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讀《道德經》大道廢有仁義;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由 讀國學的潛思理 發表于 人文2022-04-14
簡介面對忽必烈,文天祥也是毫不屈服,並說忠臣不事二主,現在自己的願望只求一死

迎刃而什麼

原文

大道廢,有仁義;

慧智出,有大偽;

六親不和,有孝慈;

國家昏亂,有忠臣。

解釋

大道被廢棄了,才提倡仁義。

智謀機巧出現了,才會產生狡詐虛偽。

六親不和了,才提倡孝慈。

國家動盪不安了,才出現忠臣。

大道廢,有仁義;

按照老子的說法,有“道”的時候,就可以不用去管“德”,“道”沒有了就得提倡“德”,“德”沒有了就得用“法”。

“大道廢,有仁義”。

現在大道被廢棄,所以大家開始提倡仁義

。孔孟的仁義沒人欣賞了,所以韓非子開始提倡法。春秋時期吳公子季札的故事可以很好地說明這個道理。

讀《道德經》大道廢有仁義;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季札是春秋時吳國王室成員,因受封於延陵一代,又稱“延陵季子”。他的祖先泰伯,曾經被孔子讚美為“至德”之人。泰伯本是周朝王位繼承人,但太王,有意傳位給幼子季歷以及孫子昌。於是泰伯就主動把王位讓了出來,自己則以採藥為名,逃到荒蕪的荊蠻之地,建立了吳國。數代之後,壽夢繼承了吳國王位。他的四個兒子當中,以四子季札最有德行。

季札重信義。一次途經徐國時,徐國的國君非常羨慕季札佩帶的寶劍,但難於啟齒相求,季札因自己還要遍訪列國,當時未便相贈。待他出使歸來,再經徐國時,徐君已死,季札慨然解下佩劍,掛在徐君墓旁的松樹上。侍從不解,他說:“我內心早已答應把寶劍送給徐君,難道能因徐君死了就可以違揹我的心願嗎?”此事傳為千古美談。

季札之仁義,是其天性使然,本不需要藉助“大道廢”而彰顯,但在春秋“禮崩樂壞”、“大道既廢”的背景下,其仁心義行才更彰明顯著,更反襯出其所處時代的人心不古。

慧智出,有大偽;

當領導者用各種智慧去管理企業的時候,就很危險了。這種境界的危險在於,

如果領導者內心是好的還可以,但是如果這領導者心懷叵測的話,那就容易出大問題

偽君子和良臣都是有智慧的人,如何去辨別確需要時間去驗證。“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現在我們都知道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當時很多人認為他就是搶周成王的位置,就是奸臣。王莽當初沒有篡位的時候,禮賢下士,所有的事情做得都非常的妥當,結果篡完權大家才知道他是一個什麼人。

讀《道德經》大道廢有仁義;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王莽本來是外戚,在篡權當皇帝之前,王莽那偽裝技巧了不得,這個人很有智慧和學問,所以能把自己偽裝成一個特別高尚、謙恭儉讓、禮賢下士的人,對大家都特別客氣。

一有災荒發生,王莽就主動捐錢賑濟百姓,結果其他大臣也都跟著捐錢,做得非常好。自己兒子犯法了,就大義滅親把兒子殺了,然後讓人把這些事蹟寫成文章,讓各地的官吏、百姓去傳誦,把它當作跟《孝經》一樣的經典來教化百姓。

當時大家都認為,這王莽簡直是周公再世,太賢德了。王莽當政以後,馬上野心暴露,開始四處征討,勞民傷財。到處都有人人相食的慘劇,再加上蝗災、水災、旱災,等等,民不聊生。最終大家揭竿而起,推翻了王莽的統治。

王莽就是個非常典型的擅於偽裝自己的人,他並不是按照規律去做事的,而是用智慧來偽裝自己,矇蔽百姓,這種偽裝就是在智慧的運作下才產生的。

六親不和,有孝慈;

