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無為而治的文景之治:名為輕徭薄賦,實則重稅壓民

由 無為扒聊冠宇 發表于 人文2022-02-19
簡介詳細分析,可以看之前的文章《為什麼中華文明能孕育出全世界最早的大一統帝國》但是,在漢初這種情況下走不通了,可國家的錢不夠用啊,商業還沒那麼發達,那就開始轉向稅人了,即向人收稅

何為輕繇薄賦

為了休養生息而大幅度減稅,是那個時期歷史的一個重大標籤。

一說到漢初的治國,大家應該都會想到——休養生息。

無為而治的文景之治:名為輕徭薄賦,實則重稅壓民

漢初減稅減到什麼程度?

漢高祖劉邦把田賦的比例從十稅一降到十五稅一。

到了漢景帝,降到了三十稅一。

漢文帝時期,還有好多年是乾脆不收稅的。

這減稅的力度夠大吧。

而且這樣大規模的減稅,在中國歷史上就發生過這麼一次。

比起歷朝歷代那些搜刮老百姓的統治者來說,漢初的這幾任皇帝看上去簡直就是明君啊。

無為而治的文景之治:名為輕徭薄賦,實則重稅壓民

但這樣減稅措施,真的是好事嗎?

或者這樣說,老百姓享受到了減稅帶來的好處了嗎?

我們先搞明白,到底該怎麼看待收稅這件事。

對帝國來說,雖然看上去好像是稅收都進了統治者的腰包,但是,統治者也得承擔責任啊,他得推動國家治理。

不是說他代表國家出面徵稅,天下所有利益就都奉獻給他一個人了。

“故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你可以一個人治理天下,但不能讓天下伺候你一個人。

無為而治的文景之治:名為輕徭薄賦,實則重稅壓民

當然了,要是統治者徵稅的比例太高,或者徵收的方式太暴力,那確實就是剝削了。

所以,減稅當然會讓老百姓高興,但是要是因為減稅,導致國用不足,該乾的大事沒法幹,受損失的還是咱老百姓自己。

國家沒什麼事的時候還好,頂多就是發展慢一些,基礎設施差一點,但要是碰上戰爭、災荒,麻煩可就大了。

國庫裡沒錢,怎麼抵禦外敵?怎麼救濟災民?

無為而治的文景之治:名為輕徭薄賦,實則重稅壓民

可是,漢初的幾位皇帝一下子減那麼多稅,他們是怎麼考慮的呢?國家就不治理了嗎?

其實不是這幾個皇帝不想收稅,而是沒辦法。

漢初的減稅,雖然確實是吸取了秦王朝的教訓,認為不能橫徵暴斂,但更核心的原因,其實是徵稅能力不足。

秦代和漢初的時候,收的都是比例稅,你種出來多少,國家來跟你分成,拿走你的十分之一、十五分之一,大概這麼個比例。

無為而治的文景之治:名為輕徭薄賦,實則重稅壓民

可是秦朝末年戰亂之後,那可是國土廣大,人煙稀少。

要去核查清楚到底有多少人,再按一定比例去收稅,還要運輸、倉儲,得投入多少人力物力啊。

土地丈量有技術困難,賬冊管理靠的是木簡竹簡,大部分具體辦事的人還都不識字。

在這種情況下收稅,困難得多大,成本得多高啊,收上來的糧食還不夠養活那些收稅的人呢。

既然收也收不上來多少,與其要那名義上的高稅率,那不如干脆降下來。

無為而治的文景之治:名為輕徭薄賦,實則重稅壓民

其實這樣的行為,現代國家也有在做。

2001年的俄羅斯,就因為個人所得稅偷稅逃稅情況嚴重,國家的稅收管理水平低,收不到多少稅,乾脆實行單一比例的個人所得稅,還把稅率降到13%。

這麼幹了之後,人們偷稅逃稅的動機大大減少,稅收管理也相對簡單,國家的收入反而還增加了。

我們國家在2006年取消農業稅,很大的動機就是收稅成本大於收益。

好了,既然漢初的幾位皇帝減稅力度那麼大,那國家還是要運轉的啊,怎麼辦呢?

