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老祖宗的這兩句勸世良言,句句入心,教我們遠禍近福

由 琢磨君專欄 發表于 人文2022-05-03
簡介”劉邦又問:“那你呢”韓信回答:“對我來說,當然越多越好”劉邦笑著說:“你帶兵多多益善,怎麼會被我逮住呢

禍至不懼是什麼意思

文章作者:琢磨君

俗話說:“

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當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吃虧受挫後,才真正明白:老祖宗的話確實很受用,非常值得我們牢記在心。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而古人根據生活實踐得出的真理,就更值得我們學習借鑑了。

農村有句俗語叫:“聽人勸,吃飽飯”,我們多聆聽老祖宗的教誨,才能少走彎路。《菜根譚》是明朝人洪應明編寫的一部處世奇書,書中蘊藏在許多做人做事的大道理,對於我們的正心修身、養性、育德,都有著潛移默化的力量。

《菜根譚》中有這兩句勸世良言,句句入心,都是真理,可以教我們遠禍近福。下面我們來一起看一看!

老祖宗的這兩句勸世良言,句句入心,教我們遠禍近福

1、口乃心之門,守口不密,洩盡真機 。——《菜根譚》

釋義:嘴巴是心的大門,如果不能管好自己的嘴,就會洩露心中的秘密;

早在2000多年前,謀聖鬼谷子先生也說“口者,心之門戶也”,他還認為“

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慮、智謀,此皆由門戶出入。故關之矣捭闔,制之以出入。

”一個人的心智都是透過語言來表達,管控住嘴巴,也就管控住了福與禍。

國學大師曾仕強先生曾經說過:“當事情來臨時候,不論好壞,我們首先閉嘴,也就可以較大部分遠離災禍”。

《醒世恆言·卷二十》說:“機不密,禍先行”,機密事洩漏,就會招致禍害。

《醒世恆言·卷二十九》說:“舌為利害本,口是禍福門”,人的利害、禍福,基本上都是由自己的言語決定。

老祖宗的這兩句勸世良言,句句入心,教我們遠禍近福

如果你管不好自己嘴巴,向他人透露你的真實心思,便會使自己處於被動,或者禍從口出,引火燒身。比如說,劉邦把韓信貶為淮陰侯,韓信心中十分不滿,但也無可奈何。劉邦便把韓信召進宮中閒談,讓他評論 一下朝中各個將領的才能,韓信非常不屑地點評了。

劉邦又問韓信:“依你看來,像我能帶多少人馬”

韓信說:“陛下能帶十萬。”

劉邦又問:“那你呢”

韓信回答:“對我來說,當然越多越好”

劉邦笑著說:“你帶兵多多益善,怎麼會被我逮住呢?”

韓信知道自己說錯了話,連忙掩飾說:“陛下雖然帶兵不多,但有駕馭將領的能力啊!”

劉邦透過這次談話,讓韓信說出了自己內心想法,也深刻感受到了韓信的狂妄和居功自傲。沒多久,呂后聯合丞相蕭何,設計處死了韓信,並誅滅其三族。

古人云:“群居受口”,因為言多必失,禍從口出。你搞不清楚誰是真正的敵人,所以還是謹言慎行為上策。

《菜根譚》說:“君子之才華,玉韞 珠藏,不可使人易知“,《處世懸鏡》也說:“藏者盛”。所以,我們牢記老祖宗教誨,守口如瓶,不輕易洩露心中的秘密,則可以遠禍近福!

老祖宗的這兩句勸世良言,句句入心,教我們遠禍近福

2、意乃心之足,防意不嚴,走盡邪蹊。——《菜根譚》

釋義:意念是心的雙腿,如果防範得不夠嚴謹,就會走上邪門歪道。

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最容易胡思亂想,放縱自己的慾望。但是儒家思想提倡“慎獨”,在閒居獨處無人監督之時,更需謹慎從事,自覺遵守各種道德準則。而這也是一個人有道德修養的最高準則。因此,古人說:獨處守心,管控好自己的意念,免得走上邪門歪道。

看一個人是君子還是小人,看他獨處時候的心思,便可知曉!

小人獨自一人時,容易產生一個非分的念頭,非分之想積聚多了就會任意妄為,做出欺騙人的壞事,一步步走上歪門邪道。

君子獨自一人的時候,會產生出真誠的意念,真誠的念頭積聚多了,就會養成處事謹慎的習慣,由此對自己不滿意的德行下功夫匡正。

老祖宗的這兩句勸世良言,句句入心,教我們遠禍近福

《菜根譚》甚至說:“

欲路上事,毋樂其便而姑為染指,一染指便深入萬仞;理路上事,毋憚其難而稍微退步,一退步便遠隔千山。

意思就是說:慾念上的事,不要乘著某種方便而有所染指,一旦進去就會墜入萬丈深淵;義理方面的事,絕不要由於畏懼困難而產生退縮的念頭,一旦退縮就與真理相隔萬水千山。

這段話也是在告誡我們,要隨時隨地管控好自己的心意,要嚴加防範,要不然就會自甘墮落,走上邪門歪道!所以,我們牢記老祖宗的教誨,管控好意念,養成慎獨的習慣,做到問心無愧,對得起天地良心和鬼神的質問,便可以心安理得,身心富足。

老祖宗的這兩句勸世良言,句句入心,教我們遠禍近福

結語:群居守口,管住嘴巴,不隨意洩露自己的秘密;獨處守心,管住意念,不胡思亂想、肆意妄為。做到了這兩點,也就不洩真機,不走邪蹊,實現了真正的“遠禍近福”!

聽人勸吃飽飯,牢記老祖宗的以上兩句告誡,時刻檢點對照自己的言行,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不僅可以加強自身修為,還能積德積福。朋友們,您覺得呢?

琢磨君——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傳播國學經典智慧。

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進步一點!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國學文章,歡迎關注賬號,並在下方點贊、評論、轉發。

文中圖片來自網路,版權屬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 聯絡刪除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