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日月》被男人拋棄的婦女申訴內心怨憤(解讀)

由 你是偶的風景 發表于 人文2022-01-04
簡介、 “德音無良”的抱怨,希冀處境得到改善,如此才“俾也可忘”

日居月諸怎麼讀

《日月》被男人拋棄的婦女申訴內心怨憤(解讀)

日居月諸,照臨下土。乃如之人兮,逝不古處?胡能有定?寧不我顧。

日居月諸,下土是冒。乃如之人兮,逝不相好。胡能有定?寧不我報。

日居月諸,出自東方。乃如之人兮,德音無良。胡能有定?俾也可忘。

日居月諸(zhū),東方自出。父兮母兮,畜(xù)我不(zú)。胡能有定?報我不述。

《日月》被男人拋棄的婦女申訴內心怨憤(解讀)

本詩的主題:從字面上理解是:一位婦女被男人拋棄人後,抒發對男人的怨恨的心情。

太陽和月亮,每天都會從東方升起(月亮有時也從西方升起),它們的光芒每天都照耀著大地,人世間的萬事萬物都被明亮的光芒所籠罩,讓黑暗無法隱遁。

女主人公說她嫁的這個男人,不像剛結婚的時候,對她情意綿綿,知冷知暖,疼愛有加。那個時候這個男人對她多好呀,她認定身邊的男人就是她這一生的依靠,和愛的歸宿。

然而好景不長,在她還沉浸在對美好未來所憧憬,還沒來得及規劃未來新生活的時候,她的男人,這個她以為可以一生依靠、一生信賴的男人,卻移情別戀,就這樣狠心的拋棄了她。

她想不明白,男人怎麼就變成了這樣,如今對她不管不顧,棄之不理。即使把男人的父母當做親生父母一樣對待,也換不了男人的一點回頭。

《日月》被男人拋棄的婦女申訴內心怨憤(解讀)

當初的海誓山盟、情濃意濃、耳鬢廝磨的心動還猶在耳邊,愛的誓言才保鮮了幾天?

難道真的是男人的嘴騙人的鬼嗎?

男人的甜言蜜語就是為了獲取女人的芳心,一旦攻下了女人的心,也就攻下了女人的身。這一點所有的生物都是一樣的,比如孔雀開屏,不就是為了獲得異性的好感嗎?不同點是生物界只看外表而已(也有聽聲的),但它們也有思想活動呀,要不然它們怎麼分辨出哪個更漂亮的呢?

當女人的心和身都交給了男人的時候,男人就成了女人的天,女人的以後的一切,她的所思所想都是為了這個男人。這也是為什麼說:男人把婚姻比作圍城的原因。

當女人的一切都是為了這個男人的時候,女人把對男人的關心、照顧當做對他的愛,男人的吃、穿、住、行,日常所有行為都會被女人所規範和要求,這樣就把男人給包圍、束縛了起來。

一個花心的男人,或者一個嚴格束縛男人的女人,都會使得婚姻過早的破裂,而中途夭折。

《日月》被男人拋棄的婦女申訴內心怨憤(解讀)

回到詩文字身:

第一章詩文:

太陽啊月亮,你們的光芒照耀著大地。我嫁的這個人啊,卻不再像過去那樣對待我了。事情怎麼變得這樣了呢?一點也不顧念我呀。

居、諸:語尾助詞。

乃:可是。

之人:這個人,指她的丈夫。

逝:助詞。

無實義,起調整音節的作用。

古處:一說舊處,和原來一樣相處;一說姑處。

胡:,怎麼。

定:止。指心定、心安。

寧:一說乃,曾;一,竟然,難道。

我顧:顧我。顧,念。

第二章詩文:

太陽啊月亮,大地披上了你們的光芒。我嫁的這個人啊,卻不再像過去那樣恩愛我了。事情怎麼變成這樣了呢?一點也不念夫妻之情呀。

冒:覆蓋,照臨。

相好:相愛。

第三章詩文:

太陽呀月亮,你們每天都從東方升起。我嫁的這個人啊,卻不再以好言好語安慰我了。事情怎麼變成這樣了呢?把那些無良之行都忘了吧。

德音:好名譽。

第四章詩文:

太陽呀月亮,你們每天都從東方升起。我尊君如父,親君如母,君卻不以善終報我。事情怎麼變成這樣了呢,你自己也沒有得到善終啊!

