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張耳和陳餘:從刎頸之交到反目成仇,為何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呢?

由 談史論道說天下 發表于 人文2021-05-05
簡介在此期間,張耳與陳餘之間發生了兩件不愉快的事,讓他們的友誼徹底走向決裂

趙歇是誰的後代

秦末天下大亂,出現了兩位才華傑出的英雄,他們是張耳和陳餘。他們從最初的刎頸之交,到一路相扶相攜,共同打下了一片基業。然而鉅鹿一戰,二人卻產生嫌隙,以至於後來反目成仇。他們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為何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了呢?

張耳和陳餘:從刎頸之交到反目成仇,為何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呢?

一、刎頸之交

張耳是大梁人,起初為魏公子無忌的門客,在那裡他學到了不少權謀之術,聲名鵲起,以至於外黃的富人將女兒嫁給了他。隨後,他又做到了外黃縣令,“名由此益賢。”

陳餘也是大梁人,他仰慕張耳為人,主動要求結交。張耳十分欣賞陳餘的才華,收留了他,還教給他很多做人的學問。陳餘年紀較小,以張耳為乾爹,二人結為刎頸之交。

張耳、陳餘在魏國呆不下去,二人改名換姓流落到陳國,為了謀生當了看門人。陳餘得罪了小吏,將受到鞭刑,陳餘一怒之下想要起來反抗,張耳偷偷踩了陳餘的腳,制止了他的魯莽之舉。

事後,張耳把陳餘拉到一棵桑樹下責備:“我之前是怎麼教你的?如今受了一點小辱就沉不住氣,死在小吏手上不值得。”

張耳的話令陳餘恍然大悟,從此更加敬重他。二人相互提攜,一起度過了那段艱苦的歲月,直到陳涉、吳廣起義,天下大亂,二人大展拳腳的機會來了。

張耳、陳餘毫不猶豫地投奔陳涉,勸說他立六國之後,自樹為黨,為秦增加更多敵人。陳涉卻見識短淺,不願將打下來的天下拱手讓人,於是,他不聽張耳、陳餘的建議,自立為陳王。

張耳和陳餘:從刎頸之交到反目成仇,為何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呢?

張耳、陳餘知陳王是庸才,不足成大事,打算脫離他單幹。於是,二人向陳王要了三千人,說要出去拓展地盤。陳王被二人所忽悠,答應了他們的請求,以武臣為將軍,張耳、陳餘為左右校尉,向北攻打趙地。

離開陳王的張耳、陳餘猶如脫離牢籠的老虎,打著陳王的旗號很快收復了燕趙之地。武臣死後,張耳、陳餘從民間找來趙歇,立他為趙王。此時,他們才真正成為一股不可小覷的反秦勢力。

張耳、陳餘危難之時,還能以父子相稱,相互扶持,為刎頸之交,其友誼為世人所稱讚。然而,隨著權力越來越大,慾望的魔鬼開始暗中滋生,二人的友誼也有些變味了。

二、關係破裂

秦二世二年,秦國名將章邯、王離率四十萬大軍包圍趙國,趙王歇和張耳逃進鉅鹿城中嬰城自守,陳餘率領幾萬趙兵駐紮在鉅鹿北邊,與秦軍對峙。

張耳和陳餘:從刎頸之交到反目成仇,為何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呢?

在此期間,張耳與陳餘之間發生了兩件不愉快的事,讓他們的友誼徹底走向決裂。

第一件事。張耳與趙國老百姓被圍困於鉅鹿城中,危在旦夕,他卻一點也不擔心,還對人說 “別怕,我和陳餘為刎頸之交,他擁兵數萬,一定會想辦法救我們出去。”

在張耳看來,二人既然是刎頸之交,那陳餘就有義務來拯救他,哪怕送死也必須如此。如果陳餘連這點都做不到,那就違背了當初的承諾,就應該受到譴責。

張耳每日登上城牆之下,盼望著援兵到來。可是,他朝城牆下望去,除了烏泱泱的敵軍,哪裡有半點援軍的影子?為此,張耳派了部下張黶、陳澤出城搬救兵。

張黶、陳澤偷偷溜出城外,直奔向陳餘大營,對陳餘進行責備,說他背叛了友誼。陳餘氣不過,派給張黶、陳澤五千人,結果,二人與秦軍交戰,瞬間被碾壓,屍骨無存。

陳餘手握幾萬人馬,人也變得理性起來,他當然不願白白送死。更何況,諸侯皆作壁上觀,連張耳的兒子也帶著一萬人不敢輕舉妄動,憑什麼陳餘就能擊退秦兵?

