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孟子的“人性善”論,是主張人人平等嗎?

由 由心品 發表于 人文2021-12-06
簡介”(《告子上》)孟子由人人皆有善端,不但沒有得出人人平等的結論,反而得出結論說,人與人之間是不平等的,人與人之間應該分等,分為君子與庶民、大人與小人、聖人與凡人,這區分的標準就是看他是留存還是捨去了這些善端

飽食暖衣居逸而無教下一句是什麼

孟子的“人性善”論,是主張人人平等嗎?

從一開始,人性善的思想就包含著由於怎樣認定人性而將人分成不同等級的思想。那些將“四心”(仁、義、禮、智)看成人的本性、不斷地保持和發展它們的人,是君子,是大人,是聖人;那些將人的感官感受看成人的本性而將“四心”拋掉的人,是庶民,是小人,是凡人。孟子對此有許多闡述。

對於“四心”,“‘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或相倍蓰而無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 (《告子上》)

由於對於“四心”求或舍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社會階層的人。“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離婁下》)

他還說:“體有貴賤,有小大。無以小害大,無以賤害貴。養其小者為小人,養其大者為大人。……飲食之人,則人賤之矣,為其養小以失大也。……從其大體為大人,從其小體為小人。”(《告子上》)

有人接著問:同樣是人,在把握人的本性上為什麼有這樣的不同?孟子回答說:“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此天之所與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此為大人而已矣。”(《告子上》)

孟子的“人性善”論,是主張人人平等嗎?

人的耳目等感官不會思考,很容易為外物所惑,並在這種接觸中可能迷失人的本性。而人的心這一器官會思考,思考就會把握住人的本性,不思考就得不到。心這一器官是天給我們的。所以先以心把握住人的本性之大者,那麼其小的部分就不會把它給奪走了。能這樣做的人就是大人。得其小者而失其大者,為小人,為庶民,極端的,為禽獸。“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棄良心者,亦猶斧斤之於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人見其禽獸也,而以為未嘗有才焉者,是豈人之情也哉?”(《告子上》)

孟子由人人皆有善端,不但沒有得出人人平等的結論,反而得出結論說,人與人之間是不平等的,人與人之間應該分等,分為君子與庶民、大人與小人、聖人與凡人,這區分的標準就是看他是留存還是捨去了這些善端。而前者應該治理、教化後者,後者應該被前者所統治和教化。“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聖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滕文公上》)

值得注意的是,孟子引用顏淵的話說:“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滕文公上》),這是他對當時當太子的滕文公說的,是勸勉這位未來的國君。

孟子的“人性善”論,是主張人人平等嗎?

他還說:“舜,人也; 我,亦人也。舜為法於天下,可傳於後世,我由未免為鄉人也,是則可憂也。 憂之如何?如舜而已矣。”(《離婁下》)他說這話是以那些“異於普通人”的君子口氣說的,只有他們才會這樣想。

僅從字面的語義看,不顧孟子說話的語境,確實有人人皆可為舜堯、為聖人的意思,其實他是特指那些身居高位者或者像他自己一樣計程車人。他這些話並不是對那些小人、庶民、野人說的。這些貌似平等的話,其中隱含著等級內容。

在孟子看來,在對人性的認識上,人天生是不同的。他兩次借用伊尹的話說:“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也。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非予覺之,而誰也?”(《萬章上》;《萬章下》還有一處話的內容與此大致相同)

他以及跟他一樣“識大體”的人是先知先覺,天生要去啟發那些後知後覺者來認識本性的。這樣,根據孟子的人性論,不但不能得出社會上人人平等的結論,反而引申出一種等級思想:一些人必然處於另一些人之上從而統治後者。

【本文摘自《中國社會思想研究》(黃忠晶等著,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7年版)一書】

孟子具有民主、民權思想嗎——“國人皆曰”辨析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