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讀書筆記」如椽大筆著春秋——《司馬遷全傳》讀後感

由 鬱松寒 發表于 人文2022-04-01
簡介《史記》的一百三十個篇目分“本紀”(按年月記述帝王的興亡政事)“表”(相當於簡明大事記)“書”(社會經濟、文物制度、風尚習俗、山川水利等)“世家”(諸侯與名人的家譜)“列傳”(這個是司馬遷的創舉,記述了各個階層的人物,並透過他們多角度展現歷

如椽大筆怎麼讀音是什麼意思

司馬遷,夏陽人(今陝西韓城市),西漢偉大的歷史學家、文學家與思想家,因著述《太史公書》(後世稱為《史記》)而蜚聲中外。這是我在讀《司馬遷全傳》以前的膚淺認知。讀完了《全傳》一書,我深為自己的孤陋寡聞而羞赧,也為自己的淺嘗輒止而汗顏。

一,我重新認識到《史記》對於中華民族的重大意義。

我們常常說,“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這都是因為有了《史記》這部偉大著作!在司馬遷之前,雖然曾經有過無數的仁人志士渴望著疏浚歷史的長河,可是,他們都只能零打碎敲其中的一段。比如,《尚書》只是記錄了虞夏商周統治者對某個事件的訓辭誓詞;《春秋》相傳為孔子所著,只是相當於周朝禮崩之後各個諸侯國的新聞簡報;《左傳》幾乎是《春秋》的重複延續;而《戰國策》是幾近華夏混戰時期風雲人物發表政見的講稿集……只有《太史公書》把這些零星的區段有效銜接,自頭到尾徹底進行清理,從而成為中華民族瞭望民族發源壯大的視窗。毫不誇張地說,如果沒有司馬遷和他的《史記》,今天的華夏子孫要想尋找我們民族靈魂的故鄉,將極其困難!也就是說,我們不知道或者說不清我們這個民族從哪裡來!

二,《史記》不僅僅是一部歷史鉅著,而且也是文學明珠。

《史記》共計52萬字。需要提醒的是,這是用文言文寫成的。換言之,如果用今天的白話文翻譯過來,無疑得數百萬字。它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把數千年的中華文明史梳理得允當分明、清晰可辨,拉開了二十五史的大幕,成為炎黃子孫尋找民族圖騰與靈魂的捷徑,而且也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皇皇五十二萬餘言,司馬遷用精煉優美的語言與文體,囊括了無限豐富的歷史和思想內容,代表了漢代文學的最高成就。《史記》的一百三十個篇目分“本紀”(按年月記述帝王的興亡政事)“表”(相當於簡明大事記)“書”(社會經濟、文物制度、風尚習俗、山川水利等)“世家”(諸侯與名人的家譜)“列傳”(這個是司馬遷的創舉,記述了各個階層的人物,並透過他們多角度展現歷史全貌),在他的筆下,人物活靈活現,栩栩如生,歷史不再是乾巴巴的文字記錄,成為絢爛多彩的巨幅立體圖景!

三,一部偉大的著作,從寫作的角度審視,來源於“破萬卷書,行萬里路”。

千百年來,破萬卷書,行萬里路,是多少讀書人的夢想。然而,自古至今,受各種客觀主觀方方面面的制約,真正能美夢成真者只是極少數。比如,要破萬卷書,首先要有萬卷書可讀,而且要有大量讀書的時間與精力。作為平民布衣,整日裡需要為“稻粱謀”,為生計而奔波發愁,還怎麼圓“破萬卷”的讀書夢?!而司馬遷,恰恰有了這樣的機遇與條件。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是漢武帝時期的史官。司馬遷從小深受家庭薰陶,接觸了大量的皇家藏書,博聞強記,博覽群書,為他後來著述《太史公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父親司馬談也許早就存心要司馬遷“子承父業”,每每跟從皇帝出巡都要帶上他。正是在跟隨漢武帝到山東泰山封禪的路上,當走到洛陽附近時,司馬談不幸染疾不治,臨終囑託兒子,要完成他的一樁夙願,寫一部史書,像大禹治水那樣,將歷史梳理得明明白白。司馬遷含淚答應了父親的囑咐。

司馬遷在通覽前人的史料史書中,有大量的記述相互矛盾,讓人霧裡看花,撲朔迷離。於是,他決定要親自實地走訪察問。在其牽涉到李陵案之前,他走遍了包括吳越在內的諸侯國的山山水水。每到一地,他仔細勘察,問詢當地老者,去偽存真,去蕪存菁,做了大量的筆記。這都為其後來的寫作奠定了基礎條件。這也是在《史記》的字裡行間,為什麼歷史那麼清澈見底,一個個人物那麼生動傳神!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但願,我們每一個寫作者都能從《史記》的寫作中得到啟迪,努力擴大自己的閱讀,力爭多出去走走,開闊眼界與心胸。唯此,才能寫出縱橫捭闔、氣象萬千的大作。

四,司馬遷用自己的一生昭示著後人:如何對待生與死。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司馬遷是個正直的人,因為李陵辯護而惹怒了漢武帝遭受宮刑。後來的史實證明,這是一樁冤案暫且不論。眾所周知,七尺男兒受到宮刑,本來就是奇恥大辱,而在封建社會里,人們還把這作為辱沒祖先之恥(這也是司馬遷生前已交代後人要另葬,不入家族墳墓的原因)。

司馬遷不是貪生怕死之輩,如果是,他也不會冒天下之大不韙犯言直諫,惹禍上身。他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宮刑,不僅僅是對身體的摧殘,更是對心靈的戕害,也是對人格的蹂躪,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更是生不如死!然而,為了父親的囑託,為了未酬的壯志,為了未竟的事業,為了心中的夢想,他選擇了隱忍苟活。臨難一死,固然爽快,忍辱求生,何其英勇!正是這種堅定的信仰與信念,他在獄中昏暗的燈光下,與時間賽跑,與命運抗爭,奮筆疾書,剛正不阿,秉筆春秋,微言大義,最終勞其一生,用十四年時間完成血淚之作《太史公書》,矗立一座巍巍豐碑!

四年前,筆者曾有幸去過黃河右岸的司馬坡。坡上長眠著這位讓人高山仰止的偉人。登上龍亭原,拜謁司馬遷墓祠,向東眺望滔滔黃河,波瀾壯闊,不由心潮湧動:千百年來,司馬遷的靈魂一直都陪伴著中華民族。他的浩然正氣與奮發精神,如同他腳下的這條大河,浩浩蕩蕩,奔流不息!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