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馬雲“需於郊”你卻“需於泥”,這就是謀事的不同及成敗的關鍵

由 文字小站 發表于 人文2021-05-29
簡介馬雲也是大智大慧的,他早懂了這生存之道,這創業之道,所以他一早就跑去“需於郊”了,留下我們眾生擠在這裡“需於泥”且“致寇至”

需於郊利用恆無咎什麼意思

《易經》在《需》這一章節中,寫下了一句很重要的話:“需於郊,利用恆,無咎。”

也許我們很多人都未能領悟這句話,但馬雲這種大智大慧的人肯定領悟到了,因為馬雲正是如此行事的。

因為“需”代表的是人之所需,即人生存的基礎,亦即物資需求等。(“需”,也有等待的意思,就是說,你得先做好了物資準備,才能辦大事,所以你得耐心等待,好好地做足準備功課。)

那麼,從哪裡獲取所需呢?馬雲創阿里巴巴之初,曾經跟大家一樣,在大家慣常的領域裡試著創業,試著撈食,包括做老師、擺地推搞推銷等。據說這些他真的都做過。但後來,他把目光投到了當時大家都幾乎沒怎麼去涉獵的網際網路。這領域當時離大家很遠很遠,荒涼荒涼。但是,他定好這一目標後,就矢志不移了,就在那領域靜心靜氣地開疆拓土了。

結果,他創下了阿里巴巴這個網際網路大帝國,現當下已光芒照耀天下。

馬雲“需於郊”你卻“需於泥”,這就是謀事的不同及成敗的關鍵

這其實正是《易經》在《需》裡面所說的“需於郊”。對古人來說,跑到郊野裡打獵,採摘,路途是遠了些,付出的辛苦會多了些,但那裡競爭少,是非少,那裡的東西甚至往往沒有固定的主人,所以只要你肯努力,會努力,方法得當,那麼在郊野上的收穫,說不定更多——而且關鍵的關鍵是,更恆久。而且,你堅持不懈地在那裡開拓,那裡就容易成了你的天下,你的世界,等到你在郊野創下一片輝煌時,別人再想過來跟你競爭,已經遲了,已經很難撼動你的地位了。

馬雲今天的阿里巴巴,正是如此。當初創業雖然難,但爭吃的少,血拼的對手少,等到今天他的帝國已稱霸一方時,別人再反應過來跑去競爭,已經很難再威脅到它的根基了。

但現實社會中,馬雲畢竟只有一個。眾多的人,並不是馬雲。眾多的人,不敢“需於郊”,只敢在大家做熟了的領域裡覓食。這就是“需於泥”。

也就是說,我們普通大眾,都喜歡(或習慣於)在看得見的領域裡找吃的:你開了一間賣米粉的店很有生意,於是我也開一間,他也開一間,一夜之間,滿條街都是米粉店了;你養豬賺了錢,我也養豬,他也養豬,一夜之間,滿世界的人都在養豬了;你辦個光伏企業有政府補助,嚐了甜頭,我也趕緊辦一個,他也趕緊辦一個,於是一夜之間,全國上下都是光伏企業了。

馬雲“需於郊”你卻“需於泥”,這就是謀事的不同及成敗的關鍵

這樣導致怎樣的結果呢?很簡單:馬上供過於求,競爭如刀光劍影,於是乎你也賠錢,他也賠錢,倒下的一片又一片,受傷的一群又一群,血流滿地,白骨森森。

其實《易經》已經說了,這是“需於泥,致寇至”。你在泥淖中搶食,在是非場中圖利,哪能脫得了爭爭鬥斗的。就算你一時搶到了,一時獲益了,但眼紅的競爭對手(寇)立馬就會聞風而來,跟你搶,跟你爭。而因為這裡是泥淖,你雖然想見好就收,想跑,可腳還沒抬呢,就陷在泥中了,你根本不可能立馬全身而退了。於是乎,你只能一直陷在這泥淖之中,可憐巴巴地看著別人倒下,也可憐巴巴地看著自己倒下,自己卻往往毫無辦法。

所以說,《易經》是大智大慧的,老早就教導我們要敢於“需於郊”,而不是一呼而上地“需於泥”。

馬雲也是大智大慧的,他早懂了這生存之道,這創業之道,所以他一早就跑去“需於郊”了,留下我們眾生擠在這裡“需於泥”且“致寇至”。

誰高誰下,誰勝誰敗,誰走到長久也不倒,誰只走兩步就見光死,已經一目瞭然了。

馬雲“需於郊”你卻“需於泥”,這就是謀事的不同及成敗的關鍵

文/百家號:文字小站(原創)

圖/來自網路

2018。3。28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