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別再拿衝冠一怒為紅顏說事了,你根本不會知道歷史上的他有多牛逼

由 小D說古今 發表于 人文2021-12-17
簡介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照帝頒佈諭令,命吳三桂耿精忠同時撤藩,還籍家鄉,將地方行政權移交給有關的總督、巡撫,以消除叛亂隱患:同時,他派侍郎折爾肯學士博達禮赴雲南,戶部尚書梁清標赴廣東,吏部侍郎陳一柄赴福建,催促辦理撤落事宜

衝冠眥裂的冠是什麼意思

清初的吳三桂、耿精忠、尚之信合稱“三藩”,他們都懷有分裂叛亂的野心,在對抗中央的同一目標下,他們逐漸結成了反對中央政權的死黨。他們殘酷的搜刮民脂民膏,每年花掉兩千多萬兩銀子去養活自己的軍隊,使“天下財賦,半耗於三藩”。這時,他們又期望依靠這支軍隊為自己賣命,去發動大規模的武裝暴亂,把廣大勞動人民重新拖人分裂混亂的災難之中。事實上,康熙帝很早就明白三藩的威脅了,而且對於藩王們的表現和想法,他也都看在眼裡,因此,削藩成為康熙帝繼鰲拜之後的有一大難題,而且,這次的影響要比鰲拜更深,因為此時的幾個藩王都具有不輸康熙帝的部隊,所以,對於削藩,康熙帝是十分想的,但是卻又不得不十分謹慎的對待。

別再拿衝冠一怒為紅顏說事了,你根本不會知道歷史上的他有多牛逼

康熙帝執政後,收到了吳三桂和耿精忠發來的主動削藩的書信,但是這封書信只是這倆人的表示而已,這二人並沒有真正想要削藩的意思。但他吧這封信給大臣們看的時候,意見也是繁雜不一。反對撤藩者提出了種種理由。有人認為,移藩後要派軍隊去原瀋地鎮守,勞費甚大;更有的人甚至為吳三桂求情,說他鎮守邊關,物阜民豐,並無謀反的徵兆。

別再拿衝冠一怒為紅顏說事了,你根本不會知道歷史上的他有多牛逼

議政王貝勒大臣們也議論紛紛,莫衷一是。只有兵部尚書明珠、戶部尚書思翰刑部尚書莫洛等少數人堅決主張徹瀋。康熙帝力排眾議,作出了最後裁決:“從其所請,將三藩全部遷出山海關之外。”他又指出,三藩蓄謀已久,早有叛逆之心,撤藩與否他們都會謀叛。康照帝總結了漢初吳楚七國之亂的經驗教訓,不為多數人的意見所左右,斷然決定解決三藩問題,這充分體現了他超常的智慧和勇氣。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照帝頒佈諭令,命吳三桂耿精忠同時撤藩,還籍家鄉,將地方行政權移交給有關的總督、巡撫,以消除叛亂隱患:同時,他派侍郎折爾肯學士博達禮赴雲南,戶部尚書梁清標赴廣東,吏部侍郎陳一柄赴福建,催促辦理撤落事宜。

別再拿衝冠一怒為紅顏說事了,你根本不會知道歷史上的他有多牛逼

清廷同意撤藩的諭旨下達後,引起吳三桂等人的極大震動。看來,要保中自己的權勢,和平方式是無法解決問題的,只有依靠武裝反抗了。一場規越巨大的武裝叛亂終於爆發了。一三藩起兵,清軍失利,實際上,吳三桂耿精忠假請撤藩,不過是為了試探下康熙帝的態度,沒料到康熙帝竟認真起來,居然真的撤藩。老奸巨滑的吳三桂玩弄兩面手法,一面恭恭敬敬的上疏康熙帝,表示接受撤藩的決定;一面死賴在昆明不走,暗中調兵遣將,搶守雲南各地的關隘,所有文武官員和過往行人,只准進,不準出,積極策劃武裝叛亂。但吳三桂慮及兒子吳應熊及孫子吳世霖在京城的安危,仍猶豫不決。吳三桂之婿胡國柱等人手持撤藩詔令,憤憤不平,極力慫恿吳三桂謀反,問:“難道不起兵,你就可以保全子孫的性命嗎?”謀十方光琛也屢次勸吳三桂早下決心,說:“你不願保住自己的富貴尊嚴嗎?假如不及早發兵舉事,你就會束手待擒,到那時,你就像被關在鐵籠中的鳥一樣,生死要由他人啦!”吳三掛聽親信們這麼一勸,就決定立即起兵。