“六親”,六種至親,即父、母、兄、弟、妻、子。老子認為,

當社會開始提倡大家孝順,講孝慈的時候,說明這個社會已經開始六親不和了

好比說喝水,醫學工作者對此就很講究,認為您不能等到口渴的時候再喝水,因為從缺水到發出訊號,再到您感覺口渴這個過程,實際身體已經缺水了,這種狀態時喝水又容易喝多,肚子反而脹了。

科學的做法是平時沒事就喝點兒水,儘量別讓自己進入口渴的狀態

讀《道德經》大道廢有仁義;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連續劇《人世間》有一幕說明了家庭和睦相處是多麼的重要。

周志剛外出多年,兒子周秉昆始終沒有聯絡過他,沒寫過一封信。周志剛回家第一晚和周秉昆躺在床上閒聊,他質問兒子為什麼不僅不聯絡自己,還在別人面前說他勢利。

面對父親的指責,周秉昆突然情緒失控,對著父親咆哮著說了一句:“都是一個爹一媽生的,都是一爹一媽養的,就我沒出息。”從小到大,周志剛都拿周秉昆和老大老二比較,嘲諷他考試倒數第一名,而老大老二一直都是“別人家的孩子”,先後都考上了北大。後來,老大老二離家各奔前程,周秉昆留在家裡照顧生病的母親。

周志剛並沒有感受到兒子對家庭的付出,反而出口傷人說:“你養著生病的媽,帶著姐姐的孩子,那是你爹我給你的臺階。就算沒有這些拖累,就你那成績,年年倒數,能考上大學嗎?”

在周志剛心裡,小兒子一無是處,只配在家伺候老人、看孩子。其實,人老了以後,孩子再優秀,也是別人家的孩子。只有心中有愛,才能像周秉昆那樣願意服侍老人,照顧老人。

國家昏亂,有忠臣。

“大道廢,有仁義;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是按照修身、齊家、治國的順序講的。

當國家陷於混亂的時候,忠臣就出現了。因為

當一個國家裡所有的管理者都各司其位,都能夠兢兢業業地工作,就不需要宣揚誰是忠臣。如果開始宣揚某某某是忠臣時,說明國家已經出問題了

讀《道德經》大道廢有仁義;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去看看歷史就會發現,忠臣往往都出現在一個混亂的時代,比如文天祥。

文天祥是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學家,抗元名臣,民族英雄 。宋理宗1256年,文天祥中進士第一,成為狀元。掌理軍器監兼權直學士院,後又因為斥責宦官董宋臣,譏諷權相賈似道被貶三十七歲時自請致仕。

1275年,元軍南下攻宋,面對國家的危難時刻,文天祥自願地用自己家的財產當作是軍費來支援部隊的建設發展。他招募士卒勤王,被任命為浙西、江東制置使兼知平江府。他曾帶領宋朝軍隊打過多次勝仗,得知部下羅開禮敗死的訊息還為其穿上了喪服。

1279年,帶領南宋軍隊在廣東海豐對抗元軍的文天祥在五坡嶺被俘。在今天的海豐縣還有一座亭子,名叫“方飯亭”,用來紀念在這裡被俘文天祥和南宋士兵們,在亭子上還有一副對聯“一飯千秋人不死,五坡萬古宋長存”。被元軍俘虜後的文天祥,被元軍從海路押到崖山,在去崖山的路上,有一片海名叫伶仃洋,文天祥就是在寫下了這首千古名詩。

《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後來文天祥在監獄裡呆了三年,完成了流傳千古的《正氣歌》。節選兩句。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

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

元世祖忽必烈親自出馬,最後一次勸降文天祥。面對忽必烈,文天祥也是毫不屈服,並說忠臣不事二主,現在自己的願望只求一死。

文天祥的一生肝膽正義,為國家奔忙著,他在面對國家危亡之際,挺身而出,儘管他知道結局是悲劇性的,但是他願意以一己之力挽救危局。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