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淮南首叛:王凌謀立曹彪的始末猜想

由 胖咪談三國 發表于 人文2022-03-15
簡介——《魏書 王凌傳》聯絡曹彪曾擔任過白馬王,而王凌、令狐愚曾先後擔任過兗州刺史的記載看,王凌舅甥與曹彪真正的來往時間,很可能遠遠早於嘉平年間

真龍天子下世有何預兆

魏嘉平三年(251),太尉王凌謀立楚王曹彪,事洩自殺,夷三族。

王凌在淮南地區掀起的這次叛亂,即淮南三叛之濫觴,相關記載見於《魏書》、《晉書》,事件始末比較清晰,但事前準備工作的相關記載,卻頗多舛謬之處。

其中最反常者,便是王凌與曹彪串謀的地點。

王凌時任徵東將軍,都督揚州軍事;曹彪封地在楚,即漢之九江郡、魏之淮南郡。

(曹)彪乃自殺。妃及諸子皆免為庶人……(楚)國除,為淮南郡。——《魏書 曹彪傳》

以常理而論,二人的接觸地點應該就在淮南,因為距離很近。但《王凌傳》卻記載二人的接觸地點是在兗州東郡的白馬縣,委實令人迷惑。

兗州暗含了另一處線索,即曹彪曾擔任過白馬王,而王凌及其同謀令狐愚,又曾先後擔任過兗州刺史。如果《王凌傳》的相關記載是陳壽留下的曲筆,那麼王凌、令狐愚、曹彪三人的接觸時間,有可能遠遠早於魏嘉平三年。

本文想就王凌謀立曹彪的問題,分析其時代背景與事件邏輯。

本文共 5000 字,閱讀需 10 分鐘

① 王凌、令狐愚、曹彪的駐地問題

按《王凌傳》記載,傳主在魏文、魏明、齊王三朝分別擔任過兗州、青州、揚州、豫州四州刺史,長期活躍在曹魏東南一線。

正始初年(240),王凌開始專統淮南,“為徵東將軍,假節都督揚州諸軍事”,謀立楚王的契機,也由此而始。

正始初,為徵東將軍,假節都督揚州諸軍事。——《魏書 王凌傳》

曹魏的揚州刺史治所設在淮南郡壽春縣。王凌、毌丘儉、諸葛誕等人發動淮南三叛時,均是從壽春起兵。

王凌起兵後“西至項縣”,後來毌丘儉的進兵路線亦是如此。而王凌自殺後,司馬懿“遂至壽春”。

(王)凌至項,飲藥死。宣王遂至壽春。——《魏書 王凌傳》

(毌丘)儉、(文)欽自將五六萬眾渡淮,西至項。——《魏書 毌丘儉傳》

令狐愚是王凌的外甥兼同黨,當時擔任兗州刺史,死於謀反前夜。但令狐愚的駐地卻並不在兗州,而在楚國平阿縣(楚國即淮南),與王凌共相首尾。

是時,凌外甥令狐愚以才能為兗州刺史,屯平阿。舅甥並典兵,專淮南之重。——《魏書 王凌傳》

淮南首叛:王凌謀立曹彪的始末猜想

王凌舅甥並典兵,專淮南之重

按照清末學者盧弼的意見,令狐愚以兗州刺史身份駐兵揚州,大概是“協守淮南”,然而這實際引起了更大的問題。

最大的問題,便是曹彪的屯駐地點。

謀反事發時,曹彪是楚王,楚國即揚州淮南。換言之,嘉平年間(249-254),曹彪與王凌、令狐愚三人同在淮南,按理應是在當地商議謀反之事。

(太和)六年,(曹彪)改封楚……嘉平元年,兗州刺史令狐愚與太尉王凌謀迎彪都許昌。——《魏書 曹彪傳》

然而《王凌傳》卻記載,令狐愚在嘉平元年(249)九月,派遣使者“至白馬,與彪相問往來”。

嘉平元年九月,愚遣將張式至白馬,與彪相問往來。——《魏書 王凌傳》

此處記載與當時的實際情況嚴重衝突。因為白馬縣在兗州東郡,而王凌、令狐愚、曹彪當時都在揚州楚國。

曹彪確實曾做過一任白馬王,但那是黃初七年(226)的事情。魏太和六年(232),曹彪便被改封於楚,直至死去(251)。

(黃初)七年,徙封白馬。太和五年冬,朝京都。六年,改封楚。——《魏書 曹彪傳》

因此,王凌與令狐愚,絕無可能在嘉平元年(249)派人到兗州去聯絡曹彪,因為曹彪當時根本不在兗州,而在揚州。

按《王凌傳》的描述,令狐愚的死亡時間大約在嘉平元年(249)年底、嘉平二年(250)年初。而令狐愚在同年九月、十一月派遣了一個叫張式的使者兩次與曹彪通謀,從熟稔程度上看,很難想象這是他與曹彪首次遣使往來。

