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龔鵬程:儒學“復興”年代的隱憂

由 黃埔書院 發表于 人文2022-01-29
簡介媒體與社會聯手打造著文化明星、追求轟動效應,卻並不關心上述儒學發展之體制問題,也未必支援學術

炳炳烺烺和炳炳琅琅是不是一樣

龔鵬程:儒學“復興”年代的隱憂

儒學復興頗見亂象

20世紀90年代後,傳統文化愈來愈受重視,各種被描述為“國學熱”、“儒學復興”的社會現象,目不暇給。既有學院中競設國學院所、爭開國學班之狀況,也有社會上遍是文化講壇、兒童讀經班,乃至出現國學辣妹、漢服運動之類。各地又或祭孔、祭三皇、祭五帝,或大講姓氏文化、尊祖報本,或抬出鄉賢名儒,號召儒商。凡此等等,無法殫述,形成新時代最特殊的文化景觀。

不用說,我對內地的儒學復甦是讚賞的。我在臺灣成長,當年之理想,便是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期待儒學能在神州復興。如今美夢成真,不勝雀躍。看見孔子重被珍視,聖經賢傳又復炳炳琅琅於人口,一本于丹講《論語》而竟可銷行數百萬冊,全球且遍設孔子學院,不禁飄飄然又有文化大國國民之感。

然而,儒學復興或許又來得太快太輕易了。學術界還沒準備好、社會條件也不足,以致所謂儒學復興不僅頗見亂象,真實內涵亦頗堪疑。

例如學界到處辦國學院、國學班,可是國學中斷或停滯了幾十年,如今通曉國學的人有多少?師資何在?教材又在哪?過去批判孔子的人,如今俯徇時尚,轉來講儒學,當然沒什麼不好,但真正的研究又如何?80年代,透過對港臺新儒家的介紹與對話,並整理章太炎、熊十力等早期儒者的文集,儒學研究確實奠定了點基礎,也培養了若干人才。但新時代儒風大盛,儒學研究卻其實並無進展。沒有新學派,也無新理論。從前留下來的學術問題,看來也沒人在意。因此雖然社會上儒學彷彿熱得很,我們內行人卻很明白:儒學研究目前甚是蕭條,新意無多,學術社群也沒什麼活力。

而就在老成凋謝、中壯輩瀕屆退休、青年學者又還不成氣候的這個時候,社會對儒學之需求卻是空前巨大,要學界提供各式講員、寫各種書。學界根本無法應付,出版社遂只好大量翻印老書或出版通俗講論(如張居正、南懷瑾及各大學各名師的講記),以應時需。這類書,在盜版市場上更多,足徵社會需求之殷。但通俗講論本來粗淺,內中且多錯誤。出版社大出特出,無非圖其方便,找個人講講,錄音整理即可成書,不用等學者十年磨一劍。印老書,當然好,可是也往往欠缺學術考慮。如胡適《說儒》原只是一篇小文章,但現在配了圖,包裝成了一本大書。該文字是有爭議的,就一本書而言,其內容亦顯單薄。可是學界現今並沒什麼總說儒家較好的著作,出版社這麼做,恐也出於無奈。

浮囂之因

制度方面,內地的孔廟、書院,朱熹、王陽明、黃宗羲、章太炎等名儒故居及舊址,現在大都不屬於教育與科研體制,而是隸轄文化部門或旅遊部門,不講學、不做研究,只是闢地做生意,兜攬遊客上門。正式教育體制中,大學文科的系所、經費、資源皆遠不及理工商管吃香,學生報考文科的熱情也正逐年下降。大學裡的國學班國學院雖辦得熱鬧,國學卻迄今仍不被教育主管官署視為一正式學門。儒學同樣也非正式學科,只能掛在“哲學”底下,做為“中國哲學”的一個分支。可是儒學的歷史面、社會面等等,均非哲學所能涵括。此類制度的社會條件若未改善,國學或儒學云云便只是虛熱鬧,很難落實。

社會文化心態方面,則是浮囂、躁動。感覺傳統文化好、感覺需要補充文化知識,便一古腦兒發起勁來,很有群眾運動的架勢。這個工程、那個大典,洶洶然好不熱鬧。若究其實,卻多是空乏無底氣的。學術性不足,而普及化太早,有點兒本末倒置。

龔鵬程:儒學“復興”年代的隱憂

這不僅是發展儒學才如此。好日子沒過上幾天,飲膳品位根本還沒提升,已嚷著要吃粗食吃土菜,說是厭珍饈而貴螺蛤了;人文與藝術,根本還不嫻熟法度,對中西傳統不識之無,已然高談創新,要把自己建立為典範了。此等浮囂的文化心態,使得大家熱衷於放焰火或看煙火表演,而吝於注意埋水管的工作。媒體與社會聯手打造著文化明星、追求轟動效應,卻並不關心上述儒學發展之體制問題,也未必支援學術。令人沉思的儒學內涵,遂往往在此情境中被簡化成一客快餐,或一品點綴快樂生活的巧克力冰淇淋。

