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唐帝國盛世折戟怛羅斯,慘敗背後,卻是一場戰略意義上的成功?

由 齊文刀說 發表于 人文2022-01-02
簡介最明顯的反例,8世紀中葉安史之亂爆發,唐朝為平亂,抽空了西域的軍事力量,吐蕃趁虛而入,吞併河西走廊地區,繼而拿下繁庶的安西四鎮,之後延續了幾十年的國勢鼎盛期

閭閻安堵是什麼意思

01 中原帝國西域往事

亞歷山大大帝的馬其頓方陣,遭遇“虎狼之師”的秦軍,誰勝誰負?

橫掃歐亞的羅馬軍團,碰上“逐匈奴於漠北”的漢家將士,鹿死誰手?

可惜歷史沒給出機會。

世界古代史上,中華文明與等量級的外域文明,只發生過一次大規模的軍事衝突,就是公元751年,唐玄宗天寶十載,唐帝國與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在怛羅斯地區的一場會戰。

一般認為,怛羅斯古戰場是在今天的帕米爾高原以西,哈薩克的塔拉茲(也稱江布林)附近。

這也是中華帝國在歷史上,對外擴張的極限之戰。

怛羅斯戰敗之後,唐朝勢力在西域回縮,此後中原王朝的觸角,再也不曾前出到這一區域。

唐帝國盛世折戟怛羅斯,慘敗背後,卻是一場戰略意義上的成功?

怛邏斯極限之戰

在今天的國人看來,這似乎是一件憾事,但對當時的唐帝國來說,還真沒什麼大不了的。打個比方說,

我住在自家房子裡,實控著門前的小院,至於更遠處的廣場,能圍上自家的柵欄更好,不然的話,來幾個跳舞大媽倒也無所謂。

那怎麼分辨,哪是自家庭院,哪裡是門前廣場呢?

節點就是唐帝國在西域戰略攻守的樞紐之地:蔥嶺,也就是今天的帕米爾高原。

大唐經營西域,以蔥嶺為界,寬嚴兩重天。唐人重點駐紮控制蔥嶺以東地區,對嶺西只維持傳統意義上的宗藩關係,控制鬆散。如果說,嶺東是自家庭院,那麼嶺西就是門外廣場,得失無關大局。

這並非當局退縮保守,

只是唐時的西域局勢,遠比漢朝設定西域都護那會兒,要複雜得多。

唐帝國盛世折戟怛羅斯,慘敗背後,卻是一場戰略意義上的成功?

唐帝國極盛時期的西域形勢

從蔥嶺周邊,直到河西走廊的這一大片區域,強敵環伺,

西有波斯帝國,後來侵略性更強的阿拉伯帝國取而代之,南有強盛一時的吐蕃帝國,北方則是西突厥殘部。

終唐一代,西域的態勢一直不是很穩定。

從唐太宗時起,唐朝開拓西域,在蔥嶺以東設定了安西四鎮和安西都護府,到唐高宗時,繼續向西擴張,勢力跨過蔥嶺,設定了16個羈縻都督府,各府又下設羈縻州縣及軍府,共271州縣,統歸安西都護府管轄,唐帝國疆域達到極盛。

唐帝國盛世折戟怛羅斯,慘敗背後,卻是一場戰略意義上的成功?

布達拉宮:最初為松贊干布迎娶文成公主所建

但是,與強漢“逐匈奴於漠北”不同,盛唐的頭號外敵,始終是西南方的吐蕃。

而且吐蕃的國勢強盛期,幾乎與大唐同步,唐蕃之間不像漢匈戰爭,大起大落,而是彼此都不佔絕對優勢。唐與吐蕃爭奪安西四鎮,百年間幾番拉鋸,幾度興廢。

02 西域戰略攻守線

對吐蕃來說,西域的安西四鎮乃至河西走廊地區,是絲路繁華之所、富庶膏腴之地,必欲吞之而後快。而對大唐來說,

換句話說——其實是對於所有建都關中的中原王朝來說

,河西隴右之地,都是帝都的中樞脊背,必須保證絕對安全穩固。

推而廣之,西域之地,又是河西走廊的防火牆,是屏障的屏障。因此,兩漢、隋唐甚至曹魏,都在大力經營西域,這不是錦上添花的“炫富”行為,而是切切實實事關國家安全的戰略舉措,是一種積極的主動防禦。也就是清代歷史地理學家顧祖禹所言的:

