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春秋無義戰”,那些史書上冰冷資料背後不忍猝讀的歷史真相

由 終南讀史 發表于 人文2021-12-25
簡介孟子稱這些諸侯國之間的戰爭為“春秋無義戰”,諸侯君主尚且難以平安度日,黔首布衣更是朝不保夕

春秋無義戰是誰說的

春秋時代,是指我國古代東周前半期的一段歷史階段,始於公元周平王元年(前770年)東遷東周那一年,止於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戰國前夕,總共295年。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的混戰十分頻繁,僅僅記在《魯史》的242年裡,列國間發生的軍事戰爭就有483次,朝聘盟會凡450次,總計933次。

除了戰爭這種公開形式的掠奪,大的諸侯國還要求弱小一些的諸侯國參與盟會,這種盟會不是去吃吃喝喝,而是要繳納鉅額物資的,所以叫朝聘盟會。

“春秋無義戰”,那些史書上冰冷資料背後不忍猝讀的歷史真相

朝聘必須的貢品,是當時比較貴重的麋鹿皮、虎豹皮、絲織物、馬和玉,並附獻珍異物。看起來這些貢品似乎對一個諸侯國也沒什麼,但事實上完全不是這樣。

以晉文公重耳稱霸為例,各諸侯要向晉國三年一聘,五年一朝,這還不算頻繁。到後來有的霸主甚至娶個妾,各諸侯也去大賀。這每次往來,自然貢禮不菲。獻一次貢禮,要用一百輛貨車運送,一千人護送。即便如此,實力弱小的諸侯國還要看人臉色,還要給一些權臣賄賂,才能讓霸主知道自己盡心盡力來朝賀。小國對非霸主的鄰近大國,也同樣納貢求得和平。

倘若朝貢不和霸主國心意,或許就要遭受可怕的無妄之災,輕者割納城池,重者就是滅國之虞,舉國男女老幼都要淪為奴隸。

“春秋無義戰”,那些史書上冰冷資料背後不忍猝讀的歷史真相

我們不妨舉幾個例子來形容一下。晉楚城濮之戰,晉國大勝,楚國慘敗,晉文公獻給周天子楚俘兵車一百乘(每乘馬四匹),步兵一千人;晉滅赤狄潞氏,晉君賞大夫荀林父狄臣一千家;吳、齊郊之戰,齊兵大敗,吳送魯國齊俘兵車八百乘,甲首三千。這些戰爭中的損失,自然是要由諸侯國轄內的百姓承擔。

透過戰爭和盟會,對弱小諸侯肆意薅羊毛,於是強大的諸侯更加強大,弱小的諸侯更加弱小。為了利益,這些諸侯間常常撕破臉皮,不擇手段地進行血戰。終春秋時期,有三十六名君主被殺,五十二個諸侯國被滅掉。孟子稱這些諸侯國之間的戰爭為“春秋無義戰”,諸侯君主尚且難以平安度日,黔首布衣更是朝不保夕。

“春秋無義戰”,那些史書上冰冷資料背後不忍猝讀的歷史真相

我們再來看看老百姓的生活有多悲慘。因受人口限制,當被敵人圍城時,從來沒有“戰爭讓女人走開”等說法,無論男女老幼,都要參與守城。

據守城法,不重要的城防區,每50步置壯男10人,壯女20人,老小10人。城上守兵每一步一人。那些重要地方,每500步置壯男1000人,壯女2000人,老小100。男兵六成用弩,四成用矛戟盾等器械,女兵和老小兵全用矛。民間糧食、布帛、牛馬畜產一切可用物資,要悉數歸守軍統一調配。糧食也要配給治,精銳戰兵或許可以得到充足糧食,普通百姓既要作戰,又要忍飢挨餓。史書上不乏寫守城之民甚至窮困到“易子而食,析骸而爨”的慘況。

“春秋無義戰”,那些史書上冰冷資料背後不忍猝讀的歷史真相

因為連年戰亂,春秋時期人民不得不服極重的兵役。那時一般是用車戰。每兵車乘,馬四匹,甲士10人,步兵15人。甲士是穿戴盔甲的,三人立車上,立左的用弓箭,立右的用矛,中立的馭馬。這三人通稱甲首。其餘甲士7人,在車旁守護。步兵15人在車後,另有步兵五人保護輜重車。兵車一乘,共有30人。輜重車有火夫十人,看守五人,馬伕五人,打柴挑水五人,共25人,都是不能作戰的老弱者。每兵車五乘,配有輜重車一乘(用牛駕車)。衛國被狄攻破,剩下人民共5000人,有兵車30乘。約略計算,五人中有一人服兵役。其他國家,大概相同,有的比例甚至更高。如宋與夷曾十年間發生十一次大戰,晉國還記載有73歲耄耋老人遠往杞國築城的記錄。百姓貧無立錐之地,經濟飽受剝削,生命也無法保證,從出生開始承擔各種無情無盡的賦稅、徭役,到死都無法擺脫。

看完這些資料資料,我們再來品味“春秋無義戰”這句話,那背後的歷史真相,筆筆鮮血書寫的春秋史書,真是不忍淬讀,令人撫書長嘆。正所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是也。

“春秋無義戰”,那些史書上冰冷資料背後不忍猝讀的歷史真相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