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境界丨儒家哲學中的“加法哲學”~

由 藝遊天行 發表于 人文2021-12-31
簡介人在追求物質生活上,如果實施“減法哲學”的話,那麼在構建精神生活上則要實施“加法哲學”,加強人文道德修養,不斷地塑造理想人格,不斷地提升人生境界,以獲得心靈愉悅和滿足

陋巷簞瓢亦樂哉什麼意思

人在追求物質生活上,如果實施“減法哲學”的話,那麼在構建精神生活上則要實施“加法哲學”,加強人文道德修養,不斷地塑造理想人格,不斷地提升人生境界,以獲得心靈愉悅和滿足。人的精神生活越豐富,快樂指數也就越高。

物質生活雖是精神生活的基礎,但是要想獲得真正的心靈愉悅和滿足,還必須進行人生境界的超越和轉換。所謂“境界”,是指人的心靈存在的狀態。按照馮友蘭先生的覌點,人生境界分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當人的物質生活達到衣食無憂時,就要及時地從功利境界中超越出來,昇華為道德境界,方可獲得“人樂”的愉悅。

境界丨儒家哲學中的“加法哲學”~

所謂“人樂”,是指心無私慾、“心理合一”的“仁者不憂”的人生境界。在“心理合一”的人生境界中,由於無私慾障蔽仁之理,故無得失利害之計較,自然無憂,自不煩惱。“人樂”除了源於物質生活的功利之樂外,主要地是源於人的精神家園的心靈之樂,也就是儒家所追求的充滿人文道德精神的“孔顏之樂” 。這是一種“聖賢人格”之美、“聖賢氣象”之樂。

什麼是“孔顏之樂”?“孔顏之樂”源於孔子和他的弟子顏回的故事。據《論語。述而》篇記載:孔子“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他雖然吃著粗糙食物,喝著冷水,曲著胳膊住在簡陋的地方,但仍感樂在其中。對於那種違背道義而取得財富和權勢,孔子視為天上的浮雲,轉眼即逝。他的得意弟子顏回,繼承和弘揚了這種道德操守。所以,孔子稱讚他:“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論語。雍也》)

顏回的生活,雖然不過是“一簞食,一瓢飲”,住在破舊的巷子裡,別人忍不住那種憂愁,而顏回卻能自得其樂而從不動搖。顏回真是一位賢德之人啊!“孔顏之樂”所樂的,正是仁愛道義和“安貧樂道”的高尚的道德情操。朱熹在《論語集註》卷三中釋曰:“顏子之樂,非樂簞瓢陋巷也,不以貧窶累其心而改其樂也。”“孔顏之樂”雖不拒絕財富和權貴,甘心處於貧窮與卑賤,但是人生境遇無論是富貴還是貧賤,都不能改變他們孜孜以求的仁愛道義精神和道德操守,塑造聖賢人格之美,並從“仁者不憂”的人生境界中獲得一種精神愉悅。

境界丨儒家哲學中的“加法哲學”~

“人樂”是一種真、善、美合一的人生快樂,可分為“真之樂”、“善之樂”與“美之樂”三種。三者都是人心“渾然一理”的不同表現。

“真之樂”是指由真實、真理而生的心靈之樂。在儒家哲學中,從本體論上,誠即是仁,仁即是誠,誠與仁是同一本體境界。所謂“誠”,即是“真實無妄。” 真實就是真理。“妄”即是虛妄、欺騙(包括自欺),是一種遮蔽。“無妄”即是透過“誠之”工夫去掉虛妄、欺騙而使真理顯現出來。“真之樂”就是由去掉“虛妄之蔽”而顯覌出來的“真理”而萌生的一種人生快樂。