欲保秦隴,必固河西;

欲固河西,必斥西域。

唐朝在西域的軍事存在,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隔斷二蕃,也就是經營安西、北庭兩大都護府,隔絕突厥和吐蕃之間的聯絡。

這是護衛京畿安全的必然之舉。

最明顯的反例,8世紀中葉安史之亂爆發,唐朝為平亂,抽空了西域的軍事力量,吐蕃趁虛而入,吞併河西走廊地區,繼而拿下繁庶的安西四鎮,之後延續了幾十年的國勢鼎盛期。

唐帝國盛世折戟怛羅斯,慘敗背後,卻是一場戰略意義上的成功?

極盛時期的吐蕃

反觀唐朝,從此便如鯁在喉,

每年都要組織大量兵力到京西“防秋”,也就是抵禦吐蕃的入侵,牽扯大量人力財力。

除了中央直屬的神策軍之外,像劍南、鳳翔、朔方等地方藩鎮,乃至早已半獨立的河北三鎮,或多或少,總要派兵來,輪流進京助戰。外患當前,對那些割據一方的野心節度使,朝廷也不得不姑息忍讓。

儘管此後百年間,唐軍斬俘吐蕃軍數十萬計,但也只能是被動防守,再也無力開拓,不復盛唐氣象了。

宋朝也是血淋淋的教訓。河西走廊能夠提供中原不能出產的重要戰略物資——馬匹。如《金史》所言,河西一帶:

善水草,宜畜牧,所謂涼州畜牧甲天下者是也。

大宋失去河西地區,就只能以步兵對抗北方王朝的騎兵,最多打成擊潰戰,而很難打出殲滅戰來。

唐帝國盛世折戟怛羅斯,慘敗背後,卻是一場戰略意義上的成功?

北宋在好水川之戰慘敗西夏

說回盛唐時期,吐蕃要走出青藏高原,與大唐爭奪西域,有東西兩條線路。

東線是出柴達木盆地西北部,沿著阿爾金山北麓,直抵若羌綠洲。唐高宗時,在這條線路上的鄯善古城(古樓蘭)設立了石城鎮、且末古城設立了播仙鎮,鎖死了吐蕃的這條通路。

唐帝國盛世折戟怛羅斯,慘敗背後,卻是一場戰略意義上的成功?

唐蕃之間的三條戰略攻守線(示意圖)

西線是從崑崙山和喀喇崑崙山之間穿越,衝擊塔里木盆地南部的于闐、疏勒,

這片通道就在今天的阿克賽欽地區,往事越千年,至今仍然是祖國西陲的戰略要地。

唐朝在此設有于闐鎮和疏勒鎮,武則天時期又增兵固守,吐蕃從此北上的可能也不大。

以上兩條線路,都在蔥嶺以東,也就是唐朝苦心經營的“自家庭院”,只要控制得當,完全可以堵住吐蕃來犯。

但是,除東西線之外,

在蔥嶺以西,還有一條“外線”,如上圖所示,就是繞道蔥嶺以外,穿越今天中亞烏茲別克與塔吉克交界處的費爾幹納盆地,畫一個“C”字,從西側殺進來。

03 且看“夷狄自相殘”

因此,就不難理解唐的西域戰略,穩固蔥嶺東,對於蔥嶺西,

控制鬆散但並不放任,而是採取積極的主動防禦政策,只要有外國勢力威脅到這條“外線”的安全,就必須撲滅之。

以唐玄宗時期為例,唐朝曾三次出兵蔥嶺以西:

715年救援拔汗那;

722年救援小勃律;

750年攻破羯師。

以上,都是為了護衛這條“外線”。

尤其是小勃律,被視為是

“唐之西門,勃律亡則西域皆為吐蕃矣”

用吐蕃方面的話來說就是:

“我非謀爾國(勃律),假道攻四鎮爾。”

到天寶年間,一貫間於齊楚的小勃律,又叛唐而投靠了吐蕃。唐朝不惜血本,連續發動四次征討。最後一次,名將高仙芝力排眾議長途奔襲,如神兵天降,終於破城而入。

一時間,西域“七十二國皆震恐,鹹歸附”。高仙芝也走上了人生巔峰,成為揚名西域的“山地之王”。

唐帝國盛世折戟怛羅斯,慘敗背後,卻是一場戰略意義上的成功?

