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楞嚴經·卷二|阿難四問:如何確信見性即是真性(7)

由 經典悅讀 發表于 人文2021-06-29
簡介如果看不見我不見的地方,自然見性就不是物像,怎麼能說見性不是你的真性呢

七金山指什麼

太陽的光明,可以還歸太陽。電視的影像,可以還歸電視。鮮花的豔麗,可以還歸給鮮花。然而見到太陽、見到電視、見到鮮花的見性,又能還歸到何處呢?既然見性是無法再還的真性,那麼,如果確認它就是真性呢?這個問題就是本章中阿難的問題。

繼續邊讀邊聊《楞嚴經》。

楞嚴經·卷二|阿難四問:如何確信見性即是真性(7)

【阿難言:我雖識此見性無還,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阿難說:“我雖然識知了這個見性無還之法理,但要如何才能覺知到見性就是我的真性呢?”

阿難是眾生的代表,所以他的問題也代表了眾生知見。眾生聽聞真性無還,的確很容易產生和阿難一樣的想法。而佛陀的解答,則代表了佛的知見。而在阿難和佛陀的問答之中,呈現了眾生知見和佛知見的不同風景,如果能識得此風景,便能開啟大智慧。

學問有四個層次:知識、知道、悟道和證道。“知識”是指世間人文、自然和科學等相的知識,是意識層面,不涉及到真性。“知道”不再囿於形相,已知真性(道)是怎麼回事,但很模糊,也許常常把真性和攀緣相弄混。“悟道”是指已經領悟了真性,明心見性了。“證道”是指已經體證到真心本性。

此時阿難對真性的領悟大概處於“知道”這個層次,因此他心裡難免有些不踏實,所以,他就問了這麼一個問題:“我要怎麼樣才能覺知到見性就是我的真性呢?”

楞嚴經·卷二|阿難四問:如何確信見性即是真性(7)

【佛告阿難:吾今問汝,今汝未得無漏清淨,承佛神力,見於初禪得無障礙。而阿那律見閻浮提,如觀掌中庵摩羅果。諸菩薩等見百千界。十方如來窮盡微塵清淨國土,無所不矚。眾生洞視不過分寸。阿難,且吾與汝觀四天王所住宮殿,中間遍覽水陸空行,雖有昏明種種形像,無非前塵分別留礙,汝應於此分別自他。今吾將汝擇於見中,誰是我體?誰為物象?】

佛陀對阿難說:“我現在問你,目前你還沒有證得無漏清淨之果位,承接佛的威神力而能無障礙地見到初禪天的境界。阿那律見到整個閻浮提洲,就如同觀看手掌中的庵摩羅果一樣。諸菩薩等能見到成百上千的世界。十方如來能夠窮盡微塵數的清淨國土,沒有什麼國土是看不見的。而眾生肉眼洞視之所見不過分寸而已。阿難,我與你同觀四天王所住的宮殿,中間所有的水、陸、空行等眾生皆遍覽無遺。雖然有暗明種種的形像,無非都是因分別執著的前塵幻影,你應該在這個地方分別自他。現在我讓你在這個見中選擇,誰是我的覺知體,誰是物象?”

在本段中,佛陀首先例舉了阿難、阿那律、諸菩薩、十方如來以及肉眼眾生等種種所見,由此可以看出,覺悟境界越高,所見的深度和廣度也就越高。這是從能見的角度說明的。接著,又從所見角度來看,佛陀與阿難同觀水、陸、空性等種種物像,指出這些物象皆是明、暗二塵的分別留礙之幻影。將二者結合起來,就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覺悟境界越高,所見之留礙就越少,可見之範圍就越廣。

佛陀對阿難說:“汝應於此分別自他。”也就是說,阿難應該在眼根見色塵中分別自他。那麼,眼根與色塵之間,誰是覺知體,誰是物象呢?

