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一位以仁厚著稱的皇帝,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確切記錄的盛世

由 大龐讀史記 發表于 人文2021-12-30
簡介到了長安以後,緹縈給皇帝寫了一封信,信中說:“我父親為官的時候,百姓們都稱讚他廉潔公正,如今犯法應當受刑

餓殍遍地什麼意思

西漢王朝建立之時,為了穩定來之不易的大一統局面,開國皇帝劉邦不得不採取了郡縣制與分封制並行的政治體制,將帝國大半部分的疆土分封給七個異姓諸侯王。

各諸侯王享有高度的自治權,徵收賦稅,任命官員,擁有軍隊。而由皇帝直接管轄、執行中央集權郡縣制的,只有關中十五郡。

然而,劉邦自以為誠意滿滿的“郡國並行”體制,並沒有換來安定繁榮的社會局面。從登上皇帝寶座開始,一直到去世,他始終奔波在四處平定叛亂的征途上。

從秦末一直延續到西漢初年的連年征戰,嚴重破壞了社會經濟,青壯年勞動力的首要任務是被徵募去打仗,而戰爭則是效率最高的“人口收割機”。

漢高祖劉邦在位的中後期,整個社會物價飛漲、人口銳減、民不聊生、餓殍遍地,到處都是一片凋零破敝的景象,許多地方甚至出現了人吃人的情況。

就連貴為天子的劉邦,出門的車駕都湊不齊四匹相同顏色的馬,大臣們甚至連馬都用不起,只能用牛拉車。

到了呂后專政的時候,宗族和外戚兩大派系忙於權力鬥爭,反而給天下百姓創造了難得的休養生息局面,民生經濟得以漸漸恢復。

陳平、周勃為代表的功臣派推翻呂氏家族以後,一致同意擁立劉邦的四兒子、代王劉恆為皇帝。事實證明,大臣們的選擇十分正確,漢文帝在歷史上素有仁厚之名,從《史記·孝文字紀》的字裡行間,可以體會出司馬遷對這位皇帝的推崇。

漢文帝即位的第三個月,就召叢集臣商議修改法律的事。他認為,法律應該是引導人們向善的,不贊成現下對犯罪者親屬實行連坐的規定。

大臣們卻認為,百姓並沒有遵紀守法的自覺性,所以應該把法律制定得嚴苛一些,用連坐的辦法來震懾潛在的犯罪,這種做法由來已久了。

文帝進一步表明自己的態度:“引導百姓向善是各級官吏的職責,官吏如果不能加以引導,用來定罪的法律又不公正,反而會逼得百姓去為暴作亂,這樣的法律我看不出有什麼好的地方。”

一聽皇帝這麼說,大臣們便不再堅持保留連坐的法律了,於是“請奉詔書,除收孥相坐律令”。

第二年,文帝又廢除“誹謗妖言之罪”和詛咒皇帝之罪,給予百姓充分的言論自由,也使得民情民意能夠反映到統治者的層面。

文帝在司法改革中作出的最重要貢獻是廢除了肉刑,這就是流傳至今的故事“緹縈救父”。

一般意義上的肉刑有五種:墨(刺字)、劓(割掉鼻子)、宮(割掉生殖器)、刖(割掉膝蓋)、大辟(腰斬)。到了秦朝,又不斷新增各種將人處死的刑法,比如我們經常提到的“烹”,也是一種刑。

文帝十三年的五月,緹縈的父親、齊國的太倉令淳于公犯了法,被判處以肉刑(具體是哪一種刑沒有明確記載)。這個淳于公沒有兒子,只生了五個女兒。他被捕時氣急敗壞地罵自己的女兒:“生了這麼多女兒,到了關鍵時刻一點用也沒有!”

