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著名作家鮑鵬山散文名篇《賈誼:沒有席位的發言》

由 讀寫探秘 發表于 人文2022-01-03
簡介但對賈誼,文帝就不能為賈誼安排政治席位,使他有折衝樽俎運籌帷幄的機會

齎志而歿意思是什麼

著名作家鮑鵬山散文名篇《賈誼:沒有席位的發言》

賈誼:沒有席位的發言

卓則必絕,遠則自離。賈誼自然而然地與他同時代的人離絕了。

哭向長沙

很多英雄一生的失敗在他出生時即已註定:生不逢時。賈誼如果早生二三十年,能碰上秦皇嬴政,碰上楚霸項羽,碰上高祖劉邦。而如果他晚生五六十年,他又可等到漢武帝劉徹。那些都是需要英雄的時代。是英雄創造歷史的時代。偏他生在這兩個浪峰之間的低谷中!

這是一個蓄勢待發的時代。這是一個講“無為”的時代。這是一個庸人都可以拱手而治的時代!漢文帝曾對他那個時代的一代名將李廣感喟:“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史記·李將軍列傳》)

其實,他身邊還有一個絕對可以成為一代名相,能引導他和漢帝國超越三代、做出前無古人輝煌業績的人物。那就是與李廣一樣年輕有為、天才俊發的賈誼。

我很替文帝惋惜:他的手下有李廣這樣的將,有賈誼這樣的相,卻也只能“無為”而治。這是多麼的暴殄天物?他實在是不善於用手中的上上牌,打出最高分。這又怎麼能不讓人扼腕嘆息——在他的帝國裡,李廣不能封侯,賈誼不能拜相。最終李廣絕望而自刎,賈誼悽傷而夭折。天生我才必有用,文帝逆天之意,殺天之才,文帝之罪亦大矣!

相較而言,文帝對賈誼更寡薄:對李廣這樣的英雄,他至少是給了他用武之地,讓他在戰場上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華。但對賈誼,文帝就不能為賈誼安排政治席位,使他有折衝樽俎運籌帷幄的機會。這也不能全怪文帝。他自己也是被人從藩國請到權力中心來的。當文帝被陳平周勃等人請入主席時,他發現,帝國的圓桌邊已坐滿了濟濟的人頭。這一桌豐盛的筵席,不能再給任何別人分一杯羹。哪怕是文帝帶來的人。

是的,這個帝國在滅掉諸呂之後,只缺少一個劉姓的皇帝,而不缺少大臣。

賈誼是一個沒有席位的就餐者。更不用說去當主持宴席的“祭酒”了。

他給了這個時代最好的忠告。他是那個時代最睿智的發言者,是那個時代龐然而麻痺的軀體上鋒銳的虻,可他卻沒有席位!甚至,最後,連會場也不讓他進!他被逐出京師。

中國歷史上那麼多的流放貶謫,除了對不同政見者或席位爭奪者陰毒的肉體懲罰外,更重要的目的,就是把他逐出輿論中心地帶,讓他遠離話筒,讓他的聲音消失。

曇花一現的政治輝煌消失了。賈誼一路哭向長沙。

著名作家鮑鵬山散文名篇《賈誼:沒有席位的發言》

遠見卓識

我們先來看看賈誼的履歷吧:十七八歲時,他已博覽群書,並以精通經典、善於作文而名揚郡中。22歲,文帝元年,河南守吳公向文帝推薦年輕的賈誼。文帝徵召賈誼為博士。在博士中,賈誼年齡最小,學問卻最高。文帝有所諮詢時,他總能答出別人不能回答的問題,而且還頗合大家心意。儕輩都對他很佩服,文帝也對他格外賞識,一年之內,他被越級提拔為太中大夫。並有意要委他以公卿之位。

就在這短暫的兩年內,他提出了許多極有遠見,富有建設性的意見。關於制度方面:上《論定製度興禮樂疏》,請改正朔,易服色,定官名,興禮樂。他說:“漢興至今二十餘年,宜定製度,興禮樂”了。顯然,作為儒家的信徒,他對秦有一種自然而然的反感與心理拒斥,他要新朝儘量抹去前朝的痕跡,確立大漢自己的風格與氣派。政治體制方面:上疏主張削弱諸侯王勢力;經濟方面:作《憂民》,上《論積貯疏》。“夫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力倡“驅民歸農”,禁止末技遊食之民。這是中國幾千年來的一貫思想,而在漢初積貧積弱時尤為必要。外交方面:反對對匈奴忍讓,主張用他提出的“三表五餌”之法,滅之於無形。倫理道德方面:作《六術》《道德》諸篇。政治理論方面:作《過秦論》上中下三篇,分論始皇、二世、子嬰之過。首篇總論治國之本在於施行仁義;中篇講“取與守不同術”,應“逆取順守”。下篇講專制政體滅亡的必然性——其痼在專制自身。這三篇合而可為一大篇,洋洋灑灑,汪洋恣肆,誠為西漢鴻文。這是在理論上對殘暴而失敗的秦進行清算。他在認真地思考新朝立國的道德基礎與統治理論,劉邦的那一幫流氓強盜式的武夫是不可能有這樣的意識的。蕭何、曹參等出身獄吏,可以是很出色的行政人才,但不可能站到這樣的高度。賈誼的橫空出世,漢朝才算真正擁有了自己的理論家。