讀書是一種追求真理的過程,同時也是一種“讀書之樂”。所以,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通“悅”)乎?”(《論語·學而》)朱熹主張讀書學習,因為透過讀書學習,方可達到仁的境界、善的境界。人生讀書過程,既是求知問道、修身養性的過程,同時也是人生境界的不斷昇華過程。明代民族英雄和著名詩人于謙在《觀書》一詩中,盛讚讀書之樂,極寫讀書之趣,詩云:“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兩眼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活水源流隨處滿,東風花柳逐時新。金鞍玉勒尋芳客,未信我廬別有香”。現代也有一位名人在他的書房內,掛有一幅對聯雲:“拋他難拋身外物,讀我平生未讀書。”

境界丨儒家哲學中的“加法哲學”~

當你在靜靜的書房裡,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以你的豐富人生閱歷去解讀書中所闡述的哲學智慧和人生理念有所悟的時侯,可以明理,可以嘗景,可以觀史,可以鑑人。你會頓時將自己一生所追求的錢、權、名、色“身外之物”全都拋到九霄雲外,完全擺脫了令人痛苦的世俗的“功利境界”而昇華為君子的“道德境界”。這裡所說的“胸次全無一點塵”的“道德境界”,是一種快樂和諧的人生境界。這正是“世事浮躁唯擁書城而心靜,人間煩囂但聞墨香而氣平。”

這才是讀書人和企業家所追求的人生境界。在這一境界中,讀書讓我超脫,讀書使我寧靜,讀書叫我滿足。這是一種精神享受,也是一種心靈淨化。曲阜孔府有一幅清代秀才胡二樂題寫的橫幅是:“讀書不獨能變化氣質,且能養人精神。”法國哲學家梅里特在《人是機器》一書中,正確地指出:“征服全世界也抵不上一個哲學家在他的書房裡所嚐到的那種快樂。”

“善之樂”是指由美德而生的心靈之樂。在儒家哲學中,仁是“本心之全德”,“仁”之美德主要包括仁、義、禮、智、信五德。要實現仁的境界、善的境界,必須克去私慾。朱熹在《朱子語類》卷31中,形象地指出:“仁與心本是一物。被私慾一隔,心便違仁去,卻為二物。若私慾既無,則心與仁便不相違,合成一物。心猶鏡,仁猶鏡之明。鏡本來明,被塵垢一蔽,遂不明。若塵垢一去,則鏡明矣。”如何去人慾而達到善的境界呢?

境界丨儒家哲學中的“加法哲學”~

具體方法很多,主要的有:(一)“靜坐之樂”:勞作之餘,靜坐休息,萬慮俱忘,恬淡自樂;(二)“助人之樂”:以愛助人,人之報恩,一舍一得,樂在其中。根據英國劍橋大學社會學家耗時五年(1997-2002),從5000個家庭樣本中10300人調查研究,發現大部分人都沒有將幸福快樂與自已的利益相聯絡,而是與家庭和對他人的關愛聯絡在一起。只有讓人們牽掛和照顧他人,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快樂指數;(三)“知足常樂”:多欲則忙,寡慾則閒,多欲則憂,寡慾則樂;(四)“寬容之樂”:人若彌勒,寬則得人,寬則得福,寬則得樂;(五)“交友之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呼!”(《論語·學而》)

“以友輔仁”,求學問道,互相切磋,不亦樂乎?(六)“親情之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無災無病)”(《孟子·盡心上》),情濃於血,其樂融融;(七)“成功之樂”:千辛萬苦,功成名就,有益於民,豈能不樂!(八)奉獻之樂:儒家認為能夠對國家、民族、大眾有所奉獻,是人生的最大快樂。孟子提倡與民憂樂與共的“眾樂”,反對個人獨享“好貨”、“好色”的“獨樂”。在《孟子·梁惠王上》中,他指出:古代賢者“與民偕(共同)樂,能樂也。”今之暴君不“與民偕(共同)樂”,“雖有臺池鳥獸,豈能獨樂哉?”在《孟子·梁惠王下》中,他把“樂”分為“先王之樂”與“世俗之樂”。

反對“獨樂樂”與“少樂樂”的“世俗之樂”,提倡“與人樂樂”、“與眾樂樂”的“先王之樂。”如能實行“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這種“眾樂”既是對君王的政治要求,也是對儒生的道德要求。宋代名儒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發揮孟子的“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的民本思想,指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矣!”

