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歷史上戴震是誰?他一生經歷了什麼?

由 大鵬聊歷史 發表于 人文2021-05-27
簡介”(戴震問老師):“曾子,孔子是什麼朝代的人

此何以知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

戴震的祖先在唐朝曾做過大官,但戴震的曾祖、祖父和父親均不曾為官。戴震的父親戴弁是販布的行商,在江西南豐做著小本生意,僅可餬口而已。雍正元年(1723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戴震生於安徽徽州府休寧縣隆阜,據說因出生那天雷聲震天,故父親為他取名為震。

歷史上戴震是誰?他一生經歷了什麼?

明清時代的徽州,不但商業發達,文風也極興盛。戴震自幼聰敏,過目成誦,十歲的時候每日讀書數千言不休,十七歲學《說文解字》,盡得其目。戴震也自稱,對於《十三經注疏》,“不能盡記,經及注則無不能倍(背)誦”。說明他少年時透過自學建立了堅實的基礎。某日讀《大學章句》至“右經一章”以下,問私塾老師說:“此何以知其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其為‘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師應之曰:“此朱文公所說。”但戴震接著指出周朝離宋朝有兩千年之遙,為什麼朱子能知道這些事呢?問得老師無言以對,其師不禁讚歎“此非常兒也。”

乾隆五年(1740年),十八歲的戴震隨父客江西南豐,又課學童於福建邵武。這一時期,同里程詢對他非常器重,言道:“載道器也。吾見人多矣,如子者,巍科碩輔,誠不足言。”後來戴震在文章中稱程詢為“先師”。

乾隆七年(1742年),二十歲那年,戴震偶遇年過六旬的音韻學家江永,江永精通三禮,旁通天文,地理,算學及聲韻等。師從江永的日子,戴震學問大進。乾隆九年(1744年)戴震二十二歲時寫成《籌算》二卷,乾隆十一年(1746年),戴震二十四歲寫成《考工記圖注》,三十歲到三十三歲完成《勾股割圜記》、《周髀北極璇璣四遊解》等文,都屬自然科學著作。

在戴震三十三歲以前,他還著有《六書論》三卷,《爾雅文字考》十卷,以及《屈原賦注》、《詩補傳》等。

乾隆二十年(1755年),戴震三十三歲,是他一生的轉折點。《清史稿·戴震傳》稱他“避仇入都”。紀昀在其《考工記圖注》的序中說:“蓋先生是年訟其族子豪者侵佔祖墳。族豪倚財結交縣令,文致先生罪。乃脫身挾策入都,行李衣服無有也,寄旅於歙縣會館,餷粥或不繼,而歌聲出金石。”同年夏,戴震於京城結識紀昀,錢大昕等,同時,他的《勾股割圜記》被秦惠田全文刊載,並由吳思孝設法刻印,《考工記圖注》則由紀昀刻印成功,戴震因此名重京城。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戴震仍留京,在吏部尚書王安國寓,為其子王念孫授讀。王念孫與其後的段玉裁,成為戴震最著名的兩個學生。王的《讀書雜誌》、《廣雅疏證》,段的《說文解字注》、《六書音韻表》,是清代學術史上有卓越成就的著作。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王安國去世,戴震自京南下,在揚州兩淮鹽運使盧見曾署中認識惠棟。這時,考據學者中有吳派、皖派之分。這主要是就其居住地區而言,在學術上也有所同異。惠棟是吳派大師,戴震是皖派大師,兩人的結識也是很有學術意義的。次年惠棟去世,戴震在《惠定宇先生授經圖》中曾提出:夫所謂義理,苟可以舍經而室憑胸臆,將人人鑿空得之,奚有於經學之云乎哉!他認為學術理論見解的提出,要有所依據。這與他所說的“聖人之道在六經也。凡學始乎離詞(分析詞句之意),中乎辨言,終乎聞道”,是一致的。然而如果認為“不出於聖人之經,皆非學也”,那就顯示出片面性來。事實上戴震的社會政治思想運用了大量經典語言,但表達的是他本身的經驗與體會。

歷史上戴震是誰?他一生經歷了什麼?

