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伯夷列傳》最後一段文字的標點與“類”字的註釋

由 獨步所到 發表于 人文2022-01-12
簡介“巖穴之士(許由、務光等‘不可勝數’),趣舍有時(或擇地而蹈之,時然後出言,行不由徑,非公正不發憤)若此(如夷、齊)”大都埋沒無聞而名不見稱於世,“閭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雲之士,惡能施於後世哉

巖穴之士是什麼意思啊

《伯夷列傳》最後一段文字的標點與“類”字的註釋

采薇圖

《伯夷列傳》被選入語文教科書,編者對下面一段話是這樣標點的:“伯夷、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顏淵雖篤學,附驥尾而行益顯。巖穴之士,趣舍有時,若此類,名堙滅而不稱,悲夫!巷閭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雲之士,惡能施於後世哉!”“若此類”三字連讀,為一頓,並注為“像這樣子”。

“若”有“如;象”等義,“此”可“這”或“這樣”,但“類”絕無“樣子” “子”等近於詞綴的訓釋。張大可先生《史記全本新注》(三秦出版社,1990年版)將“若此”連上讀為“趣舍有時若此”,“類”字屬下讀。

楊樹達先生《古書句讀釋例·當屬下讀而誤屬上》:“舊讀以‘若此類’連讀。黃侃雲:‘類字當屬下讀。’樹達按:黃說是也。《史記·酷吏傳》雲:‘大抵吏之治類多成、由等矣。’《漢書·賈誼傳》雲:‘夫移風易俗,使天下回心向道,類非俗吏之所能為也。’‘類’字用法並同。”

《伯夷列傳》最後一段文字的標點與“類”字的註釋

“類”字屬下讀為“類名堙滅而不稱”,作何解呢?《辭海》“類”字條下:“⑥大抵;都。曹丕《與吳質書》:‘觀古今文人,類不護細行。’”《辭源》“類”字條下:“㈤大抵,大都。”即引《史記·伯夷列傳》此句為書證。《漢語大詞典》《漢語大字典》解釋“類”字都有“率,皆;大抵”一義項,也都引《伯夷列傳》此句為書證。

《漢書·尹翁歸傳》:“類常如翁歸言,無有遺脫緩於小弱,急於豪強。”顏師古注:“類,猶率也。”《後漢書·郅壽傳》:“賓客放縱,類不檢節。”李賢注:“類,猶皆也。”

賈誼《新書·屬遠》:“逋遁而歸諸侯者類不少矣。”韓愈《京尹不臺參答友人書》:“小人言不可信,類如此,亦在大賢斟酌而斷之。”句中“類”字都是“大抵”的意思。

《伯夷列傳》最後一段文字的標點與“類”字的註釋

錢鍾書《管錐編》說:“此篇記夷、齊行事甚少,感慨議論居其泰半,反論贊之賓,為傳記之主。馬遷牢愁孤憤,如喉之快於一吐,有欲罷而不能者。”

司馬遷的《伯夷列傳》對天道提出了質問 ,進而指斥世道不公。伯夷、叔齊“積仁潔行如此而餓死”,顏淵“好學”“糟糠不厭,而卒早夭”,可“盜蹠日殺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黨數千人,橫行天下,竟以壽終” “儻所謂天道,是邪?非邪?”

伯夷、叔齊由於孔子的稱頌而聞名後世,而許由、務光“義至高,其文辭不少概見,何哉?”

“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若無孔子,伯夷、叔齊、顏淵之事誰傳?“巖穴之士(許由、務光等‘不可勝數’),趣舍有時(或擇地而蹈之,時然後出言,行不由徑,非公正不發憤)若此(如夷、齊)”大都埋沒無聞而名不見稱於世,“閭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雲之士,惡能施於後世哉?”所以,司馬遷要為“巖穴之士”“閭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作傳,使之得以垂名後世。

《伯夷列傳》最後一段文字的標點與“類”字的註釋

如前所述,《伯夷列傳》這段話應該這樣標點:“伯夷、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顏淵雖篤學,附驥尾而行益顯。巖穴之士,趣舍有時若此,類名堙滅而不稱,悲夫!巷閭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雲之士,惡能施於後世哉!”“類”當注為“大抵,大都”。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