境界丨儒家哲學中的“加法哲學”~

人生快樂主要是一種由超越名、利、富、貴的功利境界而昇華的道德人生境界。在這種道德境界中,“形骸雖是人,其實是一塊天理,又焉得而不樂!”(《朱子語類》卷31)“君子以道充為貴,身安為富,故常泰無不足。而銖視軒冕(權力)、塵視金玉(財富),其重無加焉爾。”(《通書·富貴》)人只要能做到“以道充為貴,身安為富”,自然就會超越人世間的功名利祿,“銖視軒冕、塵視金玉”,從而獲得一種“常泰無不足”的精神快樂。從這種道德境界中獲得的精神快樂,不同於“一得富貴,便極聲色之娛,窮四體之奉;一遇貧賤,則憂戚無聊”(《朱子語類》卷31)的感性愉悅。

這是一種超越一切功、名、利、祿、“衝破利索,即得自由”的心靈快樂。道德高尚的人總是快樂的人,而缺德的人總是痛苦、麻煩纏身,是無快樂可言的。“善之樂”是 一種君子人格之樂。人格之樂,既不是向貧賤處求,也不是向富貴處求,而是向自家人格中求。正如朱熹所云:孔顏之樂“不要去孔顏身上問,只去自家身上找。” (《朱子語類》卷31)

“美之樂”是指由藝術、音樂、詩歌、繪畫等所感而生的心靈之樂。主要有:(一)“品畫之樂”。品賞繪畫,山水樓臺,供我娛目,豈不樂哉;(二)“音樂之樂。放歌吟詩,戲劇小品,隨興所至,樂自天來;(三)“美術之樂”。古玩瓷器,雕刻漆物,絲綢錦緞,嘗心悅目。(四)文學詩歌之樂。(五)書法之樂,等等。

境界丨儒家哲學中的“加法哲學”~

這裡,以詩歌之樂為例說明之。不論是古詩還是今詩,都是一種藝術美。朱熹認為,詩之作,“自有感物道情,吟詠情性。” 比如《詩經。國風》“多出於里巷歌謠之作,所謂男女相與詠歌,各言其情者也。” (《朱子語類》卷80)所謂“感物道情,吟詠情性”,就是用詩歌語言將人的真情實感表露出來,故能感發人心,動情而興。這裡所謂“興”,實際上,就是“長人一格”。朱熹指出:詩之興,即是“興起人意處,正在興。會得詩人之興,便有一格長。” (《朱子語類》卷80)“興起人意處”即是追求審美境界,步入詩化人生,提升人格層次,達到真善美的意境,自然會獲得由藝術美而興的快樂。

人不僅是人類社會中的一員,而且也是大自然中的一員。在獲得“人樂”的基礎上,還必須進一步由“道德境界”升化到“天地境界”時,才能獲得“天樂”。

“天樂”主要表現在四方面:(一)、“賞花觀木之樂”:觀賞花木,欣賞美景,娛目悅心,樂哉樂哉;(二)、“天象之樂”:欣賞夜月,晨觀日出,夕觀日落,雨後彩虹,蘭天白雲,其樂無窮;(三)、“玩物之樂”:聽鳥語、玩寵物,觀魚遊,悠哉悠哉;(四)、山水美石之樂:城市公園,郊野休閒,白雪霧松,各種美石,其樂無窮,等等。

境界丨儒家哲學中的“加法哲學”~

人在“天地境界”中,已不再是自私的“小我”,而是“仁者以天地萬物一體”無私的“大我”。人作為“天地境界”中的“大我”,不僅要“事天”,而且還要“樂天”。所謂“事天”,即人類不再為了滿足自已膨脹了的私慾,過度地向大自然索取,而是以平等的朋友關係,要求人類對於大自然應盡“以仁愛物”和“民胞物與”的天倫、天職,真正做到王陽明所云:“山川草木鬼神鳥獸也,莫不實有以親之,以達我一體之仁。”(《大學問》)所謂“樂天”,即是塵視名利,雅好山林之樂。

