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乾隆戲臺上演亞歷山大戰爭

由 澎湃線上 發表于 人文2021-12-17
簡介▲ 清乾隆寧壽宮倦勤齋戲臺,18世紀中葉 北京故宮博物院僅以乾隆時期的寧壽宮倦勤齋戲臺為例,齋內四壁及天花板被170平方米的巨幅絹本重彩通景畫所覆蓋,它的製作者王幼學等人師從西洋畫師郎世寧,將透視法運用到爐火純青的化境程度

觸鬥蠻爭意思是什麼

虛極子按:斑竹籬笆,舞榭歌臺,似在畫裡,恍若鏡外,瑞鶴垂翼以偷聽,藤蘿無風而自擺。

16世紀初,隨著對未知領域的探索和對精神世界的改造,歐洲畫壇也開始積極地別求新生,原本只作為陪襯的風景畫從此崛起為一個獨立的繪畫分支。對風景的描繪其實在此前的西方繪畫史中一直存在,只是相較於歷史或宗教題材的人物畫它始終處於依附地位。古希臘劇場會根據不同的戲劇型別使用風景畫來置景:悲劇的背景是貴族的宮觀殿宇,喜劇的背景是平民的茅簷低小,諷刺劇的背景是山野平川。由於古希臘戲劇中悲劇擁有至高無上的身份,所以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何高大宏偉的建築物在西方風景畫的發展史上一直充當著主要母題。

乾隆戲臺上演亞歷山大戰爭

▲ [古羅馬] 波帕埃別墅壁畫《假門》,公元1世紀 義大利拿坡里 波帕埃別墅

在室內壁畫上用透視法描繪亭臺樓閣以便製造空間錯覺的做法在清代的宮廷也曾流行一時,當時人們稱之為“通景畫”。

乾隆戲臺上演亞歷山大戰爭

▲ 清乾隆寧壽宮倦勤齋戲臺,18世紀中葉 北京故宮博物院

僅以乾隆時期的寧壽宮倦勤齋戲臺為例,齋內四壁及天花板被170平方米的巨幅絹本重彩通景畫所覆蓋,它的製作者王幼學等人師從西洋畫師郎世寧,將透視法運用到爐火純青的化境程度。斑竹籬笆,舞榭歌臺,似在畫裡,恍若鏡外,瑞鶴垂翼以偷聽,藤蘿無風而自擺。通景畫穹頂是一串串紫藤蘿,優雅的紫色和悠遠的天藍彼此交映。其透視的單一滅點恰好位於寶座和戲臺的中間,人立於此處仰望天花,只見滿目藤串逐漸向下傾斜,越往下斜度越大,一種奇妙的立體感油然而生。若逢此時恰有一陣風過,恍惚間但覺馥郁芬芳暗襲人,分明是一派暮春孟夏之景。

乾隆戲臺上演亞歷山大戰爭

▲ [清] 紫禁城寧壽宮倦勤齋戲臺大通景畫,18世紀中葉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乾隆戲臺上演亞歷山大戰爭

▲ 站在寶座和戲臺的中間仰望天花板時的視覺效果

唐代韓愈曾在《原道》中這樣評價商業行為:“為之賈,以通其有無。”16世紀以降,海洋貿易的繁榮不單實現了商品交換的互通有無,也促進了藝術技巧和審美理念的交流。如果說,中國通景畫的西洋畫法得益於此,那麼同一時期的歐洲風景畫又有哪些中國印記呢?顯然,這個世紀的歐洲人愈發傾向於像中國山水畫家那樣將人物壓縮至顆粒狀的點景,而將原先充當背景的天地山川的地位大幅提升,傳統繪畫理念中的“正統”與“野逸”之勢易也。

乾隆戲臺上演亞歷山大戰爭

▲ [德] 阿爾布萊希特·阿爾特多夫《亞歷山大之戰》,1529年,木板油畫,158。4 x 120。3 cm 德國慕尼黑 老繪畫陳列館藏

《亞歷山大之戰》是德國16世紀風景畫名家阿爾特多夫的代表作。畫面底部是刀槍劍戟,士卒如蟻;而畫面的中上部則是龍虎蟄伏,風雲際會,長雲萬里,旭日噴薄。此畫雖屬歷史題材範疇,但畫面中的地平線將作為背景的天空和大地、岡巒和大海分割成陰陽對比強烈的巨大板塊,將參與戰爭的雙方人馬映襯得微不足道。在天地這方大戲臺上正上演著世間最激盪人心的事件——亞歷山大大帝與波斯王大流士三世的生死決戰。此一戰定要流血漂杵,此一戰必將成王敗寇!然而,在天地玄黃的悠悠視角下,這場正邪不兩立的決鬥,這場註定要萬骨枯的搏殺,不過是場“觸鬥蠻爭蝸角中”的兒戲罷了!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