緹縈看著父親被押走,心裡難過極了,就想著能不能幫父親做點什麼。於是,她一路跟隨著押解父親的衙役,來到了長安城。

到了長安以後,緹縈給皇帝寫了一封信,信中說:“我父親為官的時候,百姓們都稱讚他廉潔公正,如今犯法應當受刑。我悲傷的是,被處死的人不能復活,身受刑罰的人就永遠肢體殘缺,想改過自新也沒有機會了。我願意被收入官府做奴婢,來抵我父親的肉刑。”

緹縈的孝心深深感動了文帝,於是他下令將肉刑廢除,而用鞭笞、勞役、充軍等方式替代,這在法治建設上是一項非常大的進步。

漢文帝還是一位非常節儉的皇帝。他在位期間,皇室的宮殿、園林以及使用的車駕、服飾,幾乎沒有增加過什麼。

他本人經常穿著粗絲做的衣服,他最寵愛的妃子慎夫人為了節省布料,也不穿貴族婦女流行的曳地長裙,所使用的帷帳都很樸素。

漢文帝曾想建一個露臺,找來工匠計算成本,一算要花費“百金”,他於是說:“百金相當於十個中產之家的家產,我僥倖奉先帝宮室,常常擔心辱沒了先帝,造這個露臺做什麼呢。”就打消了造露臺的念頭。

漢文帝在治國理政中也非常注重採用道德教化,把維持穩定的政治局面放在第一位。

南越國在劉邦時期向漢朝稱臣,到了文帝時,南越王趙佗自行稱帝想鬧獨立。文帝派出使者,帶著自己的親筆信,千里迢迢從長安趕到南越,將信交給趙佗。

在信中,漢文帝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對南越王作出的貢獻表示肯定和讚揚,同時也講清了如果發生戰爭、受苦難的是老百姓的道理,情真意切地勸說趙佗放棄獨立的想法。

趙佗看了信以後又感動又羞愧,馬上給文帝回信承認錯誤,表示將繼續向漢天子稱臣。

文帝的堂兄吳王劉濞,曾經以身體有病為由,不去長安朝見,文帝不但沒有責難,反而立刻賞賜給他坐幾和手杖。大臣中有人收受賄賂,文帝就用自己府庫中的金錢賞賜他們,使這些人感到羞愧而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如果我們僅僅認為文帝性格寬厚而沒有政治手腕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

他剛剛即位之時,就把自己從代國帶來的親信宋昌封為將軍,掌握住衛戍部隊的兵權。同時,對擁立自己就皇帝位的功臣們大加封賞,以此爭取人心。

文帝三年和六年,先後發生了濟北王劉興居、淮南王劉長謀反的事件。文帝平定叛亂以後,藉此機會把這兩個封國進行了拆分,成功削弱了諸侯王的力量。

待到皇帝的位子坐穩了以後,他又下令讓在京城任職的列侯們回到自己的封地去,防止他們在京城結黨營私,培植自己的勢力。

公元前157年,在位二十三年的漢文帝駕崩。在臨終前,這位體恤民生的皇帝考慮的依然是不要給百姓添麻煩。

他立下遺詔說:“朕聞之,蓋天下萬物之萌生。靡不有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當今之世,鹹嘉生而惡死,厚葬以破業,重服以傷生,吾甚不取。”

一位兩千多年前的封建時代的帝王,能對生老病死有這樣客觀、理性的認識,即便是放在整個中國歷史中審視,也是不多見的。

他對自己的後事規定之精細令人歎為觀止:國喪的時間定為三天,期間不禁止百姓婚嫁、祭祀、飲酒、吃肉;修建陵墓全部採用瓦器,不許使用貴重金屬作裝飾,不許改變山川原有的形態;不用戰車和兵器進行陪葬,不發動百姓集中哭喪;宮中應當哭喪的人,在每天的早晨和晚上各哭十五聲,盡禮之後就停止;後宮夫人以下的姬妾全部遣散回家,允許再嫁……

漢文帝去世後,他的兒子劉啟即位,是為漢景帝。景帝繼承了他父親的大政方針,繼續實行休養生息、輕徭薄賦的政策。但是,一個在文帝時期沒有完全解決的問題漸漸顯露了出來,那就是諸侯王的勢力越來越大,最終釀成了景帝時期最著名的事件——“七國之亂”。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