也就是以一種貴賤窮通無滯於心的超然態度,由“天人對立”轉化為“天人合一”,形成天人和諧的理想境界,由品嚐自然之美而感悟到一種人生之樂。這就是儒家孜孜以求的超越功名、利碌、得失而回歸自然的“曾點之樂”。“曾點之樂”是自由的,超功利的,是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審美境界。

什麼是“曾點之樂”呢?在《論語。先進》篇中,孔子問子路、冉有、公西華和曾點各自的志向。子路以“使國強兵”為志,冉有以“使國富民”為志,公西華以“國有禮樂”為志。輪到弟子曾點時,他卻回答說:自己的志向是暮春之時,與諸朋友“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沂水),風乎舞雩(指舞雩臺),詠而歸。”深得孔子的贊同,曰:“吾與點也。” 孔子不去肯定子路、冉有、公西華富國強兵、振興禮樂的理想,反而讚賞這一悠然自得的春遊圖景的想法。因為定國安邦的理想,還停留在儒家的“治世”的功利境界,只有 “曾點之志”才達到了更高的天地境界。

境界丨儒家哲學中的“加法哲學”~

朱熹釋曰:“曾點之學,蓋有以見夫人慾盡處,天理流行,隨處充滿,無少欠缺。故其動靜之際,從容如此。而其言志,則又不過即其所居之位,樂其日用之常,初無舍已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與天地萬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妙,隱然自見於言外,視三子之規規於事為三末者,其氣象不侔矣,故夫子嘆息而深許之。”(《四書章句集註》130頁)這裡所謂“天理流行”,是指克去私慾後“心與理合一”的天人合一境界。吾心之流行即是天地之流行。沒有私慾之隔蔽,人心是自由的,所謂“其胸次悠然,直與天地萬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妙。”所以,悠然自得,毫無拘迫,樂在其中。

朱熹進一步釋曰:“天地之運,春夏秋冬,莫非道理。人之一身,便是天地,只緣人為人慾隔了,自見此意思不見。如曾點,卻被他超然看破,夫子所以喜之。”(《朱子語類》卷40)不管是“天地之運,春夏秋冬”還是“人之一身”,莫非道理,都是天人合一的合諧之美。但是由於“人為人慾”將天與人隔蔽,把天與人分割開來,達不到天人合諧境界(“意思”)。只是曾點“超然看破這意”,所以,他能“先自盡於一心,然後及物,則能隨寓而樂。” (《朱子語類》卷40)所以,孔子喜之。

北宋周敦頤塵視名利,雅好山林之樂。詩云:“濓溪溪上釣,思歸復思歸。釣魚船好睡,寵辱不相隨。肯為爵?重,白髮猶羈縻”(《石塘橋晚釣》);“東鳳放牧出長坡,誰識阿童樂趣多。歸路轉鞭牛背上,笛聲吹老太平歌”(《牧童》);“尋山尋水侶尤難,愛利愛名心少閒。此亦有君吾甚樂,不辭高遠共躋攀”(《喜同費長官遊》);“聞有山岩即去尋,亦躋雲外入松陰。雖然未是洞中境,且異人間名利心。”(《同友人遊羅巖》)

境界丨儒家哲學中的“加法哲學”~

程顥一生尋求“曾點之樂”,有《秋日偶成》詩二首:“寥寥天氣已高秋,更倚凌虛百尺樓。世上利名群蠛蠓,古來興廢幾浮漚。退安陋巷顏回樂,不見長安李白愁。兩事到頭須有得,我心處處自優遊。”“閒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態中。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河南程氏文集》卷三)