戴震二十九歲始入學為秀才,到四十歲才鄉試中舉,以後六次入京會試均不第。在當時以科舉為正途出身,是普遍的社會心理,而未能入翰林院,對於眾望所歸、久負盛名的戴震無疑是一個實際矛盾。戴震於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第三次會試不第,往山西布政使朱珪處,被聘修《汾州府志》。曾為汾陽人王輯五做墓誌銘,在墓誌中借題發揮,寫出科舉制度流弊並表達自己的感慨,“其流弊,苟焉皮傅,剿說雷同。學不一二年,目不睹全經,掇拾巍科高第,不必素所蓄積也。故不見師友之盛如古昔,豈非徒趨利祿,加以得之固易哉。……士之貴學,豈如是而已哉。”他指出科舉之士,掇拾科名,爭趨利祿,往往是沒有實學的人。當在此時。由於會試屢次不中,又不能放棄這一途徑,戴震從四十一歲到五十五歲,一再往來南北。四十一歲時,戴震在京,段玉裁相從講學,後致函自稱弟子。這年會試落選後,往江西瑞州(今江西高安、宜豐縣境),曾作《鳳儀書院碑記》,又提出通經致用的理論。他說:夫士不通經則材不純,識不粹,不足以適於化理。故用經義選士者,欲其通經,通經欲純粹其材識,然後可傅之化理斯民,克敬其事,供其職。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他應直隸總督方觀承之聘,修《直隸河渠書》一百一十一卷,後未克竣事。此書清稿,據段玉裁記,一藏曲阜孔府,一藏直隸總督周元理家。周之甥婿據戴書刪削,易名《畿輔安瀾志》,冒名繕寫進呈,由武英殿刊印。又今徽州文化館尚殘存《直隸河渠書》的抄稿若干。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戴震會試落選,往山西修《汾州府志》,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又不第,在山西修《汾陽縣誌》。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戴震五十歲時,自汾陽入京,會試又不中,往浙東主講金華書院。《孟子字義疏證》的初稿《緒言》即作於是年。翌年,繼續在金華講學。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秋天,四庫全書館正總裁于敏中以紀昀、裘日修之言,向乾隆帝推薦戴震,特召入京為四庫館纂修官。五十三歲,戴震第六次會試又不第。由於其聲望,奉乾隆帝命,與錄取的貢士一同參加殿試,賜同進士出身,為翰林院庶吉士,仍從事四庫全書的編纂。在四庫館中,戴震作出不少成績,從《永樂大典》輯出宋代張淳的《儀禮識誤》三卷,把宋代李如圭的《儀禮集釋》釐訂為三十卷。張淳的書,朱熹曾說“永嘉張忠甫所校《儀禮》甚仔細……較他本為最勝的《九章算術》、《海島算經》、《孫子算經》、《五曹算經》、《夏侯陽算經》等大部世無傳本而散見《永樂大典》各韻部,經戴震輯出列入四庫全書,各加案語,寫成提要。

歷史上戴震是誰?他一生經歷了什麼?

戴震在校勘《水經注》時,分別經、注,並歸納出三種原則,訂正經、注之互偽。《永樂大典》本《水經注》較勝各本,又有酈道元《自序》,他用以校勘通行本,凡補其缺漏者2128個字,刪其妄增者1448個字,正其進改得3715個字。該校本頗獲乾隆帝的嘉賞,當戴震把它進獻給他後,乾隆親撰御詩褒揚說: “悉心編纂誠堪獎,觸目研摩亦可親。設以《春秋》素臣例,足稱中尉繼功人。”

戴震在四庫全書館,利用藏書條件,凡是天文、演算法、地理、文字聲韻等各方面的書,均經其考訂,精心研究、全力以赴,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五月二十七日歿於北京崇文門西範氏穎園,年五十五,可說是以身殉職。他的弟子段玉裁言“謂先生鞠躬盡瘁,死於官事可也”。

紀昀有詩懷念:“披肝露膽兩不疑,情話分明憶舊時。”洪榜為戴震寫行狀稱:“抱經世之才,其論治以富民為本”。盧文弨為《戴氏遺書》作序,稱:“吾友新安戴東原先生,生於顧亭林(顧炎武)、閻百詩(閻若璩)、萬季野(萬斯同)諸老之後,而其學足與之匹。精詣深造,以求至是之歸。胸有真得,故能折衷群言,而無徇矯之失。”王昶後來為戴震作墓誌銘,錢大昕後作《戴先生震傳》詳細記錄了戴一生行誼及學術成就。

戴震卒後,其小學,則高郵王念孫、金壇段玉裁傳之;測算之學,曲阜孔廣森傳之;典章制度之學,則興化任大椿傳之;此皆其弟子也。

《戴震難師》是清代段玉裁寫的一篇文章,主要講述戴震在求學階段曾經問問題難住老師的故事。

戴震10歲的時候才會說話,大概是聰明累積得太久的緣故吧。跟隨老師讀書,(戴震)看一遍就能背下來,每天背幾千字不肯停下來。老師教《大學章句》到《右經一章》以後,(戴震)問老師:“這憑什麼知道是孔子的話,卻由曾子記述?又怎麼知道是曾子的意思,卻是他的學生記下來的呢?”老師回答他說:“這是朱熹說的。”(他)馬上問:“朱文公是什麼朝代的人?”(老師)回答他說:“宋朝人。”(戴震問老師):“曾子,孔子是什麼朝代的人?”(老師)說:“周朝人。”戴震追問道:“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老師)說:“差不多兩千年了。”(戴震問老師):“既然這樣,那麼朱熹怎麼知道?”老師沒有什麼可以拿來回答,說:“這個孩子非同一般。”

戴震對理學家“去人慾,存天理”之說有所抨擊。

戴震和宋明以來所有進步思想家一樣,認為人慾的正確處理,就是天理,他駁斥宋儒說:“性之慾不可無節也。節而不過,則為依乎天理,非以天理為正,以人慾為邪也。”他對天理下的定義是:天理者,節其欲而不窮人慾也。是故欲不可窮,非不可有。有而節之,使無過情,無不及情,可謂之非天理乎?

這是在天理人慾問題上非常明確透徹的進步理論,反對了宋儒的“存天理,滅人慾”,主張人的正常慾望的合理性,肯定了“正確理解的個人利益,是道德的基礎”。

戴震紀念館現位於安徽黃山市屯溪區屯溪老街,為一幢清代民居建築,佔地420平方米,分上下兩層。館舍佔地420餘平方米,館內分為戴震生平展、戴震研究成果展、戴震學術成就展、歷代名人評贊戴震展、戴震書房復原等。

紀念館正中安放了一尊戴震塑像,其上懸掛端木蕻良題寫“蓋代大師”匾額。廳中玻璃櫃裡,陳列著戴震著作的手稿、乾隆諭旨等珍貴文物。二層為藏書室,收藏戴震參與編撰的《四庫全書》和各種版本的戴震著作及上萬冊的經史子集等子籍。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