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宋食有味 隔簾顧盼

由 人民資訊 發表于 人文2022-02-11
簡介前朝被新增各種香料、粥、奶混煮,只追求咖啡因帶來興奮感的茶葉,到了宋,變成百姓們點茶、鬥茶,裝點生活情趣的工具,人們傾向於“清飲“,越來越能欣賞茶氨酸帶來的微妙的鮮甜

輦轂之下怎麼讀

「本文來源:杭州日報」

魏水華(美食專欄作家)

醬油,中國菜裡除了鹽、糖之外最重要的調味料,也是最具東亞色彩的餐桌標籤。在豆類發酵的過程中,加入鹽抑制雜菌,並催化有鮮味的氨基酸鹽形成。其化學機理並不複雜,和釀酒、制醋類似。但製作醬油的原料大豆,是一種重要的食材。在深度發酵,萃取帶有鮮味的汁液後,剩下的渣滓沒什麼應用價值,丟掉又有浪費糧食的嫌疑:在生產力有限的古代,這是個兩難的選擇。

這是為什麼酒、醋、醬油的工藝門檻差不多,誕生時間卻相差千年的原因:酒的信史應該始於西漢成書的《戰國策》、醋則始於北朝的《齊民要術》。

與之形成對照系的是,各類豆醬、豆豉、豆瓣醬等醬油的雛形,雖然很早也已出現,但真正澄清無雜質的醬油,卻一直到宋代才見諸文獻。

為什麼是宋?描述宋代風物的《東京夢華錄》,也許能回答這個問題:

“正當輦轂之下,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習鼓舞,班白之老,不識干戈,時節相次,各有觀賞……集四海之珍奇,皆歸市易,會寰區之異味,悉在庖廚。花光滿路,何限春遊,簫鼓喧空,幾家夜宴。”

這些內容,與漢唐之前描述承平盛世的文字,有一個本質性的不同:前朝描繪的世間繁華,往往侷限於貴族和士大夫階層的宴飲場合,而宋代的繁華,真真切切地出現在市井巷陌。

或者說,漢唐以來中國社會上層精緻的生活方式,在宋代,完成了平民化的改造。

這種生活方式的躍遷,與澶淵之盟到靖康之變,長達百年的時間裡宋王朝本土沒有發生大的戰亂有關;與占城稻傳入帶來的農耕剩餘價值提升有關;與十一世紀席捲歐亞大陸的技術爆發有關;更與農耕文明代代創造的財富、藝術、文化在這一階段的厚積薄發有關。

反應到餐桌,就是人們的飲食,越來越追求精緻。

不用豆豉、豆醬,而用澄清乾淨的醬油為食物提鮮、著色,味道也許各有千秋,但它所呈現的美學效果,卻顯而易見。

前朝主要用於祭祀的,帶肉餡兒的“饅頭“,搖身變成汴梁街頭的小吃”包兒“:中國點心譜系裡最重要的包子,在此時奠定。前朝出現於貴族宴飲的,以文雅情趣命名的小食“餛飩(沒有七竅,混沌)”,則成了臨安集市的早點“角兒”:代表中國人閤家團圓的文化意向,餃子,就此起步。

前朝被新增各種香料、粥、奶混煮,只追求咖啡因帶來興奮感的茶葉,到了宋,變成百姓們點茶、鬥茶,裝點生活情趣的工具,人們傾向於“清飲“,越來越能欣賞茶氨酸帶來的微妙的鮮甜。前朝用糖漬,或錘成醬的螃蟹,到了宋,則趨於整隻洗淨蒸煮。旋剝旋吃,原汁原味、清淡優雅。

是的,平民飲食精緻化、市井生活貴族化,是宋一代飲食風貌的核心主題。

我們懷念兩宋風韻,懷念的不僅是中華文明引領世界的榮光,不僅是販夫走卒皆能溫良恭簡的風尚,更現實的,是懷念那個以美學、以音樂、以禮儀引領我們生活方式,我們舌尖選擇的時代。

長條別有風流處,密映錢塘蘇小家。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