嘉平元年九月,(令狐)愚遣將張式至白馬,與(曹)彪相問往來……其十一月,愚復遣式詣彪。——《魏書 王凌傳》

聯絡曹彪曾擔任過白馬王,而王凌、令狐愚曾先後擔任過兗州刺史的記載看,王凌舅甥與曹彪真正的來往時間,很可能遠遠早於嘉平年間。

② 王凌舅甥與曹彪的往來時間推斷

按《朱建平傳》記載,“曹彪封楚王,年五十七,坐與王凌通謀,賜死”。可知曹彪的生年當在東漢興平二年(195)。

按《王凌傳》引《魏略》記載,王凌自殺前曾說“行年八十,身名並滅邪”,可知王凌卒年七十九,生年當在東漢建寧四年(172),比曹彪年長二十三歲。

令狐愚生年無載,卒於魏嘉平元年或二年(249-250)。以行輩推斷,他既然是王凌的外甥,應該與曹彪年齡相似。

按《王凌傳》記載,傳主在“文帝踐阼”(220)之後擔任兗州刺史,黃初三年(222)轉任青州刺史,太和二年(228)又轉揚州、豫州刺史,曹叡死後(239),王凌遷徵東將軍,都督揚州軍務,其任官地點基本集中在東南一線。

文帝踐阼,拜(王凌)散騎常侍,出為兗州刺史……轉在青州……仍徙為揚、豫州刺史,鹹得軍民之歡心。——《魏書 王凌傳》

淮南首叛:王凌謀立曹彪的始末猜想

文帝踐祚,王凌出為兗州刺史

曹彪在黃初二年(221)封汝陽公,三年(222)封弋陽王,兩地都在豫州汝南郡,五年(224)改封揚州淮南壽春,七年(226)又封兗州東郡白馬,太和二年(232)封楚王,再入揚州。

三年,封弋陽王。其年徙封吳王。五年,改封壽春縣。七年,徙封白馬。太和五年冬,朝京都。六年,改封楚。——《魏書 曹彪傳》

從封地來看,曹彪在文、明兩朝基本也在兗州、豫州、揚州一帶遷徙,與王凌的任官軌跡多有重合之處。

照此推斷,王凌與曹彪的往來,很有可能在文帝、明帝時期便已經開始,只不過當時未必涉及到勸進、謀反等細節問題。

至於令狐愚,出任兗州刺史的時間較晚,已經在正始年間(240-249)。按令狐愚屯駐平阿縣來看,他似乎並未赴兗州赴任,而是始終呆在揚州淮南。

正始中,(令狐愚)為曹爽長史,後出為兗州刺史。——王沈《魏書》

至於曹彪,早在太和六年(232)便封為楚王,自此未再有遷徙記載,一直在楚國呆到了嘉平三年(251),直至謀反事發。

從潛在的關係上看,在與曹彪的串謀事件中,王凌應該是居於主導地位的,至於令狐愚則是王凌的附庸。

《魏略》記載,令狐愚與曹彪交往時,曾引用兗州地方的諺語,含蓄地向曹彪勸進。諺語稱“白馬素羈西南馳,其誰乘者朱虎騎”,曹彪小字朱虎,而白馬縣又曾是曹彪的封地。

初東郡有訛言云:“白馬河出妖馬,夜過官牧邊鳴呼,眾馬皆應,明日見其跡,大如斛,行數里,還入河中。”又有謠言:“白馬素羈西南馳,其誰乘者朱虎騎。”楚王小字朱虎,故愚與王淩陰謀立楚王。——《魏略》