楞嚴經·卷二|阿難四問:如何確信見性即是真性(7)

【阿難,極汝見源,從日月宮,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周遍諦觀,雖種種光,亦物非汝。漸漸更觀,雲騰鳥飛,風動塵起,樹木山川,草芥人畜,鹹物非汝。阿難,是諸近遠諸有物性,雖復差殊,同汝見精清淨所矚。則諸物類自有差別,見性無殊。此精妙明,誠汝見性。】

“阿難,你極目眺望,從日月宮到你眼前,所見皆是物象而不是你。再至七金山周遍仔細地觀看,雖然此山有種種光,亦是物象而不是你。漸漸地繼續觀看:雲騰鳥飛、風動塵起,樹木山川、草芥人畜,全部都是物像而不是你。阿難,這些近、遠各種物像的性體雖然千差萬別,但都是你的見精清淨所見到的。雖然這些物象種類各自有差別,但見性並沒有差別。這個見精妙明,的確就是你的見性。”

不管物之遠近、種類、形相如何千差萬別,見性始終如一。仔細觀想一下,的確是這麼回事:千變萬化的相,始終都是見性所見到的,而且這個見性無形無相、常住不滅。

日月宮:指日宮、月宮,是國土名。日宮、月宮之主分別為日天子、月天子。地球人能見到生活在水裡、陸地和空中的有情眾生,依次類推,住在火裡(光明)裡的有情眾生,也應該是有的吧。有點好奇的是:這太陽和月亮上的有情眾生是怎樣的生活狀態。

七金山:根據佛經記載,在須彌山的山腳,圍繞著這個須彌山有一重香水海,一重金山,再一重香水海,一重金山,如此共有七重香水海,七重金山,因此稱七金山。

楞嚴經·卷二|阿難四問:如何確信見性即是真性(7)

【若見是物,則汝亦可見吾之見。若同見者,名為見吾。吾不見時,何不見吾不見之處?若見不見,自然非彼不見之相。若不見吾不見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又則汝今見物之時,汝既見物,物亦見汝。體性紛雜,則汝與我並諸世間,不成安立。】

“倘若見性是物像的話,則你也可以見到我之所見。如果你我是同一見性的話,見你就名為見我。如果這樣,當我不見之時,為什麼見不到我不見的地方呢?如果能見到我不見之相,自然就不是你的不見之相。如果看不見我不見的地方,自然見性就不是物像,怎麼能說見性不是你的真性呢?又則你如今見到物像,你既能見到物像,物像亦見到你,則覺知心體和物性之間紛雜在一起,則你與我,並一切世間都不能形成安立。”

這段話有點燒腦,也不是關鍵點,繞不明白就放下吧。總之,如果把見性當作物象,就會非常的荒謬。其一,有誰看見過別人的見性了呢?其二,如果真能看見他人的見性,則他人所見就相當於你所見。比如說,當他人看見茶杯時,就相當於你也看到茶杯;當他人看到桌子時,就相當於你也看到了桌子。他人之見能代替你的見,這可能嗎?其三,如果真能看見他人的見性,當他人閉著眼睛、見性消失時,則你的見性也應該同時消失。如果你看得見這種消失,說明你的見性沒有消失。如果你看不見這種消失,則你的見性就應該不是物像。

見性不是物象,物我互見則世界無法形成安立。什麼是安立呢?打個比方說,我說這是鹿,你說這是馬,如果你、我都想說服對方,不同知見紛雜在一起,則你、我之間無法安立,甚至會爭吵起來。

同樣的,“我見物”是心體做主,可說是唯心;“物見我”是物性做主,可說是唯物。當心體、物性紛雜在一起,你既能做主,又不能做主,唯心與唯物之間無法定準,則世界如何安立呢?

楞嚴經·卷二|阿難四問:如何確信見性即是真性(7)

【阿難,若汝見時,是汝非我。見性周遍,非汝而誰?云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實?】

“阿難,若你見時,是你見而不是我見。見性周遍法界,不是你的真性還能是誰的呢?為何你自己疑惑你的真性,不取你自己的真性,反而從我這裡來求取真實性呢?”

物我互見,是一種增加迷亂的一種錯謬的認知。同樣的表現還在於:不能確信見性是自己的真性,反而找他人去求實。這就好比是,自己剛吃過飯,然後問旁邊的人:“我剛才吃飽了嗎?”不要以為這是一個笑話,實際上,在現在的很多家庭裡,孩子有沒有吃飽,孩子自己說了是不算的,一定得父母長輩覺得“吃飽了”才算。

當覺《邊讀邊聊楞嚴經》

推薦文章