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孫氏義田記

由 五色天花 發表于 人文2022-04-27
簡介孫明,字啟東,泰和縣浮潭人,少年孤苦,性情淳厚剛正,至慈至孝

席豐履厚的上一句是什麼

孫氏義田記

沈衍慶②

——光緒吉安府志、沈衍慶《槐卿遺稿》

孫氏義田記

昔范文正公③義田,千古稱述弗衰,今復於泰和孫氏見之。孫君名明,字啟東④,浮潭村⑤人也。少孤苦,有至性,承母訓,孽孽行善,惟日不足。

有肆一廛(chán,)在楚南,其冢嗣淓⑥席。舊業善居,積歲入贏,寄奉啟東。造橋樑,修道路,一切義舉之需,歷費金數萬。

茲綜會肆存子母得三萬緡,啟東命納其半,置田七百五十餘畝。析畝半為一號,編諸冊,計號五百有奇。族之聚者半千口,其貧不能自贍者,人給一號,許種不許售。生齒添則計口增授,病沒及女出嫁則按號收回。以其餘田,租人儲備,青黃不接時,貸谷接濟。歉歲,公賦代輸之,勿報災。擇族之老成殷厚者主其計,以時出納焉。盜賣者,追繳;溺女嬰者,罪諸官,並追同室田;遊惰荒廢者,罷莫給。事既具,啟東以所議條規陳牒,請予立案垂久。並乞為文,以記曰:“此吾母氏志也。”

餘矍然起敬曰:“有是哉?!善俞大而澤俞遠乎。”今夫之擁田園私妻子,席豐履厚,而族人飢寒轉徙,曾不一動其心者無足算已。其或尺布斗粟偶一施捨,沾沾然有德色,雖士大夫且不免。啟東置產不過中人,列名不過上舍。敝衣菲食,自奉極儉,牽車服賈,寄跡闤闠(huán huì 街市、商業)。非有三公之位,萬鍾之祿也。又非喜聲譽,尚慷慨,有所希冀,激迫而為之也。利人濟物,事事行其心之所安,而其設施又復規模宏遠如此。此不特今人所難,即求之古人,自文正公而外,亦豈多見也哉?

後之人循其條約,而永守焉。戶盡其田,人知力稼,無曠土,無遊民矣。生女者弗敢棄,幼孩無夭札矣。荒歉足以濟,國課足以供,無缺匱之虞,無催呼之擾矣。舉一善,而眾善備焉。

又不知視文正公之義田,其規模異同何如也?啟東力承母志,而其嗣君又能善成,啟東之志,數十年如一日。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亶(dǎn,誠然、實在)其然乎!

聖天子嘉惠元元,激揚義行,樂善好施者,例得聞於朝,敘秩旌閭。啟東生平不求榮,不望報,且不居名譽,餘弗敢援引強飾也。為申牒於郡,批示以垂久遠,並書其實以記之。

(1)出自《道光吉安府志》和沈衍慶《槐卿遺稿》。

(2)沈衍慶,號槐卿,安徽石埭人,道光十五年進士,(道光23-26年,1843-1846年任泰和縣令),清朝名宦。

(3)范文正公:范仲淹,字希文,諡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為其千古佳句。

(4)孫明:字啟東,泰和浮潭人。

(5)浮潭村:今泰和縣沿溪鎮江畔村,也稱江邊,古稱浮潭。

(6)孫淓,字自箕(ji),孫明長子。同治六年被朝廷表彰為“義士”(《清實錄同治朝錄》記載:“是年,旌義士江西等省孫淓等七名”)。

孫氏義田記

譯文:

孫孝子義田記

清•沈衍慶

當年北宋有范仲淹-范文正公義田,千古稱頌不絕,今天,又出現了江西省泰和縣孫氏義田。孫明,字啟東,泰和縣浮潭人,少年孤苦,性情淳厚剛正,至慈至孝。他遵從母親的教誨,繼承母親的志願,堅持每日行善,唯恐不足。

他在湖南有一商鋪,由長子孫淓繼承經營。由於善於經營,每年都有盈餘,並且寄奉回來給啟東。他多用於造橋樑、修道路,這些義善之舉,總共花費了數十萬金。

現在,經商儲存給母、子有三萬兩白銀,孫啟東要求她們拿出一半資金,購買置辦田地七百五十餘畝,每一畝半為一個號,編成冊,共計有五百多號。村族中聚集居住有五百多人,因貧窮不能自給自足的,每人給一號,只許耕種不許出售。有新生兒增加,則按人口給號,病死或女兒出嫁的,按號收回。多餘的田地,租人耕種以儲備,在青黃不接的時候,用於借貸救濟。歉收之年,用於補交國家公糧,不要向政府報災。選擇村族中老成厚道的人來管理這件事,並做好出納工作。倒賣田地的,要追繳回來;溺死女嬰的,要送官府處罰,並追回田地。遊手好閒、懶惰的,不能給田地。事情規劃好後,孫啟東把所議條規條文,進行立案永久儲存,並寫文記下來,說“這是我母親的心願和志向。”

我聽聞這事後肅然起敬,說“還有這樣的事啊?!做善事越大而受到的恩澤一定會越久遠!”今天,擁有田園私產,擁有多妻妾多子女的人不少,他們錦衣玉食,但是同族的人飢寒交迫,輾轉遷徙,無動於衷的人,數不勝數。或者偶爾施捨一尺布一斗米,就沾沾自喜,有些士大夫也不能免俗。啟東擁有資產不過中等人,名也列不上出仕做官的人。他節衣縮食,生活簡樸,拉車經商,輾轉在市場中打拼。他沒有三公高位,不享有萬鍾俸祿,又不喜歡讚譽的名聲,不崇尚慷慨的名氣,更不因為有所圖,而激迫做這些事。他只是覺得救濟人接濟事,只要事事做到心安理得就好。但是他做的設施和規模又那麼宏大,這樣的事情,要求於今天的人也有點勉為其難,即使要求於古人,自范仲淹以外,也真是不多見。

後輩遵循他的條約,永遠守護。家家努力耕種,人人勤奮勞作。沒有荒廢的土地,沒有懶惰的遊民。生女嬰的也不敢拋棄,幼小的孩子也沒有夭折。歉收的年份也足以救濟,上交國家的公糧也足以供起,沒有缺乏的憂慮,也沒有催繳的騷擾,真是行一善而成多善啊!

不知道當年范仲淹義田,規模有多大?孫啟東繼承母親的志願,他的子孫又能善作善成。啟東的志向,數十年如一日。《詩經》說:“孝順子孫層出不窮,上天永遠恩賜福祉。”確實是這樣啊!

皇恩浩蕩,弘揚義行。樂善好施的人,照慣例要公佈於朝廷內外,評功論獎,光耀門第。啟東生平不求榮華,不望報答,也不居功邀名,我也不好強行推薦表彰。為此,本縣特向吉安府報告,以便批示永遠流傳於後世,特此為記。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