國家收稅的物件就那麼三個,稅人、稅地、稅商。

稅地,就是向土地收稅,自從魯國國君發明“初稅畝”後,就一直是國家是正稅,即最正途的稅。詳細分析,可以看之前的文章《為什麼中華文明能孕育出全世界最早的大一統帝國》

但是,在漢初這種情況下走不通了,可國家的錢不夠用啊,商業還沒那麼發達,那就開始轉向稅人了,即向人收稅。

無為而治的文景之治:名為輕徭薄賦,實則重稅壓民

稅人,對國家來說就簡單多了。

點人頭總比計算土地面積容易吧,具體辦事的人會數數就行。

而且,漢朝繼承了秦朝的制度,商鞅變法搞的戶籍制度也保留了下來,全國人口都被編成冊子了,國家有多少人,大致能知道。

無為而治的文景之治:名為輕徭薄賦,實則重稅壓民

那怎麼收呢?

西漢的時候,15到56歲的成年人,一般人每人120錢,商人和奴婢240錢,7到14歲的兒童,每人20錢。

除了這些,成年人不是還得給國家服徭役嗎?

你要是不願意去,也行,交錢,這叫代役金,或者更賦。

這在史書上叫“舍地而稅人”。

這些錢每一項都不算多,但是加起來,就遠遠超過了減稅之前的田賦。

無為而治的文景之治:名為輕徭薄賦,實則重稅壓民

你要是漢初的一個普通農民,你就會覺得,皇上是給你減稅了,可是你的負擔一點都不輕。

這一點,連那個篡了西漢政權的王莽,都看得明明白白。

他說,“其名三十,實十稅五也”,意思是,名義上說是三十稅一,實際上稅率達到了50%。

稅率高、負擔重,最關鍵的是,還不公平。

按人頭交稅,那就意味著,不管你是窮人還是富人,要交的稅是一樣多的。

富人、豪強、地主,手裡有那麼多地,交120錢。

我一個農民,就那麼一畝三分地,也交120錢。

就這,還沒考慮富人們偷稅逃稅的情況呢。

豪強地主,那手裡是有權力的呀,他們會勾結官吏,逃避交稅。

無為而治的文景之治:名為輕徭薄賦,實則重稅壓民

更關鍵的是,田賦這麼低,兼併土地就成了特別划算的買賣。

所以,豪強地主就不斷地去兼併更多的土地。

我們現在再站在帝國的角度來看看,這些豪強地主充分享受了減稅帶來的優惠啊,他們的財富倒是越來越多,但並沒有成為帝國有效的稅收來源。

可是普通農民,非但享受不了減稅帶來的福利,要交的人頭稅還跟富人一樣,這是不是太不公平了?

萬一再有個天災人禍,這日子還怎麼過得下去呢?

漢初的時候,人口少,剛打完仗嘛,國家手裡的荒地也多,就給農民大量授田,特別是給有軍功的戰士授田。

這麼一來,幾乎所有的勞動力都有國家給的土地,那你對人頭徵稅和對土地徵稅,其實差不多。

而且當時國家也算風調雨順,老百姓過得不錯,沒災沒荒的,日子也就這樣過下去了。

無為而治的文景之治:名為輕徭薄賦,實則重稅壓民

可是,後來太平時間久了,問題就來了。

那就是農民開始失去土地。

這裡面,當然有農民個人的原因,比如家裡窮,碰上喪葬嫁娶這種急事,就只能把地賣了。

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豪強地主兼併,他們為了自己的利益,會想方設法地把農民手裡的地搞到手。

農民沒了土地,那不就沒有收入來源了嗎?

可是國家不管你有沒有地,還是要跟你收人頭稅的。

無為而治的文景之治:名為輕徭薄賦,實則重稅壓民

這個時候,擺在農民面前就兩條路,要麼到豪強莊園裡成為農奴,要麼就乾脆流浪,成為流民。

這兩條路,對農民個人來說,都算個生存的法子。

可是站在帝國角度再看看,那對於國家來說,那可是巨大的潛在威脅。

第一條路,農民都成了農奴了,土地也都在豪強手裡了,豪強的勢力可不就越來越強大了?

第二條路,農民成了流民,不但沒法收他們的人頭稅,更重要的是,社會會變得動盪不安。

無為而治的文景之治:名為輕徭薄賦,實則重稅壓民

西漢末年的綠林起義、赤眉起義,東漢末年的黃巾軍起義,背後的力量其實就是流民。

當朝廷沒能力鎮壓流民時,誰來扛起大旗?

就是那些豪強。所以,豪強就名正言順地有錢、有兵、有地。

而且朝廷還不能動豪強,你動豪強,誰來鎮壓流民呀?

無為而治的文景之治:名為輕徭薄賦,實則重稅壓民

我們看歷史會發現,大漢帝國,是亡於豪強而不是農民起義。

而這一切的根源,都是在漢初實行的減稅政策。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