在所謂儒學復興的這個年代,恰好又逢著經濟成長,以致儒學發展頗受經濟利益之驅遣,商業炒作、時尚風潮,構成一幅奇異的風景。

各級地政府,常以傳統文化為名目,辦祭典、祀先賢,或打造族譜村、姓氏大會,建中華文化標示城,並把孔廟、書院闢為觀光旅遊景點。但文化搭臺、經濟唱戲,旨不在宏揚文化,而是藉此發展經濟,帶動地方建設,招商引資。有些城市喜談儒商傳統,或設法建立新的全球儒商關係,其意略同。這些地方的官與商,都豔稱儒學,但據我親身體會,大抵對儒學是既不懂也缺乏敬意的。他們辦的典禮、召開的學術研討會,通常皆無什麼學術價值及文化意義,無非搞活動以吸引人潮與錢潮罷了。儒商問題,本來在90年代是非常有意義的課題,可以做許多理論挖掘與歷史探索,但如今也被庸俗化了。

儒學與企業管理的問題也一樣,原本值得深論,可是目前各學院與人才培訓機構所談中國式管理、易經與決策模式、由歷史看管理、中國謀略學、帝王術等等,乃是功利實用導向的。讓儒學與現代企管勉強鉤合,以媚時俗,很少人去闡發儒學對人逐利競名的批判態度。

前一陣子李零所寫《喪家狗》一書,在我看,便是對上述現象的發牢騷。他說:“古人云:‘衣食足而後知榮辱’,其實衣食雖足,亦未必知榮辱。”這就是指現今的社會。他又說:“學《論語》有兩條最難學,一是‘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二是‘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現在,哭著鬧著學《論語》的,不妨先學這兩條,試試看。”前者謂儒學強調獨立之人格,不當隨時俗轉移;後者指儒學貴義輕利,富貴名利均應以義衡之,絕不是如今人般苟逐名利不擇手段,然後以聖賢言語塗飾之、附會之。學界中人助紂為虐,曲學阿世,無怪乎為他所鄙視。其語或嫌尖刻,但時尚化、媚俗式地發展儒學,難道不該批評嗎?

傳統與現代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之一,是整個社會仍在現代化的程序中。我國社會的現代化轉型轉了上百年,現在還在持續發展其現代性。現代化的基本態度,便是要掃除傳統。這種文化態度,20世紀70年代以後雖替換成“傳統與現代結合”“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創造性轉化”等說詞,看起來不那麼斬截、對立,但實質上並沒什麼改變。而這種社會,正如Peter Berger《飄泊的心靈:現代化過程中的意識變遷》一書所述,是要奇妙地消除史蹟、遺忘歷史的。我們過去的現代化歷程不就是如此嗎?如今看起來好像業已不然,可實際上現代化仍是我們這個社會的主要發展動向,人們仍對現代化表現著正面期待,為社會意識之主流正價值。儒學或傳統文化是放在這個現代化框架中被接納、被重新認識的,儒學必須符合現代化期待才能獲得社會認可。

對於現代社會中人天破裂的精神處境、機器化的理性態度、科層化的社會及其思維,西方當代思想家頗有評析,儒家思想中也不乏批判現代性之資源。但在我們這兒,這些往往都被掩蓋或忽略了。談儒學的人,也許仍是冬烘老學究,徒抱遺經,以護存文化為職志,而對現代化情境漠無感知,無從應對;也許隨順情境,以獵時名;也許求同存異,勉求儒學發展之機。

為儒學招魂

過去的儒學,並不是因帝王提倡了才興盛的,它有一個較穩固的社會基礎:由家庭而宗族祠廟,而鄉里社學,而書院,而鄉約自治。生活團體與倫理實踐團體、講學團體大致合一。故帝王雖或焚書、禁講學、毀書院,也不能使儒學不在老百姓的生活上起作用、不能讓老百姓不依儒家的倫理去過生活。這個社會基礎,在現代化過程中被摧毀了,所以儒學才變成抽象的理論、無驅體的幽靈。如今若欲招魂,恐怕使之重新被立為國家意識形態,不如從生活場域的重構來得實際。

但重構生活場域談何容易?現代社會的特徵之一,就是家庭型態的變革和家庭結構的不穩定。現代人在面臨科層體制之壓迫(例如工作壓力、強制退休等)時,既無田園可歸,又無家庭可以退守,而現代社會工作與行動的漂移又強化了人們的無家感,這是現代文學與藝術中經常談及的現代困境。人人都想改善,可是被現代化裹脅了的現代人,哪這麼容易就能掙脫現代生活型態的樊籠?連重建家庭在倫理生活場域中的地位,皆如此困難,遑論宗族、鄉里、學校、社會?

