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論語學習筆記(213)志存高遠,終生不仕

由 天天國學蕭星雲 發表于 人文2021-12-22
簡介”孔子回答季康子問弟子中誰是好學者的時候說,有個叫顏回的弟子好學,可惜短命死了,現在沒有了

各從其志的意思是什麼

【原文】

11.7 季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

【譯文】

11.7季康子問孔子:“你的學生中誰是好學的呢?”孔子回答說:“有一個叫顏回的學生很好學,不幸短命死了。現在再也沒有像他那樣的了。”

孔子回答季康子問弟子中誰是好學者的時候說,有個叫顏回的弟子好學,可惜短命死了,現在沒有了。

兩次回答的同與不同

《雍也》篇中哀公也問過孔子同樣的問題。

“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這一章我們在第98講《遷怒貳過,學之賊首》中講過。朱熹《集註》引

範氏曰:“哀公、康子問同而對有詳略者,臣之告君,不可不盡。若康子者,必待其能問乃告之,此教誨之道也。”

哀公、季康子的問題相同,孔子的回答卻有所不同。相同點是兩次都肯定地指出只有顏回一個人算得上“好學”者,他死之後就沒有了。不同點是,回答哀公問題時比較詳細,講明瞭“不遷怒,不貳過”這樣一個理由。而回答季康子問題時並沒有做解釋。範氏就是北宋學者範祖禹,著有《論語說》。範氏說孔子對國君的問題屬於“臣之告君,不可不盡。”而回答季康子的問題就不一樣了,是有問有答,不問不答,沒必要做延伸解釋。範氏還說這就是“教誨之道”。

孔子兩次都說道“今也則亡”。亡,通“無”,沒有的意思。這就不是隨口說說而已了。像子貢、子路、閔子騫、子夏、冉求等等大弟子都算不上是好學者。在孔子的心中除了顏回之外真的就沒有其他人算得上是好學者。這一方面說明“好學”的標準是極其高的,只有達到顏回的刻苦程度,完全不在意衣食住行,不在意事功,不在意別人的看法、不在意結果的好壞,全身心沉浸於學與行之中的人才能算得上好學。而子路、子貢等其他大弟子都有求學之心,但都沒有擺脫很多世俗的事功方面的追求。而這些世俗的追求就是對“學”最大的毒害。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孔子的遺憾,除了顏回之外沒有人能真正理解孔子的思想體系,他現在連個合格的衣缽傳人都找不到了。

孔子非常重視“天命”這個詞。“天命”讓顏回早死,而儒家沒有權威的傳人難道不是一件幸事嗎?孔子死後,儒分八家,甚至是更多的家,才促使儒家快速擴散和傳播於天下。像子游這樣的在中原地區得不到認同的儒者就可以很方便地到吳越之地去開拓了儒家的新市場。假如孔子死後還有一個像顏回這樣的弟子一統儒家,那儒家的傳播速度顯然會大打折扣,其思想也不會得到豐富和發展了。

志存高遠,終生不仕

孟子說顏回以舜為志。

“顏子當亂世,居於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顏子不改其樂,孔子賢之。孟子曰:‘禹、稷、顏回同道。’‘禹、稷、顏子易地則皆然。’”

《孟子·離婁下》“

顏淵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

《孟子·滕文公上》孟子認為顏回與舜、稷是“同道”之人。顏回崇尚的是舜的“無為而治”,即後來儒家所倡導的以“民”為本的“王道”政治思想。《荀子·哀公篇》記載,顏回說

“昔舜巧於使民,而造父巧於使馬。舜不窮其民,造父不窮其馬;是舜無失民,造父無失馬也。”

最直接的關於顏回志向的記載是《公冶長》中,孔子教顏回和子路各言其志。

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

這一章我們在第94講《心存仁德,志存高遠》中詳細講過。顏回的志向不僅有淑世濟人的入世情懷,而且頗具早期儒家的民本主義精神。

《史記·孔子世家》記顏回語:

“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之醜也;道即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國者之醜也。”

顏回無論是行動上還是思想上都緊跟孔子,深知孔子不得志的原因所在。深刻理解孔子對待有道之邦和無道之邦的處世態度。他短暫的一生就沒有碰到過治世。因此,顏回的一生只能是終生不仕,惟以

“願貧如富、賤如貴,無勇而威,與士交通,終身無患難”

(《韓詩外傳》卷十)自勉自慰。孔子贊其:

“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

(《述而》)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雍也》)。在世道不昌明的時代,顏回已經放棄了救世的想法,而沉浸於學與行之中,對身邊的事物幾乎無感。加之顏回對孔子的無限崇拜,毫無質疑,依教奉行,更加深了孔子的失落感。

道客村曰:

顏子好學惜命短,

儒家從此非一傳;

夫子嘆息衣缽失,

我輩幸得八家言。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