影視作品中的高仙芝形象

除此之外,“遠處小廣場”上也不乏其他人在高聲呼救,像被大食滅國的波斯、吐火羅,還有康國、安國、俱密等傳統藩屬國,都上奏章,表過忠心,請求唐軍救援,但是翻遍史書,也只有

“天子不許”、“天子但尉遣而已”

……等等記錄,沒有實質性的援助。

說白了,這與道義、信譽、國力等等無關,只因為沒踩在唐朝那條核心“利益線”上,勞師遠征,得不償失而已。

那麼後來兩家又為啥在怛羅斯打起來了呢?

因為大食步步緊逼,已經威脅到了唐在蔥嶺外的“利益線”。

早在7世紀的唐高祖和武則天時代,

唐朝的西部疆域最遠推進到了烏滸水,但在大食的擴張逼迫下,到8世紀中葉的唐玄宗時代,已經收縮的藥殺水流域(如下圖所示)

,但雙方並未爆發大規模的武裝衝突,唐朝還有繼續收縮的趨勢。

究其原因,唐的第一勁敵,始終是蔥嶺東南的吐蕃,要儘量避免招惹大食,導致兩線作戰,何況還有突騎施在中間做緩衝,“以夷制夷”,用不著唐人出手。

唐帝國盛世折戟怛羅斯,慘敗背後,卻是一場戰略意義上的成功?

大唐、大食與突騎施三方形勢

突騎施是西突厥的別部,朝秦暮楚,也非善類。

開元初年,突騎施蘇祿可汗被唐朝封為左羽林大將軍,金方道經略使。但短短兩年後,蘇祿就聯絡吐蕃、大食,圍攻過唐大石城。

718年,蘇祿巧取豪奪,佔據了唐安西四鎮之一的碎葉城(位置如上圖所示)。

唐玄宗承認了蘇祿的軍事佔有,另設焉耆鎮取代碎葉,作為安西四鎮之一,同時加封蘇祿為忠順可汗,四年後還與其和親。

唐帝國盛世折戟怛羅斯,慘敗背後,卻是一場戰略意義上的成功?

帕米爾高原腹地

適當的讓步並非喪權辱國,而是敦促突騎施向西方發展,代表唐廷抵禦大食,經略蔥嶺以西以北區域。事實上,突騎施此後也確實以大唐“天可汗”代理人自居,做了西域地區的“世界警察”。史料中不乏明證,

如西域小國的安國、石國、吐火羅等國,都曾上書唐玄宗,請求中央恩准,同意突騎施派遣軍隊,幫他們抵禦大食。

對此,唐廷自然樂得其所。據阿拉伯史籍記載,突騎施曾經頻頻出兵,在公元720年、724年、726年、729年,連續發動對大食的攻伐,雙方互有勝負。對此,開元朝著名的宰相宋景評價道:

此夷狄自相殘……

大者傷,小者滅,皆我之利。

代理人戰爭,這在今天的國際政治上,也不鮮見。

04 戰術失敗換回的戰略和平

不過,還是中國那句古話,“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突騎施這樣的遊牧帝國,往往逐利而走,反覆無常。到了733年,西進大食受挫的蘇祿可汗,又叛唐作亂,聯合吐蕃來攻擊安西四鎮。

