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王安石:千年前的政治家,千年後的文學家

由 嘻嘻說史 發表于 人文2021-12-19
簡介變法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改變宋朝“積貧積弱”的局面,變法過程中王安石先後提出均輸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置將法、保甲法、保馬法、軍器監法,主要涉及民生和軍事

不識局面的下一句是什麼

人物介紹

王安石,

字介甫,號半山,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官至宰相,在歷史上留下了著名的“王安石變法”。王安石出生於官宦世家,小時候隨父親遊歷天下,深刻體會到百姓的疾苦,下定決心要改變這一切。在王安石二十二歲時高中進士,開始了他充滿曲折而又傳奇的政治之路。

王安石:千年前的政治家,千年後的文學家

熙寧變法(民生)

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王安石被任命為參知政事,變法開始。變法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改變宋朝“積貧積弱”的局面,變法過程中王安石先後提出

均輸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置將法、保甲法、保馬法、軍器監法,

主要涉及民生和軍事。先說民生,王安石變法中的大多數政策都是應對民生,可見王安石想改善百姓生活的志向一直不曾改變。其中,青苗法增加了財政收入,緩和了社會矛盾;方田均稅法和農田水利法讓百姓獲得更多的土地和更好的保障。但凡事都有兩面性,王安石的變法措施破壞了地主階層的利益,加上青苗法等一些措施在惠民的同時又損害了一部分百姓的利益,所以王安石的變法過程十分曲折。

王安石:千年前的政治家,千年後的文學家

熙寧變法(軍事)

如果說,王安石變法在民生上還不算成功,那麼軍事上的改變不得不令人讚歎。首先是“保甲法”,讓一些青壯年得到軍事訓練,大大加強了全民素質;其次是“置將法”,每支軍隊都有專門的將領負責,改變了北宋初以來“將不識兵,兵不識將”的局面;然後是“裁兵法”,北宋開國以來“冗兵”問題日益嚴重,據記載,王安石變法之前禁軍多達一百多萬人,朝廷軍費開支十分龐大,王安石採取雷霆手段,直接裁軍近一半,這次裁軍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裁軍”;還有“保馬法”,北宋立國先天不足,燕雲十六州落到了遼國的手中,宋國境內馬匹稀少,“保馬法”降低了養馬的門檻,連百姓也能養馬,馬匹的數量得以提升;最後的“

軍器監法

”,提高了兵器的產量和質量。

王安石:千年前的政治家,千年後的文學家

變法失敗

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宋神宗去世,哲宗即位,司馬光被任用為宰相,司馬光上臺之後全盤否定王安石的變法,廢除了幾乎所有的新法,史稱“元祐更化”。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有很多,站在我們今天看來,主要是他的變法過於超前,沒有足夠的社會基礎,加上觸犯了大多數人的利益。所以在小編看來,王安石變法失敗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性。

王安石:千年前的政治家,千年後的文學家

軍事成就

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王安石指揮王韶出兵吐蕃,收復了五州之地,約兩千裡。這次戰役是北宋對少數民族作戰獲得的唯一一次全面勝利,這場戰役之後北宋與西夏的格局發生改變。(小編認為王文公的軍事成就並不遜色於文學成就,你們覺得呢?)

王安石:千年前的政治家,千年後的文學家

文學成就

相信大家都學過王安石的詩詞和散文,比如《泊船瓜洲》《元日》等我們小時候學過的和高中學的《登飛來峰》《遊褒禪山記》等。王安石的散文多是針對當時的時事,深刻地反映了他對政治的見解;他的詩歌同樣側重於現實的描寫,反映底層百姓的艱苦,比如

“家家養子學耕織,輸與官家事夷狄”,就表現了他對百姓的同情;他的詞不多,現今僅存二十餘首,多是抒情和說理。總之,王安石在中國文學史上也是極其璀璨的一顆明珠。

王安石:千年前的政治家,千年後的文學家

小編話語

王文公出生於公元1021年12月18日,距今正好是一千年。他對我國曆史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列寧說“

王安石是中國十一世紀時的改革家,實行土地國有未成

”,梁啟超和胡適先生也認為王文公是“

社會主義學說的先行者

”。時過千年,王文公不再以政治家的身份出現在大眾的視野,而是以文學家的身份向我們展示中華文化的韻味。

王安石:千年前的政治家,千年後的文學家

謹以此文紀念王文公1000週年誕辰,讓更多人瞭解王文公的故事。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