不管是周敦頤還是程顥詩中所反映的人生境界,正是儒家所追求的超越名利、富貴和興廢的天人合一的“天地境界”。在“天地境界”中,所獲得的快樂就是一種自得之“天樂”。

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所描繪的岳陽樓、洞庭湖的美景是:“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沈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境界丨儒家哲學中的“加法哲學”~

由岳陽樓和洞庭湖的美景而激發出的“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的內心愉悅。這種快樂,既不是世人沉溺於聲色肉慾的放縱,也不是釋、老出世的禁慾之樂,而是一種超越功名得失而回歸自然的自得之樂。正如他在《定風波》中所云:“羅綺滿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尋芳去。浦映□花花映浦,無盡處,恍然身入桃源路。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喪歸時數。鶯解新聲蝶解舞,天賦與,爭教我輩無歡緒。”這首詩所描繪的,亦是一種超越“功利境界”的“天地境界”。

綜上所述,不管是“道德境界”的“人樂”還是“天地境界”的“天樂”,“樂”的境界超然於事物而又不離事物,快樂不是“空樂”而是“實樂”。“孔顏之樂”和“曾點之樂”,都是“只就眼前境界”說出來的。如曾點之樂雖然是以超然心態超越於事功人慾之外,但是它“只就眼前景緻上說將去”,也就是“暮春”之時,與諸朋友“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沂水),風乎舞雩(指舞雩臺),詠而歸”體驗出來的一種快樂。從時間維度上,“人樂”與“天樂”,既不是樂在過去,也不是樂在未來,而是樂在當下。人在社會和自然中總是生活在當下。所以,追憶過去和規劃未來,都不會有快樂。唯有當下,“只以平日所樂處言之”,才有真正的快樂。請從當下日常生活中去尋找快樂,從每個人的一言一行中去尋找快樂吧!

要想從當下日常生活中、從每個人言行中去尋找快樂,還必須在哲學上走出“二分法”的思維困境,學會以“合二為一”的辯證法思考問題。人生大多痛苦與煩惱都是由於人的貪慾和“二分法”所致。有一位為“二分法”所困的老太婆,只知憂愁與快樂是對立的,而不知憂愁與快樂是“合一”的,二者是相通的,是可以轉變的。

境界丨儒家哲學中的“加法哲學”~

所以,她晴天憂愁,雨天也憂愁。因為她有兩個女兒,大女兒賣雨傘,二女兒賣冰棒。晴天怕大女兒不賺錢,雨天憂二女兒不賺錢。有位智者勸告老太婆不必憂愁,只要換個思維方式,就可變憂愁為快樂。晴天因為二女兒賣冰棒生意好而高興,雨天因為大女兒雨傘賣得好而高興。人生的快樂和憂愁都是“外物”造成的不同心態。只要你不鑽牛角尖,認死理,善於將人生的“痛點”儘快地轉移到人生的“樂點”上,就可以忘掉憂愁,獲得快樂。

喜歡請轉發,愛我請點贊~

境界丨儒家哲學中的“加法哲學”~

推薦文章

  • proficient的名詞是什麼

    proficient的名詞是: proficient、proficiency...

  • 樹根互聯打造資料中臺,成就三一“數字王國”

    以定製化訂單的全生命週期視覺化管理為例,樹根互聯打造的資料中臺幫三一從商機意向到合同、訂單生產、交付、出貨到售後跟蹤管理等,覆蓋業務全流程節點資訊,將原本分散在五、六個系統中的資訊統一接入,實現全流程跟進及預警,讓資料自由流轉併發揮價值...

  • 盤點歷屆金鷹女神,今年的金鷹女神候選人,年齡偏小實力最弱

    2018年,第七屆金鷹女神迪麗熱巴,當時26歲,憑藉《漂亮的李慧珍》成為金鷹獎史上第一個拿下金盃和水晶杯,所以也被認為是金鷹獎最水的一年,這是部翻拍劇,平均收視率都沒破1,但沒辦法,誰讓這部劇是湖南臺出品的呢,手握《歡樂頌》的劉濤,《那年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