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擁有一份無事可忙的“美差”?你可能正在遭遇它的傷害

由 南方週末 發表于 人文2021-12-30
簡介事實上,我相信大部分讀者儘管也會被自己工作中各類扯淡事項困擾,感到無意義又繁瑣的行政工作是一種巨大的時間精力的浪費,但仍會為格雷伯對扯淡工作的各種判斷感到難以置信

誇大其詞是貶義詞嗎

擁有一份無事可忙的“美差”?你可能正在遭遇它的傷害

人類學家大衛·格雷伯。

2020年,我們失去了眾多的文化名人,倫敦政經學院的人類學家大衛·格雷伯是其中之一。除了從事學術研究外,格雷伯還是一名積極的社會活動家,如果他的名字對你來說還比較陌生,不要緊,你一定聽說過他參與發起的佔領華爾街運動,或許還聽說過這場運動中誕生的“我們是99%”的口號。格雷伯離世時僅僅59歲,正當人文學者的黃金年齡,他的英年早逝令人錯愕惋惜。懷念他的最好方式,自然是閱讀他已經出版的著作。《扯淡工作:一個理論》或許是其中最令人感興趣、引發最多思考與迴應的一本。

在這本書中,格雷伯考察了我們時代的一個巨大謎題:為什麼越來越先進的技術、越來越精密的工具、越來越有效率的生產,沒有讓人們從繁重的工作中解脫出來,獲得更多的閒暇投身讓我們真正感到幸福的活動,反而讓我們陷入了工作越發忙碌卻又越發沒有意義的怪圈?格雷伯把問題的答案歸結為“扯淡工作”的大量滋生。所謂“扯淡工作”,指的是那些看不到意義,甚至還有危害、讓從業者本人都說不出其價值的工作,但由於僱傭關係的緣故,從業者又要假裝這些問題不存在,繼而在自己的崗位上假裝工作。扯淡工作的存在,遍佈各行各業,從政府部門到非政府組織,從私人企業到醫療教育部門,資本主義精明逐利、不養閒人的刻板印象,顯然失真,因為在作者看來,金融部門就是工作“扯淡化”的重災區。

格雷伯透過來自世界各地、從事不同行業的人的證言,總結出扯淡工作的以上特點,並將扯淡工作和其他單純損人利己的工作(比如,那些存在於法律禁區的工作)區分開來。大量的工作(格雷伯給出的估算數字是40%)沒有意義,卻讓人假裝在忙,這樣的觀察或許讓人難以置信,畢竟,效率是最讓現代社會引以為傲的特點之一;依靠個體主觀感受的方法似乎也並不可靠,人們對自己工作不滿的原因多種多樣,怎麼能推斷這是工作扯淡造成的?不過,如果讀者閱讀過足夠多的格雷伯採訪的案例,很快會發現,這並非誇大其詞,甚至也會恍然大悟到自己工作中扯淡的部分。無窮無盡的表格、名目紛繁的會議、操作複雜的辦公軟體、層層疊疊的管理層級……這些所謂科學管理的產物,往往只為解決一個簡單的問題——例如將一間辦公室的電腦搬去另外一間辦公室,結果卻需要創造一系列的給薪職務,或消磨工作者大量的時間心力才能解決。

或許在一些人眼中,扯淡工作的滋生並不構成嚴重的問題,行政任務的激增、科層結構的膨脹,不過是當代社會分工越發複雜細緻的體現,付出一點行政成本的代價又何妨呢?況且,若我們不先給這些工作戴上“扯淡”的貶義帽子,這樣的崗位還看起來作用重大:機器與人工智慧正在逐步替代人工,難道不是這些崗位在保障就業,讓更多的人有一份還算體面的白領薪資來養活自己和家人,間接維繫著我們社會的穩定運轉?更何況,若扯淡工作不過是讓人努力找事做,從而在上級和下級面前顯得很忙碌,在一般人眼中,這應該是近乎白拿薪水,又不用擔什麼責任的工作,要算美差才對。但格雷伯的論述顛覆了這一類想法下隱蔽的若干“常識性”假設。

