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記郭沫若對魯迅的一次仿寫:從《無題》到《又到投筆請纓時》

由 悅華海音 發表于 人文2022-03-11
簡介郭沫若與郭安娜這樣想來,該是因為《又當》不僅對魯詩做了“仿寫”,也對魯迅當年心境進行了“仿寫”

何為投筆請纓

慣於長夜過春時,挈婦將雛鬢有絲。夢裡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

這是魯迅的《無題》。

我們熟悉它,大多應該是因為名篇《為了忘卻的記念》。

我們熟悉它,想必還會熟悉這些句子:

在一個深夜裡,我站在客棧的院子中,周圍是堆著的破爛的什物;人們都睡覺了,連我的女人和孩子。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國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我在悲憤中沉靜下去了,然而積習卻從沉靜中抬起頭來,湊成了這樣的幾句……

1931年,“左聯五烈士”被害,魯迅被迫燒掉了朋友們的舊信件,“挈婦將雛”地躲進了一家小客棧,並在沉痛中寫下這首《無題》。

記郭沫若對魯迅的一次仿寫:從《無題》到《又到投筆請纓時》

六年後的1937年7月24日,離魯迅去世9個月,離七七事變17日,在夜裡,郭沫若寫下了這首詩:

又當投筆請纓時,別婦拋雛斷藕絲。去國十年餘淚血,登舟三宿見旌旗。願將殘骨埋諸夏,哭吐精誠賦此詩。四萬萬人齊蹈勵,同心同德一戎衣。

很明顯,這,是對魯迅《無題》的一次仿寫,專業點叫“步其韻”。

記郭沫若對魯迅的一次仿寫:從《無題》到《又到投筆請纓時》

七七事變後,郭沫若已下定決心回國。島國十年,他成績斐然,文名卓著,且有妻在側,兒女成行,但他還是要回國。

7月25日早晨四點,他看了看熟睡的孩子們,又在安娜的額上吻了一下。而安娜並未意識到什麼,她依然在枕上看著書,一動未動。

45歲的郭沫若就這樣離開了家,和服木屐,身上僅有5毛錢。

在車站,有高喊萬歲,揮舞旗,為士兵送行的學生,還有橫張著的軍國主義內容的標語條幅。

魯迅在詩文中寫到,“人們都睡覺了,連我的女人和孩子”,又曰“城頭變幻大王旗”——這是怎樣的一種沉痛啊。

此景此情下,郭沫若是否會突然理解了那個與他曾有過筆戰的紹興人呢?

記郭沫若對魯迅的一次仿寫:從《無題》到《又到投筆請纓時》

在“日本皇后號”輪船上,郭沫若再次記下了他步魯韻而成的“又當投筆請纓”時,並寫道:

原詩大有唐人風韻,哀切動人,可稱絕唱。我的和作是不成氣候的,名實相符的效顰而已。但寫的時候,自己確有一片真誠,因此工拙也就在所不計了。

“絕唱”、“不成氣候”、“效顰”這幾個詞,可見他對魯詩的推崇,以及謙卑的自我評價。

而文中的“真誠”也是不容作偽的:一是對魯詩仰止的真誠,一是自己“別婦拋雛”一片赤心的真誠。

在郭氏此後的一生中,他又先後兩次“仿寫”《無題》,但無論如何,也達不到《又當投筆請纓時》的高度了。

記郭沫若對魯迅的一次仿寫:從《無題》到《又到投筆請纓時》

郭沫若與郭安娜

這樣想來,該是因為《又當》不僅對魯詩做了“仿寫”,也對魯迅當年心境進行了“仿寫”。

日本魯迅研究家增田涉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了郭沫若的“出走”。

他說,他看郭沫若的《由日本回來了》,“印象特別深刻的是在睡在床上的安娜額上輕輕地一吻,進行告別的一段”,他“感到此景頗令人欣慰”。

接著他又說,他又看到郭氏1945年《蘇聯紀行》中郭與“立群夫人和兩個孩子含淚惜別的場面”。

記郭沫若對魯迅的一次仿寫:從《無題》到《又到投筆請纓時》

郭沫若與於立群

增田涉的立場和態度不言自明。

時過境遷,在當代,國人心目中的郭沫若變成了一個複雜的而富有爭議的存在。很多人也和增田涉一樣,關注點聚集在了“魯郭矛盾”及道德評判上。由此而生的紛紛擾擾難以平息。

記郭沫若對魯迅的一次“仿寫”,意在“還原”兩個人物的當年心境,意在表明當年他們無論是“挈婦將雛”還是“別婦拋雛”都有一個家國情懷在。

——不要把當年“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精神,變成我們茶餘飯後庸俗的談資。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