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啥意思

由 讀書文史 發表于 人文2021-05-13
簡介很多人只記住了此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薩本無樹何處惹塵埃

傳遞溫度與價值,關注我不走丟,更多精彩內容盡在@讀書文史!

文 | 讀書君

#禪宗#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出自於

《壇經》

,它像是黑暗中的一盞明燈,給無數迷茫的人點亮了一條明路。

出處背景

話說,禪宗第五祖弘忍年紀已大,想傳衣缽給大弟子神秀,便讓他作偈(梵語“頌”,即佛經中的唱詞),以此考查他對教義的禪悟。

神秀想了半天,才結巴地叨叨出這麼一段話:“

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

弘忍聽了,眉頭緊鎖,總覺得差點意思,沒有滿意。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啥意思

後來,一個大字不認、只會挑水劈柴的名為慧能(又稱“惠能”)的小僧,脫口而出曰: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顯然,後者這偈要比前者聽起來要順暢許多,且見解也高明許多。

五祖弘忍聽了,高興不已。心想,一個大字不認的人,竟然能夠有如此這番大徹的“頓悟”,實在是難能可貴的人才。於是,便將衣缽傳給了慧能。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啥意思

【注:最後,慧能繼承了東山法脈並建立了南宗,成了禪宗六祖。】

如今,關於這段故事,鮮有被提及。很多人只記住了此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如何理解這其中的意思呢?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將其理解為:

菩提是個覺悟,哪裡有什麼樹可言,心如明鏡一般,又哪裡來什麼臺;本來就是什麼都沒有,又何來惹塵埃一談?

還有人將其理解為:

人的身體就猶如菩提樹一樣,有根,心靈就像明鏡臺一樣,敞亮。但是明鏡有時候也會變得黯淡無光,所以我們要時常擦拭它,以免它惹上灰塵,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總言之,有各種各樣不同版本的理解。不過,可以確切的一點是,我們對這的理解,大體是一樣的。

這也由此可見,中國人深受傳統的禪宗、佛道文化影響。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啥意思

禪宗,“悟”之始終

禪宗,是我國古代的主導宗派,當年,六祖慧能所提出的“頓悟”學說,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一直被視為“經典”。即便到了如今,仍然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且屹然成為了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禪宗精神,是東方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其核心是頓悟。一個“悟”字,包含了許多的內容。“悟禪”、“悟佛”、“悟宗”、“悟道”……皆為悟。

人們透過讀經、打坐、悟道、修行等方式來“悟”之,感悟本源之道。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啥意思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裡所說的“菩提樹”,尤為提一下。

據說,佛祖釋迦牟尼就是在菩提樹下修煉悟道的,六祖惠能也是在菩提樹下削髮受戒的。

在《金剛經》裡,“菩提”為“覺悟”、“覺解”的意思

,為此,菩提樹一度被視為神聖之樹,信仰之樹,寓意有“大徹大悟”的象徵。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所表達的,是一種悟道修行的高境界。這可以理解

為人無物,物無人,一種萬事皆空的清淨、“無為”狀態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啥意思

禪宗和儒道文化有相似之處,也有本質的差別。

禪宗將一切的現象均視為一種“空”。在禪宗看來,一切皆為六根(眼、鼻、耳、舌、身、意)所感知的物件,而這些東西都是無窮盡的,繼而形成了不同的“相”,這些“相”共同構成了這個大千世界,自然萬物。

而世界又是在不停地變化和迴圈流轉的,有著許多的不確定性,這一切又皆為因緣和合的結果。把這些視覺的表象抽空,使之與具體客觀之物脫離,那麼剩下來的便是一種“純粹”的現象,這種現象在禪宗看來便是

“空”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啥意思

所以,說到這裡,再回頭看看“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話,其實非常具有現代教育意義。

啟示

在這個快節奏的,喧囂的時代,人人都在忙著各種各樣的活兒。然而,很多人都是越忙越迷茫,越忙越困頓,越發失去自我。

這時,聽聽六祖慧能的這句禪悟,或許就能“柳暗花明”許多。

都說“

世間萬物皆從無中來,到無中去

”。我們人生中的許多煩惱,是自找的,學會“悟空”,便能減少許多不必要的煩惱。

禪宗所講的,一旦進入人與物一體,人無物,物無人的狀態,許多事情就可以“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觸而不覺”了。

“清淨”、“慈悲”、“平和”、“無我”……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啥意思

正所謂,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當一切外部萬物之相都不存在了,就沒有了物相,也就不會再去惹塵埃了。

蘇東坡曾:“一蓑煙雨任平生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陸游曾說:“看盡人間興廢事,不曾富貴不曾窮”:

關漢卿說:“賢的是他,愚的是我,爭什麼?”

鳥巢禪師說:“來時無跡又無蹤,去與來時事一同。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是夢中!”

人生如夢,夢如人生,終歸黃土大地,生與死都是一樣的。

大千世界,一切事物實體,其實不過都是虛空的東西。

灑脫、自然,不爭不鬥,不憂不慮,任隨斗轉星移,世事變幻,人生應皆能應得如雲水……

圖片源自網路,若侵權請聯絡刪除。

點贊是一種美德,喜歡就點個贊、轉發分享吧

~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

讀書文史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啥意思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