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寧夏人自己的歷史——興慶府的由來

由 頤和大有 發表于 人文2022-05-06
簡介興靈地區(今寧夏平原)地處黃河沖積平原,滔滔河水灌溉著兩岸萬頃良田,西夏立國後,繼承了歷代人民開發水利、引黃灌溉的優良傳統,疏浚灌溉渠道,制定水利法規,使灌區農業生產快速穩步發展,保證了都城興慶府的糧食供給

阻山帶河是成語嗎

鹹平五年(1002年)十一月,李繼遷親率大軍向河西進攻,攻陷涼州,吐蕃六穀部首領潘羅支假裝投降李繼遷,暗中卻乘其不備,集合吐蕃各部數萬人,向李繼遷發動了突然突擊。李繼遷倉促應戰,身中流矢,兵敗逃回靈州。宋景德元年(1004年)正月,舊傷復發的李繼遷卒,其子李德明繼位。

寧夏人自己的歷史——興慶府的由來

李德明,字阿移,母親是党項大族野利氏,生於宋太平興國六年(981年)。據說李繼遷死前流著眼淚對兒子德明說:“宋朝強大,你繼位後,千萬不要夜郎自大,與宋朝輕易開戰,党項所佔的

、夏諸州土地貧弱,沒有能力與中原抗衡,你定要向大宋稱臣,以獲得朝廷的封賞。這樣我們就可以騰出手來,攻打西邊的吐蕃與回鶻,吐蕃、回鶻勢力分散,各自為政,正是我黨項健兒用武之地。你應該真心誠意地向大宋稱臣,如果一次上表朝廷不同意,那就連續多次上表,直到朝廷答應和議為止。”李繼遷臨終時一反常態,要兒子德明依附宋朝,是因為他清楚地看到自己死後西夏將面臨著“國危子弱”的局面,如果處理不好,他確立的向西發展攻取河西的戰略不但不能實現,而且有可能被宋朝利用吐蕃夾擊西夏的“以夷制夷”方略打敗。因此,德明的首要任務是和好宋朝,全力用兵西涼吐蕃和甘州回鶻,打破宋朝“以夷制夷”方略。

寧夏人自己的歷史——興慶府的由來

宋景德元年(1004年),遼朝向宋朝發起規模最大的攻勢,邊報十萬火急。王若提出遷都江南,陳堯叟主張皇帝入蜀避難,宰相寇準主張御駕親征,宋軍士氣大振,遼朝主帥蕭達凜被冷箭射死,遼不敢戀戰,和宋朝簽訂“澶淵之盟”。宋遼“澶淵之盟”的訂立,給宋、遼、夏三角關係帶來了深刻的影響。李德明和謀士張浦見請和的時機成熟,於是派牙將王旻捧著請和表,攜帶貢品,赴開封求和。宋真宗見到西夏的使臣,心中很是高興。他賜給王旻錦袍、銀帶,好好地招待了一番,隨後又派使臣帶著詔書,前往西夏答禮。

寧夏人自己的歷史——興慶府的由來

一天,李德明離開西平府,到西邊賀蘭山腳下的懷遠鎮一帶打獵消遣,李德明抬眼望去,只見賀蘭山像一條巨龍般橫亙在懷遠鎮西側,黃河則像一條玉帶般圍繞著懷遠鎮城緩緩東流,正是一塊阻山帶河、依山傍水的絕佳勝地。李德明不禁被這塊土地深深地吸引住了,他縱馬賓士在這片廣闊的田野上,懷遠鎮西有賀蘭

山固

,東有黃河天險,北有大漠,南有蕭關,這裡不正是自己夢寐以求的建都之所嗎?

李德明任命了一個叫賀承珍的大臣負責修築新都城。經過十幾年的艱辛修建,到1020年,新的都城終於修築好了,李德明將新都城改稱興州,寓意著興旺發達。定都懷遠鎮、重修興州城是西夏開國初期的一件大事,城市建設工程是相當龐大的。經過十餘年,城池宮室才初具規模。李德明的兒子元昊繼位後,又大興土木,在原來宮室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建,並改興州為興慶府,在賀蘭山滾鐘口等地修建避暑宮殿,逶迤數里,亭榭臺池都非常豪華壯麗。城內外各項設施進一步充實完備了。

寧夏人自己的歷史——興慶府的由來

西夏定都興慶府,比較好地照顧到了軍事防禦和經濟保障,這應該說是西夏國長久的重要原因,從軍事防禦的角度來看,都城是國防保衛的最終物件。興慶府西北有賀蘭山天險,“黃河繞其東南,西平為其障蔽”,有著優越的軍事地理形勢。1081年,宋朝發動了規模空前的五路大軍進攻,計劃經靈州渡過黃河,直搗興慶府,一舉消滅西夏,但被擋在靈州城下,沒能再前進一步。由於興慶府易守難攻,安全有一定的保障,這樣就使得西夏將更多的兵力投入到邊防。在全國50多萬軍隊中,都城興慶府只駐,7萬人,佔七分之一,如果加上駐守靈州與賀蘭山的十萬人,也只有三分之一。打仗的時候興靈州地區的守軍還能隨時調往前線,保證了前線作戰的需要;從經濟保障的角度看,歷朝歷代的都城都要考慮經濟保障能力。隋唐以前,經濟重心在關中,因漢、唐等朝建都長安。以後隨著經濟重心的東南移,五代的梁、晉、漢、周以及北宋只好把都城建在汴京開封。宋初曾討論過遷都長安或洛陽,但因經濟保障問題,不了了之。

寧夏人自己的歷史——興慶府的由來

興靈地區(今寧夏平原)地處黃河沖積平原,滔滔河水灌溉著兩岸萬頃良田,西夏立國後,繼承了歷代人民開發水利、引黃灌溉的優良傳統,疏浚灌溉渠道,制定水利法規,使灌區農業生產快速穩步發展,保證了都城興慶府的糧食供給。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