首先,扯淡工作對從事工作的人構成精神暴力。與理性經濟人的假設不同,人並不會單純服從“付出最少而收益最大”的經濟原則,希望自己的行動為世界帶來可感知的變化,是人更為重要的動機,若人只能感到自己在無謂地勞心勞力,而他的周圍絲毫沒有因自己而產生改變,一系列的心理問題就會出現。從格雷伯蒐集的證言中,讀者會發現,很多扯淡工作的從業者最終選擇了離開,哪怕新工作的薪酬更少。這樣的選擇也許匪夷所思,但卻真實存在。

其次,保障就業是當下跨越左右派的共識,但這一共識建立在我們對工作的特定理解之上。這種理解,簡單來說就是工作是一種讓人成為人的必要苦修,但格雷伯認為,這種工作觀念並非自古以來的跨文化共識。在苦修式工作觀下,似乎人們得到薪水是因為他們在工作中吃了苦。同時,一個人想要配得上一份讓他維持生存的供給、成為品格完善的社會人,辛苦工作也是必須的,至於工作到底給社會帶來了什麼改變,倒是次要的了。因此,我們的文化鄙夷那些拿福利的人,也恐懼福利社會只會培養更多的好吃懶作之徒,從而設立一系列的機制和職位,去阻礙需要社會福利支援的人拿到福利,而這些職位本身就是扯淡工作。

最後,在我們的價值觀念中,工作主要被視為“生產”而非“照護”。製造、組裝、雕琢等勞動,看起來比傾聽他人的需求、反饋、維護、清潔、安慰等需要同理心和情感的勞動更具有價值,一個典型的勞動者就是一個身穿工作服在生產線上操勞的形象,並且大機率是一位男性。但作者指出,大部分工作者都在工廠勞動的時代,從來不曾出現過。絕大多數的勞動者——教師、醫生、修理工、廚師、花匠、商販……都從事照護性的工作。對這些“照護性”工作的忽視,讓管理者輕易將普通勞動者與機器對等看待,並將他們的價值等同於替代他們進行生產的機器所要花費的成本,並抱怨人工成本太高。作者以倫敦地鐵售票員為例,解釋了管理層出於成本考量決定用自動售票機完全代替人工時造成的照護性工作缺位:售票員為旅客提供出行資訊與路線規劃、幫助走失的孩子、幫助旅途中出現不適的旅客、應對突發意外……這些細緻而重要的工作的價值,不僅被低估,甚至為此付給工作人員的薪水都被視為與機器相比不夠划算的證據。這種對工作性質的誤解,最終導致的結果體現在了財富分配上,真正在照顧他人需求的勞動者不僅薪資微薄,還被抱怨要求太多。

那麼,面對扯淡工作的大量滋生,我們有什麼辦法嗎?坦白說,這並不是作者探討扯淡工作現象的主要目的。格雷伯用非常簡短的篇幅提及,全民基本收入或許是一個可能的出路。考慮到作者本無心於提供一套解決方案,我懷疑讀者也不會輕易被說服支援全民基本收入制度。事實上,我相信大部分讀者儘管也會被自己工作中各類扯淡事項困擾,感到無意義又繁瑣的行政工作是一種巨大的時間精力的浪費,但仍會為格雷伯對扯淡工作的各種判斷感到難以置信。《扯淡工作》一書的妙處在於,讀者總會在那些數不清的證言中發現自己:時而感到自己承受的工作壓力與心力消耗得到理解,時而被作者不留情面的辛辣批判刺痛——原來自己就是那個冗餘的扯淡工作者!格雷伯對這類“常識”的挑戰,也讓閱讀過程充滿驚喜和趣味。譬如,我們真的“擁有”時間嗎?我們真的可以“節省”或者“浪費”時間嗎?將時間視為一種所有物的觀念何時才出現,它又是怎樣導致了僱主對僱員生活的全面剝奪?當然,《扯淡工作》既不是一本行動指南,也不是一本心靈疏導秘籍,但跟隨格雷伯反思我們對工作的理解、對工作價值的判斷,或許可以讓困於忙碌、焦慮、無意義感的讀者找到一點理解困境的門路。

孫金昱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