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桃園三結義的歷史真相

由 問鼎歷史 發表于 人文2022-01-05
簡介張飛 字益德(演義中為翼德)從這裡我們可以“桃園三結義”的虛構的,歷史上“桃園三結義”的故事最早出現在元朝建安虞氏至治(1321-1323)刊刻的《全相平話三國志》,故事已經為民間接受而廣為流傳,甚至還有雜劇加速其傳播,在明末元初時期羅貫中

稠人廣坐出處是什麼

讀過《三國演義》的朋友都知道“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吧。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張角發動了黃巾起義,其中一軍入侵幽州(現在的河北、北京和天津北部)邊界,幽州太守劉焉自知寡不敵眾,隨即出榜招募義兵。劉備是中山靖王劉勝之後,此時已經是28歲,他看到榜文後不禁感嘆自己不能報效朝廷。身邊的張飛聽到後覺得劉備是一個豪傑,於是與他一同去店中飲酒。其間遇到了正要投軍的關羽,三人一見如故,志同道合,與次日在張飛桃園中結拜,上報國家,下定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

桃園三結義的歷史真相

桃園三結義

然而三國演義僅僅只是一部小說,虛多實少,不能把它看成歷史。那麼在歷史上,劉備、關羽、張飛到底是什麼關係呢? 事實上,劉關張沒有“桃園三結義”,理由:

(1)在史書上是沒有記載的。對於劉關張三人的關係史書上有這樣的記載: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劉備)“好結交豪俠,年少爭附之。”

《三國志·蜀書·關羽傳》:“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

《三國志·蜀書·張飛傳》:“少與關羽俱事先主,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

《三國志·蜀書·費禕傳》:“(費禕勸關羽說)王與君侯,譬猶一體,同休等戚,福禍共之。”

(2) 三人年齡大小順序應該是關劉張,而並非是劉關張。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無劉備生年,僅說他死於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時年六十三。先人計算年齡都算虛歲,照此逆算,劉備應該出生於漢桓帝延熹四年(公元161年)。

桃園三結義的歷史真相

劉備 字玄德

錢靜方著《小說叢考》:康熙年間關羽家鄉出土的關侯祖墓碑記載,關羽生於漢桓帝延熹三年(公元160年)六月。所以,關羽實則長劉備一歲。

桃園三結義的歷史真相

關羽 字雲長

《辭海》介紹張飛:?~221年,根據《關公年譜》“張飛小劉備四歲”之說,應該是165~221年。

桃園三結義的歷史真相

張飛 字益德(演義中為翼德)

從這裡我們可以“桃園三結義”的虛構的,歷史上“桃園三結義”的故事最早出現在元朝建安虞氏至治(1321-1323)刊刻的《全相平話三國志》,故事已經為民間接受而廣為流傳,甚至還有雜劇加速其傳播,在明末元初時期羅貫中所著的《三國演義》更是廣為流傳。

歷史上的一種現象或者故事的產生不是一個偶然或憑空出現的,往往與所處的時代背景有關。“桃園三結義”故事產生於元中期,流行於元末明初,這是一段非常的歷史時期。按照中國歷史的發展規律,一個王朝的鼎盛時期,往往就是走向沒落的開始。元末明初恰恰就是新舊王朝在變更前社會動盪最劇烈的時期,國內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都異常尖銳。元蒙貴族的統治因到了王朝末期而變得極為殘酷,從而激起了民眾的反抗,全國為推翻元朝統治的鬥爭如火如荼。但在各方的義軍如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等一方面與元朝軍隊奮戰,一方面義軍之間同時還進行著相互吞併的戰鬥,致使元末的鬥爭變得十分複雜,而在這複雜的形勢下,起義隊伍中的每個人也都會面臨忠誠和義氣如何取捨的種種考驗。桃園結義流行於此時,反映了人與人之間講求忠義的道德需求。

無論“桃園三結義”存在與否,其精神對我們中華民族有著很很深遠的影響。三國時期,戰亂頻仍,親朋好友之間,反目成仇比比皆是。甚至有不惜假為父子關係者,也能刀斧相加。如呂布先“大見親待”於丁原,董卓進京後,又“誘布令殺原。布斬原首詣卓,卓以布為騎都尉,甚愛信之,誓為父子。”最終呂布一聲“‘有詔’,遂殺卓,夷三族”。親兄弟之間如袁譚、袁尚,為了一己利益,而兵戎相見。當此之時,劉備、關羽、張飛這三位出身不同的人,萍水相逢於亂世,能“恩若兄弟”相處,確屬難能可貴。像劉備雖已經淪落到“與母販履織蓆為業”,但究竟有“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勝之後”這樣一個曾經高貴的門第。這對於兩漢時期講求門閥等級的社會的環境下,竟有如此之舉,無論如何也是對傳統的大膽衝擊。因為關羽、張飛二人,雖然陳壽沒有記載他們是何出身,但二人的祖上是怎麼也不能和劉備比肩的。是以明代以前,凡祭奠廟宇皆以劉備為主體,關羽、張飛、諸葛亮等都是陪祀一旁。結義融入中華傳統文化之精要———忠、孝、節、義。天地會“三十六誓”中有“要忠孝節義依存,議聯盟結合異姓,結為兄弟骨肉之親。議敦誓盟之好,合老少之勇序,強不欺弱,福不欺貧,長不戛厭,務相要桃園結義風,遵雄雞之血,眾等新丁,初進洪門,議洪為誓,以忠義為本,以孝順父母為先,和睦鄉黨,以敬長上下,不得忤逆五倫……”天地會的誓言雜糅了傳統道德倫理觀,以忠孝節義來規範組織內部行為。詩云:“世人結交須黃金,黃金不多交不深。誰識桃源三結義,黃金不解結同心?我來拜祠下,弔古欲沾襟。在昔豈無重義者?”這或許就是“桃園三結義”之所以流播開來且長久不衰的真實原因。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