免死。朱權可憐自己的四哥,便收留了朱棣。朱棣利用這段時間,賄賂大寧的軍官。後朱棣提出告辭,朱權在郊外送行,這時伏兵四起,朱權才發現自己的軍隊幾乎都被朱棣策反了,本不想捲入這場紛爭的朱權,也被迫當了朱棣的幫手,後面“殺瘋了”的朵顏三衛便是在此時歸附了朱棣。

靖難之役,大明朝出了一個慈善家,給朱棣送人送糧有送城

得了大寧的軍隊,燕軍實力大增,有了與李景隆大軍正面PK的資本。燕軍渡白河,與南軍決戰於鄭村壩,燕軍左右衝擊,連破南軍七營,李景隆大敗。當夜,李景隆見戰事不利,令鄭村壩所有軍隊輕裝撤退,數十萬人的輜重全部留給了燕軍,撤回德州。朱棣碰上李景隆真是幸福,要人給送人,要糧食就給送糧食,軍隊壯大的同時,還不愁吃喝。

身負天下之命,自有上天護佑

次年開春,李景隆大軍再度集結,與燕軍決戰於白溝河。李景隆部先鋒平安之前曾跟隨朱棣出塞,熟悉朱棣戰法,設伏兵。燕軍戰鬥失利,朱棣率軍殿後,回到營中本欲次日再戰,沒想到瞿能、平安繞至燕軍後方,攻其不備得手。雙方混戰,飛矢如雨,無奈之下,朱棣來到河堤上,舉起馬鞭,假裝招呼援兵,李景隆見狀生疑,攻勢減緩,再加上朱高煦的救援,才讓朱棣逃出生天。

靖難之役,大明朝出了一個慈善家,給朱棣送人送糧有送城

不久,雙方再次展開戰鬥,李景隆部士氣高漲,眼看情形對燕軍不利,卻颳起了一陣旋風,不偏不倚,刮斷了李景隆的帥旗,南軍頓時大亂。朱棣抓住這個機會,繞到李景隆後方放火。李景隆只能撤軍德州,燕軍乘勝攻德州,李景隆又敗逃濟南。“大明戰神一代目”李景隆前前後後統率60萬大軍,自此丟得一乾二淨,送給燕軍的輜重糧草也是不計其數。

李景隆敗退後,燕軍圍濟南。若取得濟南,進可南下直搗京師,退可回師北平自守,所以濟南成了朝廷必守之地,也是燕軍志在必得之地。濟南城內,可用兵力實際不多,只能堅守不出,要想抵擋住燕軍,只能智取。守城的鐵鉉詐降,引誘朱棣進城,朱棣走到城門口時,城門預設的鐵板落下,但只打中了馬頭,朱棣大怒,逃回後足足圍攻了濟南城三個月。盛怒之下,燕軍以大炮攻城,鐵鉉再生一計,在一些木牌上寫了“高皇帝神牌”幾個字並掛在城頭,朱棣很生氣但是也沒辦法,只得回師北平整頓軍隊。

靖難之役,大明朝出了一個慈善家,給朱棣送人送糧有送城

朱允炆用盛庸換了李景隆之後,再度揮師北上,朱棣趁南軍未站穩根基之前,兩天之內拿下了滄州,決定再度南下,與南軍展開決戰。這次南軍的主帥盛庸不再是李景隆那樣的紙上談兵之輩,此人熟讀兵書,作戰經驗豐富,決定在東昌與燕軍決戰,並在陣中擺了大量火槍和毒弩。

此役,朱棣仍然親自率軍衝鋒,盛庸故意開啟一個口子,引朱棣深入,然後合圍。燕軍損失慘重,大量燕軍被火器所傷,張玉也被包圍戰死。這一戰,是朱棣自靖難起兵以來,遇到的最大的危險,如若不是朱允炆此前有“毋使朕有殺叔父名”的旨意,朱棣或許就命喪東昌了。

燕軍經過此戰後,似乎不敢再走山東,此後的南下的路線都是選擇從徐沛走。回到北平後,朱棣祭陣亡將士,並脫下袍子燒掉,激勵軍士,再度出師,與南軍在夾河、藳城兩地展開了兩次關鍵性對戰,值得一說的是,這兩場戰鬥,又再次突然颳起猛烈的大風助朱棣取勝。加上此前在白溝河的那一次,三次大風助陣,朱棣認為這是天命所在,非人力所能為。

至此,朱棣起兵靖難已經兩年有餘,雖勝多負少,但由於兵力不足,往往拿下城池不久後,又被南軍拿回。戰爭拖得越久,對朱棣來說便越不利。於是朱棣權衡後,做出了驚人之舉,不再與盛庸主力軍糾纏,直取京師。

靖難之役,大明朝出了一個慈善家,給朱棣送人送糧有送城

朱棣率軍一路南下,能取下的城池也是拿了物資就走,拿不下的城池也不理會,繞道而行,眼裡只有一個目標,那便是南京城。此間,雙方大大小小的戰役無數,互有勝負。燕軍攻打靈璧之時,南軍缺糧,試圖以三聲炮響為號令,準備突圍,沒想到的是燕軍的進攻號令也是三聲炮響。燕軍號令一出,南軍誤以為是己方號炮,四散逃跑,燕軍乘勢進攻,南軍全軍覆沒,靈壁之戰就此意外結束。

大慈善家李景隆再送溫暖

靈壁之戰後,朱棣的燕軍便很難再遇到像樣的抵抗了。燕軍下泗州、克盱眙,揚州、高郵不戰而降,此刻的燕軍與南京城已是一江之隔,拿下這天下已是指日可待。朱允炆遣慶成郡主與朱棣談判,表示願意割地,朱棣深知此為緩兵之計,自然不會同意。

最後一戰,燕軍準備從浦子口渡江,但遇到了盛庸最後的抵抗。燕軍再度失利,朱棣也不確定這場仗還能不能打下去,於是準備接受朝廷的議和條件。就在這時,朱高煦引兵來援,朱棣一時高興,說出了那句經典的“勉之!世子多疾。”朱高煦大受鼓舞,一戰定乾坤!

靖難之役,大明朝出了一個慈善家,給朱棣送人送糧有送城

贏得了浦子口之戰後,燕軍便從瓜洲渡江,鎮江投降獻城。渡過了長江天塹,或許朱允炆這時才真正意識到幾乎沒有翻盤的希望了,便兩次派使者與朱棣談判,條件還是割地,朱棣以“割地無名,只要奸臣”為由拒絕。到了這個節骨眼,朱允炆就算想把黃子澄、齊泰給朱棣以換取安寧也做不到了,此前朱允炆派二人外出募兵,此刻並不在南京城。

朱棣兵臨南京城下時,之前給朱棣送兵又送糧的大慈善家李景隆再度登場,改變了整個大明朝的歷史。他與谷王朱橞打開了金川門,南京城不攻自破。歷時四年的“靖難之役”以燕王朱棣的勝利而告終。

“靖難之役”是明朝歷史上第一場皇帝和藩王之間的戰役。這場戰爭雖是因朱允炆削藩引起的,但是如若不削藩,雄才偉略的朱棣還會不會反,誰都不敢下定論。“靖難之役”帶來的結果是最高統治權的交替,於民有利的是,朱棣是個偉大的帝王,南下安南、五徵漠北,修《永樂大典》,疏通大運河、遷都北京,派鄭和下西洋……這一系列的舉措,證明了朱棣是一代明君,也極大影響了此後二百多年明朝政治、思想的走向。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