淮南首叛:王凌謀立曹彪的始末猜想

白馬素羈西南馳,其誰乘者朱虎騎

按曹彪早在太和六年(232)便離開兗州,而令狐愚擔任兗州刺史已在正始年間(240-249),那麼這番諺語有可能來自王凌授意,透過令狐愚之口,傳入曹彪耳中。畢竟王凌在黃初年間曾擔任過兗州刺史,對地方民俗頗有了解。

《魏略》記載“令狐愚聞楚王彪有智勇”,從歷史背景推斷,令狐愚聽聞到的這番言論,很有可能便是源自王凌之口。

愚聞楚王彪有智勇。——《魏略》

③ 曹彪參與謀反的動機

曹彪與王凌等人交往的時間上限雖然難以定論,但他正式參與謀反時(251)已經整整五十七歲,在漢魏之世無疑屬於高壽老者,因此他的謀反動機也便值得略析一二。

曹彪在不惑之年,冒天下之大不韙悍然稱帝,可能與他和魏文、魏明的不睦關係有關。

魏黃初四年(223),曹丕召宗室子弟赴洛陽朝見,任城王曹彰抵達館舍之後無故暴死,震動當時。

四年,(曹彰)朝京都,疾薨於邸。——《魏書 任城威王傳》

按《魏氏春秋》與《世說新語》記載,曹彰是被曹丕隱誅,這一說法與《魏略》、《賈逵傳》的相關記載吻合,可信度較高。

初,彰問璽綬,將有異志,故來朝不即得見。彰忿怒暴薨。——《魏氏春秋》

太祖崩洛陽,逵典喪事。時鄢陵侯彰行越騎將軍,從長安來赴,問逵先王璽綬所在。——《魏書 賈逵傳》

當時一併入京的曹氏宗親,聽聞曹彰死訊,惶恐不安。與曹丕關係不睦的曹植便上表乞罪,這篇表文收錄於《陳思王傳》中,至今猶存。

四年,徙(曹植)封雍丘王。其年,朝京都。上疏曰:臣自抱釁歸藩,刻肌刻骨,追思罪戾,晝分而食,夜分而寢。誠以天罔不可重離,聖恩難可再恃。”——《魏書 陳思王傳》

曹植乞罪之後,得到了曹丕的寬大赦免,允許他返回封國,而曹植臨行前又上表,希望能和白馬王曹彪同路東行,遭到曹丕的斷然回絕。

任城王(曹彰)暴薨。諸王既懷友于之痛。(曹)植及白馬王(曹)彪還國,欲同路東歸,以敘隔闊之思,而監國使者不聽。——《魏氏春秋》

曹植“意毒恨之,憤而成篇”,撰寫了一篇《贈白馬王彪》,其中包含了許多諸如“骨肉”、“憂思”、“離別”之類的詞彙,還有“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的述志之語,抒發自己壯志未酬的感慨。

淮南首叛:王凌謀立曹彪的始末猜想

曹植撰寫《贈白馬王彪》

曹植既然點名要與曹彪同行,說明二人的私交應該是不錯的。至於曹丕拒絕曹植的請求,一方面說明他不放心曹植,另一方面也說明他不放心曹彪。

曹彪的封地在黃初年間(220-226)被連續遷徙五次,在六個不同的州郡中就國(見前文注引),充分證明了在曹丕眼中,曹彪是個不大安分的宗室。

雖然遷徙諸侯王的封地是曹丕、曹叡時代奉行的國策,但曹彪的食邑數量,也遠遠少於趙王曹幹、范陽王曹敏、陳留王曹峻等庶子,側面說明曹彪並不受曹丕的喜愛。

注:景初至正元年間,曹彪食邑三千戶、曹幹五千戶、曹矩三千四百戶、曹峻四千七百戶,見《武文世王公傳》。

另外,在曹操的庶出諸子之中,曹彪的生母孫氏僅僅是“姬”一級,比杜夫人(何晏母)、尹夫人(秦朗母)這種二婚孀婦的級別還要低,因此曹彪雖然在同輩當中年齡較長,列傳順序卻排在了比自己小二十歲的趙王曹幹之後。

孫姬生臨邑殤公子上、楚王彪、剛殤公子勤。——《魏書 武文世王公傳》

裴松之便曾敏銳指出,“如傳以母貴賤為次,不計兄弟之年,故楚王(曹)彪年雖大,傳在(曹)幹後。”