何況還有大眾消費文化的問題。消費時代,大眾不是接受文化之教養,而是消費著文化。在這個時代,推展儒學,可能亦只如推銷一種新的文化產品。擅於包裝與營銷者,自會在其間利用話題傳播、區隔市場、異業結盟諸術,銷行其產品。大眾或分眾購買此等產品,其心態亦類如買維他命補品。膠囊一粒,輕鬆入口,便蘄能健身益神,並不感覺儒學是要真正在日常生活上從事“學”與“思”並做倫理實踐的。

那要怎樣才能使儒學復興呢?儒學應以何種形式重返中國?答案其實就隱藏在前面的批評中。

生活場域的重構或許困難,但生活儒學,即以儒學介入生活仍是可能的嘗試。不過那是另一篇文章或一批文章才能談的事,在此我反而覺得也許先不要談那麼多。遊談無根,是古代文人之通病,而於今為烈,知識人的實踐性都實踐在嘴皮子上,以言說為真實。

現在發展儒學,首先不是在方向路線上爭辯,而是沉潛下來好好讀書。連四書五經都沒通覽,卻在那兒辯說該不該讀經,豈非可笑?在浮囂的社會風氣中,知識人首先要靜定得下來,覃思熟慮,做點理論的突破或文獻的掌握。根深自然葉茂,深入了才能淺出,要做社會推廣,先得努力鑽鑽象牙塔。

社會大眾呢?則也該知道社會結構問題若不改善,儒學發展就難,我們自己存在的困境亦無法改變。為了我們自己的未來,我們不該掠影浮光地把玩古人的智慧,而當崇本務實,更關注生活情境的完善。

龔鵬程:儒學“復興”年代的隱憂

龔鵬程,

1956年生於臺北,當代著名學者和思想家。著作已出版一百五十多本。

10月27日上午,黃埔書院邀請龔鵬程教授作客非常道讀書會,分享“生活的儒學”,替現代人重新認識儒家思想及生活美學開啟一扇窗戶。

龔鵬程:儒學“復興”年代的隱憂

生活美的追求,是通於兩端的,一端系在世俗生活的層面,即飲食男女、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這一些現實生活的具體內容上;另一端則系在層,要追求美與價值。若只流湎於世俗生活慾望的馳逐與享樂,將逐物而流,享受了生活,卻丟失了生命。若僅強調美與價值,生命亦將無所掛搭,無法體現於視聽言動之間。故禮樂文明,是即飲食男女以通大道的。道在飲食男女、屎尿稗梯之間,形成“不離世而超脫”的形態。

龔鵬程:儒學“復興”年代的隱憂

本次集贊活動禮品書籍——《

生活的儒學

》將在10月27日非常道讀書會現場統一發放,獲得書籍的同學將有機會獲得龔鵬程老師的親筆簽名喲!

趕緊轉起來吧!

- END -

近期活動

行道報名∣日化企業索芙特是如何在化妝品市場佈局的?

搶座 | 從邏輯到呈現——這一次,讓他重新定義PPT

精彩回顧

在現場 | 管清友:我們有千百種理由充滿信心

快訊 | 何亞非:這樣的書院太少了

快訊 | 著名作家馮驥才:我是不是重返文壇了?

快訊 | 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獲得者畢飛宇受邀擔任黃埔書院教授

魏傑:中國經濟的風險和增長點

以色列未來學家Roey Tzezana:我們不預見未來,而是塑造和賦能未來

李肇星在黃埔書院講“一帶一路中國夢”,引人歡笑令人動

↓↓↓點選

閱讀原文

,觀看更多往期讀書會

影片回顧

龔鵬程:儒學“復興”年代的隱憂

你點的每個在看,我都認真當成了喜歡

推薦文章

  • 停車位、充電樁、消費信貸……江西全方位擴大汽車消費

    停車位、充電樁、消費信貸……江西全方位擴大汽車消費全球贛商網訊 記者尹譜聖報道:新居住社群要確保固定車位100%建設充電設施或預留安裝條件、全省4A級以上旅遊景區按不低於2%車位比例配建充電設施、將緩解停車難列入2022年民生實事工程、積極發動社會力量組織開展汽車自駕賽事嘉年華等活動...

  • 以子之名:關於孩子,你是否有勇氣“隨他去”

    以子之名:關於孩子,你是否有勇氣“隨他去”當丈夫不理解,婆婆不理解,妯娌不理解時,楊柳有的時候也很懷疑自己的做法,但是想了想“這一切都是為了兒子”,所以還是硬著頭皮向前走了,哪怕最後,因為孩子教育的問題,和蘇梁離了婚,她還是堅持著自己的選擇...

  • 松陽陌上無盡茶

    這樣的山,這樣的水,孕育出松陽的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