事實上,陳餘一直在努力營救,他多次派人到項羽營中請求救兵。項羽果然不負眾望,如同天兵從天而降,九戰大破秦兵,解鉅鹿之圍。

張耳和陳餘:從刎頸之交到反目成仇,為何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呢?

第二件事,張耳得救後,從鉅鹿城中出來,感謝諸侯的救命之恩,唯獨對陳餘沒有絲毫感恩之意,還責備陳餘見死不救。又問及張黶、陳澤所在,懷疑二人已被陳餘殺。

陳餘何曾受過這等氣,他們是刎頸之交不假,如今卻成為雙方翻臉的一個導火索。陳餘一怒之下將象徵軍權的印綬扔到桌子上,跑去上廁所,順便消消氣。

哪知,張耳在部下的勸說下,取了印綬,收了陳餘的兵權。陳餘回來看到這樣的情形,心中大悲:原來,在利益面前,所謂的刎頸之交也不過如此。

從此,陳餘與張耳正式決定,走向了你死我活的仇殺之路。

張耳和陳餘:從刎頸之交到反目成仇,為何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呢?

三、反目成仇

本來,鉅鹿之戰後,二人關係破裂,成為路人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可是,陳餘做了兩件不理性的事,讓他們徹底成為仇敵,並導致陳餘的覆滅。

第一件事,鉅鹿之戰後,張耳因軍功被封為常山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何等榮耀;而陳餘之功與張耳相同,卻僅封三個小縣,這讓陳餘內心一時難平。

分封天下,一切都是項羽在操作,本不關張耳什麼事。但陳餘卻將氣撒在了張耳頭上,在他的內心深處,這一切都是張耳的錯,他要讓張耳為此付出血的代價。

陳餘從齊王田榮那裡搬來援兵,又發動了南皮三縣的全部兵力,攻打張耳。

張耳和陳餘:從刎頸之交到反目成仇,為何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呢?

論治國理政,張耳比陳餘強,但要論帶兵打仗,陳餘卻比張耳強。 張耳打不過陳餘,帶著殘兵敗將投奔劉邦。

第二件事,陳餘趕走張耳後,收復趙地,自任成安君,輔佐趙王歇。劉邦見陳餘勢力越來越大,想拉攏他一起共打項羽。

本來,陳餘已和項羽決裂,聯漢擊楚也是順理成章的事。可是,他卻向劉邦提了一個條件,要求得到張耳的人頭,才願意出兵幫忙。

這難不倒劉邦,他殺了一個非常像張耳的人,騙過了陳餘。後來,陳餘發現張耳還活著,便退出戰場,從此與劉邦決裂。

張耳和陳餘:從刎頸之交到反目成仇,為何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呢?

從這兩件事來看,陳餘的行為非常不理性。張耳封王后,並沒有主動挑釁陳餘,他可能只想與陳餘做個路人;但陳餘卻被不理性衝昏了頭腦,必欲置張耳於死地,這再次應證了那句話:愛有多深,恨就有多深。

面對陳餘的步步緊逼,張耳也不願束手就擒,他得了一個機會,又有一位得力的幫手韓信,二人率領漢軍在井陘擊破趙軍,陳餘與趙王歇均被生擒。

楚漢相爭之時,劉邦對待王一級的俘虜,通常優待,一律不殺。可是,面對陳餘,張耳卻毫不留情,決絕地將其處死。

為何是這樣悲慘的結局呢?我們看到,當張耳、陳餘在參加革命之前,一直處於危難之中,相似的處境,相同的志向,同樣出類拔萃的才華讓他們堅定地走到一起。

那個時期,他們的友誼是純粹的,深厚的,心心相印的。但隨著事業的壯大,手握的權力也越來越大,慾望的魔鬼在暗中滋生,友誼反倒成了一個累贅,讓他們加速走向分離,以至於後來成為敵人。

這一切是如何產生的呢?原因在於,友誼是一個奢侈的東西,它純粹、簡單、樸實,但也彌足珍貴,不允許參雜太多的利益。一旦友誼被人的慾望的汙染,走向破裂是必然的結局。

有人對友誼作了如下總結:以利相交,利盡則散;以勢相交,勢去則傾;以權相交,權失則棄;以情相交,情逝則人傷。

張耳和陳餘的友誼的小船為何說翻就翻呢?在小編看來,隨著他們所擁有的權力越來越大,友誼反而成了利益的附庸,被當作了籌碼,變了質、變了味。難怪司馬遷總結說:“豈非以勢利相交哉?”

張耳和陳餘:從刎頸之交到反目成仇,為何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呢?

對於普通人來說,友誼如何能天長地久呢?很簡單,讓友誼迴歸純粹、簡單、樸實。所謂以心相交,淡泊明志,友誼方能長長久久。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