別再拿衝冠一怒為紅顏說事了,你根本不會知道歷史上的他有多牛逼

為了給叛亂製造聲勢和輿論,他故意糾集叛黨,又裝成忠臣的樣子,穿上他早已忘記的明代衣冠,提出撤出藩地之前,要去祭奠被他殺害的永曆皇帝的陵墓。吳三桂先指頭上的冠冕問身邊陪他祭奠皇陵的部下:“先朝(明朝)有這種帽子嗎?”又指著身上的衣服問:“先朝有這種衣服嗎?”於是,吳三桂又帶了方巾穿了素服,伏陵痛哭,他竟哭得站不起來了!身邊的部眾親信也跟著嚎啕大哭。如果聯絡當年吳三桂配合清軍血腥鎮壓南明勢力,並將永曆皇帝抓住絞殺的往事,這次祭奠永曆皇帝陵墓,真是對吳三桂自己的絕妙諷刺!吳三桂謁陵慟哭,清廷派來負責撤藩事宜的代表傅達禮見狀,知道他是在玩弄把戲,就要回京報告,但只走了一百多里路,就被吳三桂的守關人員截了回來。

別再拿衝冠一怒為紅顏說事了,你根本不會知道歷史上的他有多牛逼

叛亂的陰謀已定,然而用什麼作為出師的旗號呢?吳三桂又和部下密謀,為起兵反叛找藉口。吳三桂叛明降清,並誅殺明朝未代皇帝及其全家,現在居然打出了“反清復明”、為明覆仇的口號,並以永曆皇帝三太子的監護人自居,呼籲各省響應他的叛亂活動。

別再拿衝冠一怒為紅顏說事了,你根本不會知道歷史上的他有多牛逼

正式發動叛亂前,吳三桂利令智昏地對形勢作了錯誤的估計。他認為康熙帝年輕無能,清初久經征戰的八旗將領也已死得差不多了,剩下的老弱殘兵也不堪擊;而與之相反,雲南“地險財富”,自己的部眾身經百戰,勝過清軍,只要他煽動起復明的輿論,裂土稱帝的迷夢便會輕而易舉地實現。正是在這種盲目樂觀的情緒鼓動下,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吳三桂正式起兵反叛,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並令軍民留髮易服,以明年為周王元年,鑄印封爵,傳檄四方。吳三桂還借召開各地官員赴王府會議之機,大肆捕殺忠於清廷的官吏。雲南巡撫朱國治,力主撤藩,盡忠朝廷,被吳兵捉住後凌遲處死。

別再拿衝冠一怒為紅顏說事了,你根本不會知道歷史上的他有多牛逼

吳三桂扯旗叛亂,成為一個導火線。各地漢人將領,多為明朝舊臣,降清後與清朝也有著各種各樣的矛盾,他們也紛紛起兵響應吳三桂。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月,耿精忠從福州起兵反叛,首先響應吳軍,自稱“總統兵馬大將軍”,向浙江、江西方向進攻。他又聯絡臺灣的鄭經,令其進攻廣東東部沿海地區。廣西、廣東、四川、貴州、陝西、湖南、江西等地的督撫等官員將領,紛紛響應吳三桂的叛亂活動。短短几年間,叛亂的勢力波及11個省的廣大地區,大有推翻清朝統政權之勢。吳三桂的軍隊迅速推移到長江南岸,安圖劃長江為界,裂土稱帝,永遠分裂中國。清王朝面臨著國家被分裂、政權被顛覆的嚴峻考驗。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