畜我不卒:即好我不終。

畜,同“慉”,喜愛。

不卒,不到最後。

不述:不循義理。

《日月》被男人拋棄的婦女申訴內心怨憤(解讀)

詩文中沒有具體描寫棄婦的內心痛苦,而是著重於棄婦的心理刻畫。

女主人公的內心世界是很複雜的,有種被遺棄後的幽憤。一方面指責丈夫無定止,同時她又很懷念她的丈夫,仍希望丈夫能回心轉意能夠“顧”(想念)她,“報”(答理)她。理智上,她清醒地認識到丈夫“無良”;但情感上,她仍希望丈夫“畜我”以“卒”。

還有就是對《詩經》的溯源,認為這首詩的女主人公是衛莊公的妻子衛姜,悼念先君衛莊公的。這個歷史事件在上一篇的《詩經燕燕》有講過

《燕燕》兄送妹遠嫁時的惜別之情(解讀)

《日月》被男人拋棄的婦女申訴內心怨憤(解讀)

還有一種溯源,講的是把這首詩的背景放到商、周的大背景下,周滅商後,周把商的遺民遷移到地。開始周與殷商遺民以君臣相處,關係不錯,後來,殷商遺民作亂,被周公旦平叛之後,殷商遺民移到衛國,由衛國管理,形成了殷商遺民的政治地位明顯下降,寄人籬下。把這首詩套在寄人籬下之後,則很多細節就更容易對號入座、解釋通暢。

日月起興,是因為天道有恆,襯托人世容易變幻,暗喻商族亡國亡族(沒有滅族,大貴族微子、萁子和其他小貴族保留了商族血脈,但紂王和武庚祿父這條主根化為浮雲了)的滄海桑田悲劇。

兩廂難處,是當年周、商兩族複雜關係的真實寫照。處境飄搖窘困,是因為大叛亂後懲罰加身。

作為曾經顯赫、現在弱勢的“殷頑”,自然會抱怨周朝,很容易將所有災難都委過周室而不願意深刻自省。

所以詩中屢屢出現“逝不古處”、 “寧不我顧”……、 “德音無良”的抱怨,希冀處境得到改善,如此才“俾也可忘”。

抱怨父母其實完全是比喻。猶如說:我們商人的祖先是天下共主,輪到我們這代人卻不僅失去霸權,還因兩次戰敗(前為武王克商的“牧野之戰”,後為周公東征的二次征服),宗族親人被離析打散、族群主體被監視居住。

“胡能有定?報我不述。”也可以順理成章解釋。

《日月》被男人拋棄的婦女申訴內心怨憤(解讀)

中國上古傳統,滅人國而不絕其祀,夏、商、週三代均遵循這條重要國際規則。

傳說(夏朝君主的稱號)冊封上古著名氏族為諸侯(實際上是認可);

湯王滅桀,也專門冊封禹王的後人,承認各地氏族部落首領的諸侯地位(夏商封建都不是嚴格意義的封建制度,所謂封國其實是氏族部落或更大型的聯盟而非地域國家,周朝的封建制才是真正意義的疊層封建聯盟體制,周朝封國很多都是打破了血緣關係的國家);武王遵守傳統,冊封周人認定的上迄黃帝、炎帝、下夏禹、商湯的後裔為諸侯。

只是由於武庚組織叛亂,周公旦才粉碎了武庚的政權,重新安排處置“殷頑民”。

詩中的“報我不述”應該是指武庚政權被粉碎的事情,周朝這樣處置不合古禮和慣例。

《詩經·國風·周南》十一篇總結(解讀)

《國風·召南》十四篇總結(解讀)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