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蘇軾詞《臨江仙》:徘徊花上月,空度可憐宵

由 史讀書 發表于 人文2021-12-29
簡介圖片來源於網路下片抒情,醉醒後的蘇軾,身邊只有漏壺在滴水,只聽見外面的更鼓聲和潮水聲,沒有佳人在身邊,頓感寂寞孤獨冷,同時也感到前途未卜,有種迷茫的感覺

革帶移孔怎麼解釋

元祐五年(1090),蘇軾在杭州,“臥病彌月”,病癒後和同僚一起登樓遠眺,寫下了這首《臨江仙》:

多病休文都瘦損,不堪金帶垂腰。望湖樓上暗香飄。和風春弄袖,明月夜聞簫。

酒醒夢迴清漏永,隱床無限更潮。佳人不見董嬌嬈。徘徊花上月,空度可憐宵。

蘇軾詞《臨江仙》:徘徊花上月,空度可憐宵

圖片來源於網路

休文體弱多病,身體憔悴,腰圍瘦損,連腰帶都承受不住了。望湖樓上飄著陣陣花香。春風吹過,撩動著衣袖,皓月當空,耳邊傳來悠揚的簫聲。

醉後進入夢鄉,驚醒後無法再入眠,聽著漏滴的聲音,愈覺得夜長。擁衾而臥,更鼓聲與潮水聲,接連不斷。此時身邊沒有了侍女相伴,內心空虛,如在花上徘徊的明月,如此良宵,卻無人相伴,只一人獨自度過。

蘇軾詞《臨江仙》:徘徊花上月,空度可憐宵

圖片來源於網路

上片首兩句借用典故,“休文”指的是南梁沈約,沈約病中說:“百日數旬,革帶常應移孔;以手握臂,率計月小半分。”沈約生病多日,腰帶的孔逐漸往後移,用手握著臂膀,越來越小,越來越瘦。這裡是蘇軾用沈約自喻。後面三句寫景,用花香、春風、明月、簫聲組成一幅美麗的夜景圖,大病初癒的蘇軾,在如此美麗的夜景下,也覺得精神抖擻。

蘇軾詞《臨江仙》:徘徊花上月,空度可憐宵

圖片來源於網路

下片抒情,醉醒後的蘇軾,身邊只有漏壺在滴水,只聽見外面的更鼓聲和潮水聲,沒有佳人在身邊,頓感寂寞孤獨冷,同時也感到前途未卜,有種迷茫的感覺。“董嬌嬈”出自《玉臺新詠》,裡面有《董嬌嬈》詩一首;杜甫也有一詩《春日戲題惱郝使君兄》:“細馬時鳴金腰褭,佳人屢出董嬌嬈。”這裡指佳人美女。“徘徊花上月,空度可憐宵”出自《太平廣記》:“命嘯無人嘯,含嬌何處嬌。徘徊花上月,空度可憐宵。”

蘇軾此時是第二次被貶杭州,心中是迷茫鬱悶,從詞中可以看出他的心境是淒涼的。不過詞中夜景的描寫,依然可以看出蘇軾豪邁的性格未變,曠達心胸不減當年。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