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解讀《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由 姑必 發表于 人文2021-06-02
簡介老子認為,擁有最高德行的人就如同水一樣,具有寬廣的胸懷、謙遜的品格、與世無爭的情操、寬厚誠實的作風,這些最接近大道的本質,是人類最應效仿的德行

上善若水善利萬物而爭是誰所說

解讀《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本章為老子易性章,即道德經第八章,老子用水性來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認為他們的品格像水那樣,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潤萬物而不與之爭。最完善的人格也應該具有這樣的心態與行為,不但做有利於眾人的事情而不與之爭,而且還願意去眾人不願去的地方,願意做別人不願做的事情。還可以忍辱負重,任勞任怨,能盡其所能地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而不會與別人爭功、爭名、爭利,這就是老子“善利萬物而不爭”的著名思想。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譯文

道德高尚的人像水一樣。水具有施利於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的美質,安然於眾人所厭棄的低窪之處,所以說它的行為是很接近道的準則。安居於很卑下的地位,思想深邃幽遠,交往仁慈關愛,言語真實坦誠,為政清淨廉明,做事德才兼備,行為擇時而動。正因為他與世無爭,所以沒有災禍。

解讀《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通解

人每天都要喝水來滿足身體的需要,離開水人就無法生存。不光是人,自然界的所有生物都離不開水,水是生命之源。水無色無味,又無狀,用什麼形狀的容器裝它,它就呈什麼形狀。它生性溫柔,像一個柔弱無比的少女,羞澀柔韌而又隨遇而安。用水壩攔它,它就靜止不動;用利斧砍它,它就默默承受,而不會受傷流血;將它無情地拋棄到空中,它會凝成水珠圓潤地飄灑到地上,而不會摔得頭破血流。它善於變化以保全自己的性命:它遇冷凝結成冰,遇熱變成氣體,遇水合二為一,遇風翻滾成浪花朵朵……不管以什麼形式出現,它始終保持著自己的溫柔。它雖然看起來很渺小,但它成就了江河的浩瀚,所有這些還不足以說明它的特質。無論身處多麼顯貴的高位,它都會謙卑地向下流淌,這一點和人類恰好相反,人是鍾情於高處的,人人都往高處走,所以難免有競爭,有競爭就有爭鬥,有爭鬥就會有人受傷,甚至亡命。水比人明智,它甘居下位,滋潤萬物而不居功自傲,清淨無為,而又無所不為。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水的力量是巨大的,當人們違背自然規律時,它就會顯示出自己的威力。歷史上發生的洪澇災害都是水與人類不良行為的無聲對抗。水和大道十分相像:大道無形,大道柔軟,不與宇宙萬物相違逆;大道生養萬物,但不與萬物爭高下,不求萬物的報答;大道謙遜,不居功自傲。大道具有很大的威力,它會令那些理解它的人內心平靜如水,摒棄了雜亂和煩躁,內心充實,而沒有了煩惱和憂愁。和大道同步而行的人心境平和,物我兩忘。

老子認為,擁有最高德行的人就如同水一樣,具有寬廣的胸懷、謙遜的品格、與世無爭的情操、寬厚誠實的作風,這些最接近大道的本質,是人類最應效仿的德行。具體地講也就是心胸要像水淵一樣,寬廣無邊、清湛悠然;要像水的流勢一樣,謙虛卑下,不可處處與人爭高低,要擇地而居。對人要親切自然,以誠相待,老實厚道,寧願被人欺也決不欺人。為人處世重諾守信,如同潮汐一般,起落守時。

老子在《道德經》中多次提到水,他把水作為人格的最高寫照和完美表達。他諄諄告誡世人言談舉止要流水行雲,循循善誘、悠然灑脫。對於統治者,施政時要像水一樣,要採取低姿態,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慢慢深入人心,要用懷柔政策,以柔克剛,而不是採用強硬措施逼民就範。水是有靈性的,它懂得遵循自然,順勢而為,決不與人相爭,這樣既成全了別人也保全了自己,因而也就不會遭到他人的怨恨和嫉妒。人類一旦擁有了像水一樣的品格,就能助人而自樂,與世無爭,日子過得恬淡自然,就能避免與人發生矛盾衝突,就能免去患得患失的精神折磨,等等。做到了如水的品格,就能與大道協調一致,就會免去紛爭、免去紛擾、免去痛苦、免去煩惱,就能過得逍遙自在,賽似天神。

解讀《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謝謝收看!我是一位旅遊文化與科技領域的創業家,熱愛中國歷史文化,酷愛老子《道德經》,如對此章有不同的理解,歡迎在留言區評論,也歡迎私信交流探討!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