這就是登堂入室,侵犯核心利益了,

唐朝不得不遠交近攻,聯合大食、東突厥,合圍突騎施。737年的朱兒佔戰役,大食取得了對突騎施的決定性勝利,

蘇祿可汗僥倖逃生,從此在西域權威掃地。一年後,蘇祿被部將所殺,曾煊赫一時的突騎施汗國,在東西方兩強國夾擊下,土崩瓦解。

從此,唐肅清了突騎施對安西四鎮的威脅勢力,卻也因此失去了緩衝,與大食直面相對。由此,怛羅斯戰役的起因就很明確了。

表面上看,大將高仙芝貪婪殘暴,不守諾言,屠戮石國,逼迫石國王子投靠大食,引來了強敵。但本質上,西域小國間於齊楚,為求自保,本來就叛附不定,不足為慮。但千不該萬不該,石國王子不該裡通外國,

“潛引大食慾共攻四鎮”,這才是真正的導火索。觸碰大唐底線者,按照一貫的主動防禦原則,高仙芝就不得不率先出兵了。

唐帝國盛世折戟怛羅斯,慘敗背後,卻是一場戰略意義上的成功?

怛邏斯之戰復原圖

當然,這場怛羅斯之敗,也在情理之中。

你賭贏了第一次,很難說還能不能有第二次。747年高仙芝孤軍深入,長途奔襲小勃律,是賭贏了。但751年這一次,他的目標是距離更遠、力量更強大、更靠近敵方心臟地帶的怛邏斯城。

當高仙芝風塵僕僕來到城下,發現近水樓臺的大食軍先到一步,奇襲破城已不可能,從這一刻起,這場戰役就註定毫無勝算了。

即便如此,唐軍的表現還是可圈可點。綜合東西方各類史料的資料,此戰的力量對比,大約是唐安西軍2萬人、友軍葛邏祿部約1萬人,對陣阿拉伯聯軍15—20萬人。雙方苦戰五日,唐軍因為戰術和裝備上的優勢,人數雖少,卻不落下風,最終只因為葛邏祿部的臨陣倒戈,在側翼捱了刀,導致瞬間崩盤。

當然,就算葛邏祿部不背叛,

怛邏斯不遠處的撒馬爾罕城內,大食呼羅珊總督,一代雄傑艾布·穆斯林早已集結了援軍,隨時可以出動,對唐軍實施第二波打擊,

高仙芝的失敗,是早晚的問題。

還是那句話,怛邏斯城實在是中華帝國觸角的極限了,無論兵員、情報、後勤,相比大食,高仙芝都不佔優,敗得其所。

但換一個角度講,作為積極的主動防禦,其實唐朝已經達到了戰略目的。

唐帝國盛世折戟怛羅斯,慘敗背後,卻是一場戰略意義上的成功?

唐陌刀兵

事後戰況統計,勞師遠征的唐軍PK主場作戰的大食,陣亡比達到了驚人1:3左右。

大食是征服了歐亞非的“世界帝國”,而大唐也是毫不遜色的“西域雄師”。以此戰況,任何人想要翻越蔥嶺,征服中華,代價可想而知。怛邏斯戰後,唐朝的勢力大幅回縮,但大食也沒再前進一步。

用現代中國一位偉人的話來說就是,不打則已,一仗就要打出三十年的和平。

這難道不是一場戰略意義上的勝利嗎?

此戰過後,753年,封常清再次翻越蔥嶺,遠征大勃律,攻佔菩薩勞城;同年哥舒翰大破吐蕃,“悉收九曲部落”。唐朝仍牢牢控制著蔥嶺以西的廣大地區,正如《資治通鑑》所言:

中國盛強,自安遠門西盡唐境,萬二千里,閭閻相望,桑麻荑野,天下稱富庶者,無如隴右。

整個西域,仍然是盛唐氣象。

遺憾的是,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安西北庭大軍被抽調回內地平叛,西域出現了實力真空,吐蕃才得以向北擴張,侵佔河西走廊,切斷了西域和內地的聯絡。又頑強抵抗了幾十年以後,孤懸在外的安西四鎮,才最終消失在歷史塵埃之中。

中原王朝再度掌控西域全境,要在九百年後,乾隆平滅準噶爾的時代了。

【完】

本文作者【齊文刀】,系頭條號簽約作者。

更多深度長文,歡迎點選關注!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