按《魏書 后妃傳》的描述,曹操的後宮制度分為五級:夫人、昭儀、婕妤、容華、美人。曹彪的生母孫姬不在五級之內,或許地位更低。

太祖建國,始命王后,其下五等:有夫人,有昭儀,有婕妤,有容華,有美人。——《魏書 后妃傳》

類似曹彪這種出身卑賤、卻具備年資、具備野心的人物,在慾望的驅使下誤入歧途本不足怪,何況從他交好曹植來看,他應該是對帝位存在覬覦之心的,對曹丕父子應該也不大服氣。

在曹叡死後(239),曹芳這個來路不明的養子,法統遠不及父祖。因此在正始十年(249)曹爽倒臺後,曹彪滋生出更大的覬覦之心也並不奇怪。

明帝無子,養(齊)王及秦王詢;宮省事秘,莫有知其所由來者。——《魏書 齊王紀》

淮南首叛:王凌謀立曹彪的始末猜想

曹芳出身事秘,莫有知其所由來者

當然,有鑑於王凌擁立曹彪(251)是在司馬懿誅殺曹爽之後(249),因此後世學者往往將王凌與司馬懿視作同類,均屬於擁立傀儡、營建家門的權臣,這一看法是有道理的。

④ 小結

王凌、令狐愚選擇與曹彪這個出身較低、年齡較長、野心較高的宗室合作,確實存在一定的邏輯。

可惜王凌千算萬算,也沒有算到司馬懿會抱病親征,因此未及交兵便束手就縛。

不過從結果上看,王凌的叛亂加速了司馬懿的死亡,毌丘儉、文欽的叛亂加速了司馬師的死亡,諸葛誕的叛亂延緩了司馬昭稱帝的步伐,大概也是這些兵變事件的一點積極意義。

在淮南首叛的準備工作中,存在一處明顯的疏漏記載,即王凌、令狐愚與曹彪的串謀地點問題。

實際從歷史背景與任官治所看,王凌、曹彪、令狐愚三人的聯絡地點顯然是在揚州淮南,而非兗州。至於令狐愚引用的兗州民謠,其作用僅僅是用來串聯曹彪的小字“朱虎”與兗州東郡白馬縣之間的潛在關聯,並不能說明曹彪在嘉平元年時仍在兗州。

不過從曹彪的遷徙路徑與王凌的任官州郡而論,二人在魏文、魏明兩朝確實存在交往的可能,只不過當時應該還沒有涉及到稱帝僭號之類的敏感之事。

然而王凌擁立曹彪(251),畢竟稍欠考慮。因為曹彪是曹操的庶子,與曹丕平輩,而當時在位的曹芳,屬於曹丕的孫輩。因此擁立當朝天子的叔祖為新君,很明顯會令郭太后不滿。

郭氏十分貪戀權勢,絕不可能放棄自己的太后之尊。司馬師廢黜曹芳時(254),最初提議擁立彭城王曹據。曹據與曹彪平輩,均屬明帝叔父、齊王叔祖。郭氏聞訊大怒,認為曹據輩分高過自己,會影響其太后身份。

景王又使使者請璽綬。(郭)太后曰:“彭城王(曹據),我之季叔也,今來立,我當何之!且明皇帝(曹叡)當絕嗣乎?”……景王(司馬師)乃更召群臣,以皇太后令示之,乃定迎高貴鄉公(曹髦)。——《魏略》

在此背景下,司馬師不得不改立曹丕之孫、曹霖之子曹髦為帝,這樣才能讓郭太后在名義上和法理上繼續擔任皇帝的嫡母。

換言之,王凌擁立曹彪的行為,很明顯無法兼顧到諸多派系的利益訴求,不僅得罪了司馬懿為首的一眾逆臣,連當朝太后都對此持反對意見,失敗也便不足為怪了。

另外,彼時曹芳尚在,而王凌便改立新君,不臣之跡昭然。南宋學者葉適便批評王凌“其去叛逆幾何”;明代學者王夫之亦表示“王凌可以為魏之忠臣乎?蓋欲為司馬懿而不得也”,可謂一針見血,振聾發聵。

我是胖咪,百家號歷史原創作者。漫談歷史趣聞,專注三國史。從史海沉鉤中的蛛絲馬跡、吉光片羽,來剖析展開背後隱藏的深意。

Thanks for reading。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