兩年左右的時間,有如此眾多的思想和理論建樹、政策和策略建議,足見這位二十來歲的政治家的見識和膽略,足證他的政治天才,並足以奠定他在中國政治史上的地位。他可以側身一流政治家之列而毫不遜色。

在這些建議中,既有眼前的急務,也有關乎長治久安的根本大計。有很多更是深入到了整個封建時代基本的政治與道德根基。其中有一點特別值得提出來,這一點顯示出,什麼叫真正的睿智、真正的目力。

漢初的政治家、思想家們,都在思考著這樣一個問題:秦為何興暴而亡速?在思考這個問題時,人們又自然地把短命的秦和“千餘載不滅”的周作對比。人們很容易地看出了兩者顯而易見的不同:周行封建,以一家血脈盤踞天下,各路諸侯,拱衛周室,所以固若金湯;秦立郡縣,誅殘同姓,宗族血親一無所封,使無尺寸之地,官長各地者皆有功之異姓,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所以一旦天下有事,沒有至親的相助!於是,結論似乎很明顯:就國家的長治久安而言,封建制勝過郡縣制。又由於郡縣制的推行者恰恰是殘暴寡恩的嬴秦,郡縣制對同姓的寡恩與暴秦對天下的刻薄攪成一團,郡縣制便很不幸地成為“不道德”的制度,而為人們唾棄。於是,歷史的倒退十分的合乎邏輯:為了打敗項羽,封!封功臣!為了屏障劉氏,封!封宗室!天真的劉邦以為,這些同姓王定比異姓忠心。但是,假如一個同姓的諸侯要挑戰中央取而代之,怎麼辦呢?

很顯然,血緣並不能保證這些跋扈的諸王對中央的效忠,獨享資源和獨擅權力的誘惑更大。自封王以來,無論是異姓還是同姓,叛亂、尋求獨立於中央,甚至對中央取而代之的企圖一直沒有中斷過。劉邦政治上的短期行為以及理論界在制度問題上的嚴重失誤,造成了漢初幾十年的動盪與生靈塗炭。

正是在這個問題上,賈誼表現出了他異乎常人拔乎流俗的見解:他認為秦統一六國,實行郡縣制,乃是“除六國之憂”的有遠見之舉;而當今的分封政策,恰恰又是“成六國之禍”的倒退行為。(《權重》)賈誼之聰明,在於知道國事不可恃於人的品行,不可恃於人的血緣親情,必恃於勢。所以,秦之速亡,不在取消封建而立郡縣,在權力制衡的喪失。而西周的政治制度是貴族民主政治。天子並不能對天下大權“孤獨而有之”。他的行政權力要受到來自各方面的約束和限制。賈誼認為,正是這種對權力的約束與限制,才是周千載不滅的原因,也是取消了這種約束的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中青亮點 A N。R&M h%U+E#W5i

在國家制度上,他反周尚秦;而在權力制衡上,他又反秦尚周。在這一取一舍之間,讓我們得以窺見大政治家的遠見卓識!

個性之殤

但遠見卓識往往“自絕”於當代。卓則必絕,遠則自離。賈誼自然而然地與他同時代的人離絕了。他藐視他們,他們也排擠他。他們根深而葉茂,藤粗而蒂固;他則一無所恃;他只能恃文帝的保護。但文帝也一樣脆弱——天子議以誼任公卿之位。絳(絳侯周勃)灌(灌嬰)、東陽侯(張相如)盡害之,乃毀誼曰:“雒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於是天子後亦疏之,不用其議,以誼為長沙王太傅。

平心而論,文帝劉恆還是很信任也很願意重用賈誼的,他畢竟不是一個昏君。但他不能失去朝廷權力的平衡,他也不能為了一個賈誼而觸犯眾怒。一邊是功高蓋主的老臣,一邊是初出茅廬的後生,兩邊既已勢不兩立,劍拔弩張,文帝只能傾向前者:反對前者,他自己的位子都不安穩,沒有前者的擁立,就沒有他的今天;沒有前者的支援,也沒有了他的明天。

賈誼的失敗是時勢所必然,同時也與個性相關:賈誼的性格太躁急,太傲慢。躁急則不能待人,不能捺住性子等待時機。傲慢則不能兼人,他總是嫌那一批老臣太愚拙無識。不屑於與他們為伍。更不能把他們拉入同一戰壕,與他們一同作戰,而是欲憑一己的力量,挾文帝之權威而獲成功。

不能待人兼人容人,事業還未開始,自身就已形單影隻。偏他又那麼脆弱,一貶長沙,就哭泣不止。逾數年,在寄託了他最後希望的梁懷王騎馬摔死後,脆弱的賈誼在多日的哭泣之後,齎志而歿。

著名作家鮑鵬山散文名篇《賈誼:沒有席位的發言》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